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意在劝诫人们不可以貌取人。这是许多人在经历过人生道路后得出的经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又会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相貌来判断某些问题。因为,人们的体验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相貌的一定形态和行为的一定方式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虽说不清什么道理也找不出足够的根据,可大致上还是灵验的
,以至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专门的学问——相术,即通过对人的形貌,体态、肤色等的辨析,可以对被相者的性格、健康、精神状态及心理状态、将来之时运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刻画人物的性格,往往也是从相貌入手进行描述的。而民间游艺和戏剧中的角色,则是直接通过对脸的勾画脸谱来辨认的,其造型的依据,虽然也参照了面相学的经验,但作为艺术,已更为类型化、装饰化、学术化了。
民间流传有一个故事:一个少数民族的画家,小时候刻苦学习绘画。为了把人画得生动,他常去寺院、集市、歌会等场所观察人。他发现人的面孔是最有魅力的,于是,他就专门练习画人的脸,每天都画,越画越漂亮,画出来的人像堆满了几房间。后来他去世了,由于他的人品和勤奋,天神封他为专门主管人的面孔的神,当妇女们要生小孩儿时,便要去求他给一张漂亮的面孔,一般他都会应允,挑一张与母亲的脸相似的画像给这些妇女,这样生下来的小孩子都很像母亲,既漂亮,又不会被人认错。因为他的画像没有相重的,所以每个小孩子的脸都不一样。事实上,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也决不会看到长得完全一样的脸,即使是双胞胎,也只能说是相似而已,因为对脸的外形起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虽然人的脸的长成与遗传基因有很大关系,但是人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智力之高下,学习之项目、方法、程度、工作之经历,种类、时间等因素对人脸的外形也会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某项因素的改变便会在脸上留下痕迹,乃至很大变化。人的面孔,因人的所思所为而每日变化着。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蔫”。这句话出自《左传》,说的是性格和面貌的关系,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古代,人们出于知人知已的需要,便在交往中观颜察色,不断总结,反复验证,逐渐摸索出一些方法,积累起一些经验。《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蔫瘦哉?人蔫瘦哉?”而孟子观察人的方法就比孔子便捷多了。《孟子·离娄篇上》载:“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眊蔫;胸中不正,则眸子眊蔫。”孟子观察人,是看人的眼睛。
对鼻、耳、口、须发等与面之相关的部位,在相书中也有很完备的论述,可以供人们在观察别人和审视自己时参考。在一般情况下,有经验者只须观察脸的某一部位,便能做出判断。现代全息生物学认为:任何一个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全息胚是生物体上处于向新整体发育的某个阶段上的机能单位。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和细胞的有机分裂,生物体上的任何细胞都具备了原初的受精卵(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无性生殖过程中)相同的一整套基因,因此,由受精卵或起始细胞复制的体细胞及由众多的体细胞构成的全息胚,便具备了整体缩形这样的胚胎性质。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观察局部也是观察整体。
据考证,有关相术的资料,虽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面相学之完备,当在唐宋之后。面相学所总结的经验,其合理成分,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经营学、管理学、文学、美术等学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用最多的,当数医学和文学学术了。
中医的望诊可以说是与相术同时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相术以医学的成果为相面、相神、相气、相色之根据,而医学则以相术的经验为望诊中观形态、审神色、察行动之借鉴。
在文学著作中,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行时,均是从人的相貌着手。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亦运用自己的经验加以想象,分出人物的类型和个性。在《水浒传》中,描写花和尚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貔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描述行者武松“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漆刷。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监座上。如同天上降魔王,真是人间太岁神”。写黑旋风李逵“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启蒙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杀下云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三位虽同属粗鲁之人,但仍可读出他们的个性。如:鲁智深性急亦不避权势;武松不受羁约、机智;李逵则在野蛮中又流露出天真来。
脸谱是用来标明角色的,是游艺和戏剧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也从面相术中借鉴了不少,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造型艺术,却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脸谱的产生,据说与面具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人说是源于古代的“披发文身”、“黑齿雕题”。但最根本的,似乎还是与游艺和戏剧表演的形态有关。过去的表演多在野外进行,观者与演员隔着很远的距离,而戏的内容则为历史传说、神话演义、稗史轶闻,从古到今都有,出场人物林林总总,很不好辨认,也看不太清楚,于是便在脸上做记号。脸谱恐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再者,过去的戏剧和游艺中,出场的神仙鬼怪很多,既然是神仙鬼怪,必是长得不同于凡人,但神仙鬼怪的角色,仍是由凡人来扮演,于是,用颜色在凡人的脸上抹上几笔,使凡人不再像凡人,或威武、或狰狞,或凶恶,或奸滑,或粗豪,或残暴,或庄严,或莽撞,或蛮横等。这大概也是促成脸谱艺术发展的一个缘由吧。
早先的脸谱叫“染面”,似乎是重色不重形的。在人的脸上涂上几块颜色来区分角色,这好像又与相术有关。《相论》说:“气色之本源,乃由心、肝、脾、肺、肾五脏而发;赤、青、黄、白、黑五色而焰,其状有大小不同和形象不一,或现五彩,或如焰光,或如浮云,或如飞鸟。”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季节、气候、工作条件的不同和情绪变化的影响,也可能使面色有稍白、稍红、稍紫、稍黄、稍黑的变化,故《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云:“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就面色的倾向来看,木形之人青,土形之人黄,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这也是依人之生理特点根据五行理论推衍出的分类。与之相比,脸谱在用色上,则是理想化、艺术化了的,并且,这颜色所代表的人物之类型,也是演员与观众约定俗成的。口诀说:“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当人们在看戏剧表演时,即使不认识的角色,就他脸上的颜色来看,也能做出初步的判断,知其好坏忠奸。
我们现在看到的脸谱,是在色块之上勾画线条,图案化了的。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画法,就是同一个人物,在表现他少年、青年和老年时,也有不同的画法。这些画法一旦形成,便不再改变,谓之“谱式”。勾画线条,也是为了使同类型的人物角色性格化。通过线条的造型,使脸上五官的特征更为夸张,还可表现不同的神情,从而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为明显。勾画脸谱的造型语言是丰富的,如画眉毛就有卧蚕眉、凤尾眉、梳子眉、飞蛾眉、瓦眉、虎尾眉、吊勾眉、螳螂眉、大小泰山眉、云纹眉、剑眉、扫帚眉、火焰眉、老眉、疙瘩眉、闸角眉、宝刀眉、寿字眉等多种。虽然名称和注释与相术的差不多,但在表现上则完全是装饰化、图案化、甚至是漫画化了的。
由色彩和线条构成的脸谱的谱式,主要是依据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身份进行创造的。但在一些地方戏剧和民间游艺中,人物脸谱的谱式也有不少是根据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来造型的。如在太上老君的额上画有太极八卦图,以示其是道家鼻祖;在方腊的额上画上蜡烛,象征光明正大;在李元霸的鼻子下面画一雷槌,因为传说他是雷神下界;在殷郊的脸上画上三个人脸,寓有其三头六臂。这一类的谱式,则与画相术完全无关,属理想化的创造。
面相与脸谱,都是中国人的专门学问,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对脸的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实用的技术,也是经验的艺术,可以给人们用来正确地估价自己和认识别人,从而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作为传统的文化,面相与脸谱中的精华与糟泊混于一处,但仍有必要加以研究和分析,这也是为了将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