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东方艺术(旧) > 东方艺术·财经 
惟一的巴塞尔
                            
日期: 2006/8/25 15:24:58作者:丁绍麟 来源:
 

  每年的六月,世界上著名的艺术机构、艺术收藏家、艺术经纪人、艺术家、策展人、艺术评论人都会齐聚瑞士小城巴塞尔,不为别的,只为了他们心中的“唯一”:“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2005年的第36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被刻意安排在6月15日至6月20日间。这种安排显然是为了顾及稍早于13日开幕的第4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以便让参观者能够既将两个活动结合起来设计各自的行程,又给大家留出了决不冲突而相对充裕的时间。的确,“圈内人”把2005年欧洲的6月称为“艺术的六月”,他们往往先期来到“威尼斯双年展”现场,然后北上巴塞尔。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士还有两个项目可以选择,即6月13日至16日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举办的名为“麻将”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全部作品由瑞士著名艺术收藏家希克(Uli Sigg)提供;6月17日至10月2日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举办的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由法国人乔西·弗雷凯(Jose Freches)为总策划人。在欧洲“艺术的六月”同时    举办两个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活动,可见当代中国艺术在欧洲“走红”的程度。
 
威尼斯双年展外景

六月的巴塞尔,这座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洲中心的瑞士北部城市,无疑真正成为了欧洲的艺术之都,全球艺术界的聚焦之地。整个城市弥漫着艺术的独有气质,城市的每一角落都充塞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人流。虽然历年都化大力气进行改造与提升,但城市的公用设施依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豪华旅馆和有特色的餐馆必须在年前进行事先预定,即便如此,通常你也只能住到邻近的苏黎士或其他城市,并为一次正式的晚餐等上两个小时左右。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负责人这样说,博览会举办期间,在巴塞尔周围三百公里半径之内的旅馆都会爆满,而届时莅临的艺术收藏家就有3万人以上。根据统计数据,2004年第35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共吸引了5.2万名参观者,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有1600人。此外,巴塞尔及其周边城市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都会推出专门的艺术活动,营造出独特的都市形象与艺术的环境氛围。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毋庸置疑是其中的“主角”。博览会创办于1970年,主办方为瑞士展览公司(Messe Schweiz)。瑞士展览公司创立于20世纪初,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展会业的“龙头企业”,除艺术博览会之外,还拥有珠宝首饰展等近50个国际知名的展会品牌。瑞士展览公司在巴塞尔城区建有自己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同时在城内各区域拥有专属的展会场所。
 
