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经典聚焦 
《四库全书》的重大贡献与历史局限性
                            
日期: 2006/10/11 14:56:36    编辑:     来源: 中华读书报    

    清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1772年2月7日),乾隆皇帝弘历诏令各省征集历代及本朝图书。翌年二月,《四库全书》馆在京城设立,纪晓岚等任总纂官,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约三百余人参加,历时10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套《全书》缮竣,贮藏于北京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有六套《全书》相继缮竣,分贮于奉天(今沈阳市)故宫内的文溯阁、京郊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二百多年来,七套《四库全书》虽经战乱,但仍有三套完整保留下来,现分藏于北京(文津阁本)、兰州(文溯阁本)和台北(文渊阁本);另三套(文源阁本、文宗阁本、文汇阁本)全毁,一套(文澜阁本)损毁不全。据史学家陈垣于1922年对文津阁本所作统计,共收书3462种,基本涵括了乾隆以前各学科领域、各学术流派的重要典籍,成为了解和研究先秦至清前期二千多年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重要大型百科性丛书。

    《四库全书》在乾隆年间问世,是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的。乾隆帝下诏修书,一方面,是出于“文治武功”的需要,认为在完成统一全国的“十全武功”的同时,纂修一部前所未有的大书,就可以显示其“超越汉唐”、“稽古右文”的文治政策;另一方面,以探访遗籍、开馆修书为借口,对全国书籍作一次全面、彻底的审查、评论和总结,把所谓“悖逆”、“违碍”的书籍或全部销毁,或部分“删改抽撤”。其目的就是通过对进呈图书的筛选和“净化”,形成“钦定”的范本《四库全书》,以此作为思想武器,“正人心而厚风俗”,维系封建统治的秩序。《四库全书》中,凡被认为对金、元及清人有诋毁处(如称虏、贼、夷狄、犬戎等),多加改窜或删除。正是由于这种“寓禁于征”政策的实施,加上编纂者的学术偏见,使一些在当时条件下应该选录的有价值的著作没有入选,造成了这部大书的无可弥补的缺憾。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