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时间:2011.4.16 下午 14:00-16:00
自主性 於艺术、市场、潮流与社會的意義
蔡仞姿
艺术的自主性所注視的是一種創作道路的選擇,那是對藝術上自我的追尋有很強的信念,自我、自持但不是不隨俗而立於社會之外,自主性是在大話語與市場之內或外再尋找創作的自我聲音,在當代藝術的散焦點的潮流下,在大話語之外,其實是共存著很值得細味的独行創作羣。
座談的焦點是探討自主性於艺术、市场、潮流与社會的意義,再細看其與當下文化的關係。 打開本子、你看我看你是今次座談的前奏活動,先由自主性看香港當代創作。你看我看你只是假借互望而展開討論。所謂自主性是一種不需要以他者的帶引而創作的姿態,他者或是市場或是潮流,或是主導性的文化話語。今次参展的香港作者顯而易見都是先有個人主導的艺术方向,而文化身份與及文化符號或政治符號等都不是這些作者的前切語,文化質感與身份議題只是自然地滲現於作品之中。自主並非自我,自主與独行所指的是一種堅持的鑽研,由獨特的面貌凝聚致深的艺术能量?使艺术回歸艺术。在紛攘的當代,讓艺术引見另類眼光,發揮其文化能量,這是我們企望艺术於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市场與潮流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必是壞事,但如何並行地發揮有態度的創作呢?當代艺术的自主、自由,我們又可以如何駕御、理解與運用。
中國與香港特區有不同的文化生態、創作條件,艺术與我們的當下是有很多值得互看與對望的層面。
這裏我以另一位作者陳寧的選句作結。
“The poet can have only one prayer: not to understand the unacceptable—let me not understand, so that I may not be seduced…let me not hear, so that I may not answer…The poet’s only prayer is a prayer for deafness.” by Russian poet, Marina Tsvetayeva in “Art in the light of Conscience” (1932)
那是節錄自俄國詩人的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