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界人物 > 文博鉴定 
郭小凌 中国文物才是制胜利器
                            
日期: 2006/7/28 16:08:08    编辑:李健亚     来源: 新京报    

   郭小凌,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世界上古史和西方史学史。2005年11月接任首都博物馆馆长。   

    “大英博物馆藏品”展日最高参观人数突破5000,首博馆长谈中西博物馆比拼中优势何在?

  首都博物馆“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之藏品”开展第二天便迎来了高峰———3月19日,共有5000余人参观。昨日,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接受本报专访。他表示,对世界文明珍宝的热衷,恰恰表明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正在渐趋上涨,首都博物馆正在考虑为公众引入更多的国外展览,这也许是首都博物馆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新阶段上迈出更有自身特色的征兆。但,郭小凌仍强调,与西方大博物馆比拼馆藏与建设,中国文物的全面展示才是最重要的制胜利器。

  ■人物

  郭小凌,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世界上古史和西方史学史。2005年11月接任首都博物馆馆长。

  主要论著有:《西方史学史》、《克丽奥的童年———古典西方史学》、《人类进步的历程》(主编兼第一作者)、《世界上古史》(与周启迪、杨共乐合编著)、汤因比《历史研究》中译本(与刘北成合译)等专书,《梭伦改革辨析》、《浅论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研究》、《希腊军制的变革与城邦危机》、《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和近现代人的诠释》等论文。

  ■直言国内博物馆缺憾

  1 缺钱

  “国内多数博物馆投入资金比较少,所以硬件设备普遍比较差。我国博物馆经营者缺少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城市、一个社区文化亮点的能力。“

  2 单一

  “大英博物馆不仅是历史遗迹集结之处,是过去遗物保管、收藏、修复的中心,同时还是一个研究中心。但在这方面我们国内博物馆还比较薄弱。”

  3 人气淡

  “观众访问量小,博物馆就没有生命力。美国博物馆的本地客流量每年有6亿多人。而据统计,2004年我国全年博物馆观众总人数只有1亿多,相比而言缺少‘生命力’。”

  首博之新 起点达到“世界一流”

  新京报:冯骥才曾说过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的,不能长此下去。

  博物馆要与国际接轨,就要让观众放眼世界,让外国文物进入中国博物馆。此次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应该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努力吧?

  郭小凌:我们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确实是考虑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世界文明。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起点比较高,因为他们不会随便与任何博物馆都有这样的合作,一定是身份对应的或者是馆藏、建设相当好的博物馆条件才有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可能。首都博物馆便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博物馆的藏品是能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城市,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全人类。

  新京报:中英两大博物馆第一次亲密握手,似乎让我们看到首都博物馆在新馆建成后便致力于占据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郭小凌:应该也可以这么说吧。首都博物馆在一开始便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和高的起点上。

  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市政府全力支持的。无论是北京市委、市政府都觉得花巨资兴建新首博很值得。首博的综合条件是目前国内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国外来了很多同行及代表团都表示,首都博物馆是“世界一流”,甚至是“世界第一”。

  因而首博引进展览条件就很好,对国外合作对象的要求也很高。

  在另一方面来说,首博已具备了国际水准的展陈设计、管理、接待等能力。

  中国是大英博物馆250之藏品巡回展的第三站。大英博物馆馆长在看过以后都强调首博的展陈设计是最好的,甚至比大英博物馆本身的布展水平还高。

  中西对比 中国博物馆缺少“生命力”

  新京报:中国博物馆发展也有101年的历史,但相较国外博物馆来说,国外具有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大馆,你认为中国的博物馆发展究竟缺什么呢?

  郭小凌:就国内多数博物馆来说,客观方面来讲,投入资金比较少,所以硬件设备普遍比较差。而从主观方面来讲,我国博物馆经营者缺少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城市、一个社区文化亮点的能力。

  不过,国内博物馆中也有好的例子,比如上海博物馆、陕西博物馆、河南博物馆,以及杭州的一些中药、茶叶、丝绸等小型博物馆都经营的不错。

  新京报:博物馆发展硬件条件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中国馆藏的文物更多的是中国文物,但国际综合性博物馆都藏有了世界各地的文物,这会不会使我们在比拼过程中败下阵来?

