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线装古书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逆势走强的影响下,部分有远见的收藏家已将目光投向石印本,实属高着。
今人常将石印技术与雕版技术一样,视作同为炎黄祖先发明。更有甚者,去年有报道宁波发现清末上海书局出版的微型雕版四书五经,显然,该书拥有者和报道信息的作者误把石印当雕版。殊不知,石印印刷技术乃国外引进。
18世纪末,外国音乐家逊纳芮尔德在印乐谱时,偶尔发现,在有细孔的石板上,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可制版印刷。继而,又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19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只须将原稿摄成底片后放到石板上,就可批量印书。那时代,上海与世界相当接轨,几乎在欧洲石印术运用的同时,传教士便将其带到沪上。
由于,用石印术印书,既可省去繁琐费时的雕版程序,又可降低成本,而且版面又能根据需要随意缩小放大、差错少,故即刻为国人接受。于是,在沪上墨海书馆、同文馆、点石斋、扫叶山房、上海书局等一批石印专业出版商应运而生。可惜,石印技术仅红火了半个多世纪,就被后来居上的铅印术替代。不过,石印这一先进技术所起的作用则功不可没。
自有了石印后,大部头的《廿四史》、《古今图书集成》等成套书体积大大缩小,给当年读书人在藏书和阅读上带来许多方便;罕见的古人字画和碑帖及名人书信、日记手迹亦可让众多书画家开眼。或许,其也产生过负效应,如《试帖三万选》之类的科举作弊之蚁大小字本亦纷纷出笼。然而,作为出版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们忽视石印本则万万不可。关于石印本的收藏,笔者在此提醒:藏家们应关注那些具明显时代特征的早期本子和有学术、史料价值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