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由深圳美术馆、雅昌企业集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暨“首届雅昌艺术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和雅昌艺术网总编吴鸿共同主持。百余位国内外艺术批评家、理论家、策展人、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媒介、市场和图像三个关键词,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现状提出了种种问题,虽未能有最后的解决方案,但引起了专家和听众们的深深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赵力提出,只有采取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才能解释艺术市场的内部情况。他说:“当前艺术市场有三大变化:规模化变化、结构性变化和收藏市场转向投资市场的变化,因此,艺术品市场的特性已与一般投资性市场不谋而合,那些一般投资市场的弊病也被带入艺术市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也发表了自己尖锐的分析观点,人为目前所谓的市场神话来源于缺少可信的、真实的市场信息。他说:“艺术市场的研究,并不具备基本值得信赖的统计数据。媒体只说市场暴涨,而从不说暴跌;只报道英雄和成功,而从不说谁的藏品卖不出去。”他表示,在中国艺术市场的三架马车(拍卖、博览会、画廊)里,画廊最需要给予支持和制度性的扶持,而拍卖是最需要规范化的。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王林则提出要建立中国式的艺术标准,他表示,首先就是要破除潜规则,把市场公开、透明,建立起真正的艺术经营的市场规则。他以在香港所做的一个展览为例,提出“中国艺术品的交易今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黑市交易”的观点,引发了现场广泛讨论。王林最后总结说:“艺术虽然没有终极的目标,但它有基本的出发点。艺术就是为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为了个人本身的充实、丰富和升华的需要,所以一切和这种需要相违背的东西都是艺术应该予以质疑的对象。”
针对“媒介”对艺术以及艺术批评的作用讨论也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杨小彦提出了纸质媒体是否边缘化的问题;《当代美术家》主编俞可和《艺术当代》编辑徐可则提出了网络时代,纸质媒体的困境与挑战,网络媒体能否承载艺术批评的责任,又会给艺术品评带来怎样的冲击和影响等问题。
此外,鲁虹还提出图像转向的话题,他指出:“当下人们广泛地生活在图像的充斥中,新的图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方式,传统的经典图像正在被新的图像所取代。艺术家如何借助于这类图像去直击生活的本质并调动观众对生活的体验?新的图像和传统、新媒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此,邹跃进则提出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图像的时代是20世纪以来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延续,现在所说的文化研究的转换,从根本上讲没有变化。
论坛上围绕艺术批评是否失语这个问题也谈论了多次。在多位专家和听众都提出资本的进入,媒介的变化无不导致艺术批评已经失语。但《艺术当代》主编徐可则表示:“这只是批评家向策展人转换的问题,他们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出场,通过展览把他们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可忽视的。”另外,她还指出当下有些媒体对当代艺术产生了一种构建,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考方式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把这种批判性深入下去值得思索。对此,专家邹跃进提出反驳,认为批评的失语肯定是存在的,批评家在会上说的和私下做的完全是两回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研究成员薛杨则提出,真正失语的是艺术家。她说:“一直以来都是理论家在发言,市场都是借助批评家来选择艺术家,而艺术家走上市场靠的也是批评家,所以只有艺术家是最被动的,永远是处于被选择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