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城市格 局中, 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元代, 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东侧地区属昭回坊, 西侧地区属靖恭坊。明代属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 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南锣鼓巷, 明代称锣锅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称锣鼓巷, 并分为南锣鼓巷和 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今安定门街道辖区内)。南锣鼓巷之名, 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如一驼背人, 故名罗锅巷, 后音转为锣鼓巷。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 煌街, 后恢复原名。
南锣鼓巷在元大都初建时, 沿用了“里坊制”建筑思想, 其架构以南锣鼓巷为轴线, 两侧各对称分布着8条平行胡同, 呈“鱼骨状”, 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 南锣鼓巷也 称为“蜈蚣巷”。她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 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1990年11月, 南锣鼓巷列入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北京市文物保 护单位11处,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0处, 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是古都北京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的著名街区。 近几年,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迅速, 一些被文化环境和艺术环境吸引来的投资者陆续在南锣鼓巷开设了文化创意的酒吧(咖 啡屋)、文化工作室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店铺。目前南锣鼓巷经营的商家共计115家, 成为本街区的主流行业。这些经营者学历高、 文化层次高, 以摄影、电影、户外旅行和民族特色为主题吸引了大批艺术创作者和外国旅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