  郭小凌: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希望能收藏到国外文物。但现在的征集条件已远不如19世纪,收集到全球各地文物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中国的博物馆能与国外博物馆比拼的恰恰是在展示中国文物的全面性上。如果我们能把文物精品都收集到,并展示出来,我们便做到了自己的独特性,也是我们去比拼国外大型博物馆的制胜利器。

  新京报:国外对博物馆经营有一整套完善、成熟的机制,你觉得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什么?

  郭小凌:国外博物馆的宗旨是始终密切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他们有个理念,如果观众访问量小,博物馆就没有生命力。

  一般来说,公民参观博物馆的兴趣是与公民的教育水平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美国博物馆的本地客流量每年有6亿多人,是其全国人口的3倍。而据统计,2004年,我国全年博物馆观众总人数只有1亿多,相比而言缺少“生命力”。

  西方人将参观博物馆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人想认识自己、认识人类,知道自己种族的过去是怎样的,可能会通过读书、看纪录片实现,而参观博物馆也是不可缺少的途径,这是一种直接获取,是跟过去人们遗物的直接对话,会得到更直接的冲击。认识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要有相应的知识教养,这反映了一个民族、国家文化教育水平。

  新京报:博物馆的发展与社会公众的支持不可分,那首博在未来是如何考虑赢得经常性的访问呢?

  郭小凌:首先,首博要力争在布展方面考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灯光、设计都精益求精,希望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来参观,把参观当成是种享受。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首博已初步实现。

  其次,首博要符合中国具体国情,有些西方博物馆的经验是不能照搬的。比如说,国外博物馆很少配有讲解员讲解,多数观众只是自己静静地看,文物说明牌也很简单。但我们的说明牌便要为了更适合中国观众而设计成讲述文物发现的背景、相关历史故事。此外,仍然要保留讲解员。

  未来规划 “藏、陈、科、教”四位一体

  新京报:由于技术及保护方面的问题,文物在首博只有少数是用来展出的,而大多数是用来“馆藏”,这似乎与国外博物馆也不太一样,在这方面还需要改善?

  郭小凌:大英博物馆六七百万件藏品,也只不过展出一万件左右,博物馆藏品是不可能同时完全展出。大英有近20万展出面积,还无法装下。在此我要提的是,放在展厅的通常是有价值的文物,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物,展出一般的文物就没人看了。

  新京报:那么在中西博物馆比拼过程中,首都博物馆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

  郭小凌:当然有。比如说大英博物馆不仅是历史遗迹集结之处,是过去遗物保管、收藏、修复的中心,同时还是一个研究中心。大英博物馆从建馆之始就是公共科研中心,它继承了古希腊人的传统。但在这方面我们国内博物馆还比较薄弱。科研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水平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征集、收集、展览陈列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科研,展览陈列的大纲、说明词就写不好,就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大英博物馆各部门主任都是学术方面的专家。他们的队伍建设、安保、开放、社教、经营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新京报:据你介绍,首博已有了一流的硬件设备,对于软件方面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郭小凌:除了科研,收藏、展陈、教育,都应该是博物馆必备的功能。现在举办经常性的讲座已纳入首博工作计划。同时我们还买了一辆大客车,要把山区的孩子拉进博物馆。另外我们还有互动区,比如说传统的印画互动、陶艺互动。现在首博正在考虑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物知识、游戏互动。希望日后任何孩子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文物知识检索。

  新京报: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在经营方面的改善又是如何加强的,有没有想过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产业?

  郭小凌:首博的文物馆藏、保护、展陈方面已形成了一套经验,这可成为其他博物馆模仿的对象,形成相应的文化产业。对此,我们设有专门的经营部,作为文化产业我们可以输出这套完善的经验。而首博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也是可以开展为文化产业的。新首都博物馆建成之际,我们购置了2000多万元的文物修复、保护的设备、机器,出发点就是要做好文物修复保护工作。

  新京报:你目前认为这些规划中哪些亟待解决?

  郭小凌:最紧迫是要有出色的研究者。首博要建成科研中心,必须要建立激励大家搞科研的机制。其次是培训职工,下阶段的目标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使每个部门都趋于标准化。对职工的培训也包括在文物征集的发掘能力上。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