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浩仑的《黑白照片》获得本届CIFF最高奖
本周二闭幕的第8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在十佳纪录片之外,将专门针对剧情片的最高奖颁给了舒浩仑的《黑白照片》,评委会奖给了万马才旦的《老狗》和王超的《天国》,新作奖则归属年轻导演张次禹的《梨》。
由栗宪庭(评委会主席)、先锋作家孙甘露、美国人类学学者司徒安(Angela Zito)及两位资深独立电影作者吴文光、章明组成的评委会所作出的选择引发了一定的争议。然而在一个剧情片整体式微的年份里,且不说美学选择上的难度,对于全局的忠实考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成了无奈情势下一个影展的责任。就此,剧情片单元选片人卫西谛之所言可代表这种整体上的态度:“作为选片人不仅是要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也考虑到如何呈现独立剧情片的整个创作状况。”
先期于10月28日在开幕式上颁布的另两个奖项倒是无所争议。由几位影评人投票评出的独立电影杰出贡献奖被授予了多年来“用摄影机写作中国当代史”的王兵,他用新作《夹边沟》转向剧情创作,依然不离自己极具社会历史观的视野。同样是本届影展所率先设立的,“真实人物奖”无疑是整个影展期间的重点话题之一,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勇气与自省的力量:获得者、纪录片《算命》与《老唐头》中的“底层”人物唐小雁近来跟随导演徐童在各地电影节与放映活动中的亮相、参与,以及她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激发的是对纪录片本体及伦理问题的立体思考,同时也为这个依旧相对封闭的圈子带来新鲜的介入力量。这种积极安排的介入会有怎样的后续影响、是否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还有待观察,也及时地在本届CIFF的各种现场、尤其是纪录片论坛上引发了讨论。
对独立电影创作与评论、研究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也在本届影展上获得了一种活力与规模。独立电影作者们发起的一则《萨满·动物》(南京宣言)于纪录片论坛结束后当夜的酒桌上一挥而就,而更有意味的则是在闭幕夜由此催生的一次集体讨论,出于一种表态后的沟通需要而出现。在一个独立电影理论还相当匮乏的背景下,创作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尽管一直都存在,但在方法上的差异性不是减小而有分化的趋势,重新寻找有效沟通的需要不仅与独立电影理论建立起自身体系的必要性密切相关,也对于(整体层面上的)纪录片创作走出桎梏、发现新的多种可能性而起到积极作用。
CIFF纪录片论坛所激起的涟漪仍在继续,离开影展、重获独自思考空间的众人仍在继续反思,然而是否就能以此为又一个里程碑、汇聚成一股更加自觉而清晰的脉络,从而在质上对整个独立电影生态有所推进?领域内这两个重要群体(另外还应算上观众等)彼此间具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引发思想上的碰撞也是电影节的能量体现,而如何引导,其实对(CIFF以及此后的所有)影展策划人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热闹的表态之下,需要积极鼓励的是让言之有物的观点获得真正的交换。
本届CIFF在结构上的另一个新气象是专门在商业影院放映带“龙标”电影的青年艺术电影单元。笔者认为,章明就其新作《郎在对门唱山歌》答CIFF场刊记者问时的表述,可为这个单元的意义作一注脚:“我是在考虑我的电影怎么跟目前这种现状找到一个结合点。《郎》就是我的第一个尝试。怎么跟这个现状、审查制度,投资人和地方政府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相关新闻:
看起来很美好:中国影像艺术 中国影像23年来的复杂喻义 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七年之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