巴塞尔博览会2号馆中厅

 第36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主展馆仍在著名的2号馆。2号馆为单体四层的大型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建筑中间部分有一个上下贯通的天井,四周环以圆型的回廊。开幕预展酒会一般就设在天井与回廊区域,平时则作为展会的休息区或综合服务区使用。今年主展馆内有270个来自全球的重要画廊参展。欧洲的参展画廊以德国(55家)、瑞士(41家)数量居前,其次是法国(29家)、英国(29家)、意大利(17家)、西班牙(10家),其他则有奥地利(8家)、比利时(8家)、丹麦(3家)、荷兰(3家)、瑞典(3家)、爱尔兰(1家)、芬兰(1家)、挪威(1家)、波兰(1家)、葡萄牙(1家)、希腊(1家)、摩纳哥(1家)、俄罗斯(1家)。在欧洲之外,美洲为参展画廊较多的地区,其中主要是美国,参展画廊的数量达到了占统治地位的69家,其余巴西有3家、加拿大有3家、墨西哥有2家分别参展。澳州地区有澳大利亚的1家画廊参展;非洲则以南非的1家画廊为代表。
亚洲地区的参展画廊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日本有5家画廊参展,韩国有2家画廊参展,中国则有3家画廊参展,分别是北京的CAAW(艺术文件仓库)画廊、Continue(常青)画廊以及上海的Shanghart(香格纳)画廊。北京的CAAW画廊的艺术主持人是艾未未,主要代理艺术家有艾未未、丁乙、谢南星、邱世华等人,2005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北京CAAW画廊与长期合作伙伴瑞士卢塞恩的麦勒画廊(Galerie Urs Meile)联合推出艾未未、丁乙、李松松、孟煌、邱世华、王兴伟、谢南星、闫磊等8位中国现代艺术家的作品,而作为相关的推广活动,在博览会之前这8位艺术家的作品展已经在麦勒画廊开幕了。麦勒画廊位于瑞士的卢塞恩,画廊的主人乌尔·麦勒(Urs Meile)对中国艺术情有独衷,其妹妹甚至专门到北京研习汉语,并长期居留中国。麦勒画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中国现代艺术作品,这几年更是与CAAW画廊合作,频繁地推出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Continue画廊是一家意大利的画廊,主要经营欧洲当代艺术作品。2005年在北京798厂艺术区开设了新的画廊分支机构,名为“常青”画廊,并积极参加中国及亚洲区的艺术展览与艺术活动。近期除代理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之外,还着意推广已故中国艺术家陈箴的作品。Shanghart(香格纳)画廊设在上海,创办于1996年,主持人为瑞士人劳伦斯(Lorenz Helbing)。画廊里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推广,并以介绍8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为主。2000年Shanghart画廊首次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展场主要被安排在2号馆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一层主要由那些全球最著名、最重要的画廊组成,参展作品也以经典大师的作品为主,价格非常昂贵。譬如,英国马勃洛画廊今年的参展作品中有一幅弗洛伊德的小幅油画人体作品,标价即达到了200万美金。第二层主要是次重要的画廊或新兴艺术市场的画廊,亚洲地区的参展商即分布在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参展作品标价较为便宜,如日本小山画廊今年推出的中国艺术家刘野的画作,标价在1.5万欧元,与在亚洲地区的销售价格基本持平。小山画廊负责人的策略是通过这样相对便宜的标价,能够吸引全球收藏家的目光,以图谋全球化的销售目的。
 
南斯拉夫女艺术家马瑞娜的行为作品

近年来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越来越体现出顺应全球化趋势的策略调整。
其一,是逐渐调整过去相对单一的参展格局。走出“老欧洲”的传统视野,加强对处于世界重要经济区域、新兴经济区域中画廊的积极吸纳。譬如,加大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地区参展商的比重;增设了像亚洲专员的派出职位(这个职位现在由美国人乔纳森担任),负责对亚洲区新兴画廊的遴选与甄别,而这个专员直接由总部策略顾问皮特·邓哥管辖,反映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主办方对亚洲区的深切关注。
其二,是明确提出VIP收藏家服务制度。不仅将原有针对艺术收藏家的博览会预展时间从一天延长至两天,从而给收藏家们提供尽可能充裕的考虑时间和预先订购的特权,同时还在展馆顶层增设VIP专区,提供尊崇与特殊的展会服务。主办方在进一步吸纳博览会新资源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在巩固已有的收藏家队伍的同时,将针对新兴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的吸纳工作置于相匹配的重要地位。譬如,本次博览会主办方就由总部策略顾问皮特·邓哥出面,盛情邀请并接待了20余人的中国收藏家代表团,给业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三,是商业中的非商业操作策略。近年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引领的“博览会学术化”的潮向,令全球艺术界振奋。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对现当代艺术潮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威尼斯双年展。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所创设的“艺术无限”主题展制度(Art Unlimited)。从2000年起,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就开辟了一个由瑞士著名建筑师扎·哈斯(Theo Hotz)设计的展馆,用于举办“艺术无限”的主题展,其目的是为鼓励艺术创作,展示艺术的新趋势。艺术博览会的参展商都可以在此租用非限制性空间,以实现各种的可能与愿望,由此也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博览会的功能。
 2005年巴塞尔博览会的“艺术无限”主题展,被安排在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1号馆底楼大厅。展览由瑞士联合银行(UBS)赞助,来自日内瓦的西蒙(Simon Lamuniere)担任策划负责人。主办方于13日下午专门为展览举办了VIP预展,可见对该展览的重视。正式对公众开放日则在14日以后。因为“艺术无限”主题展的参展名额和空间有限,所以依然需要面临筛选,今年的72位艺术家是从160名报名者中挑选出来的。从今年的展览现场来看,传统的架上绘画难觅踪迹,主流是大型的平面喷绘作品、雕塑作品、装置作品、视频作品和行为艺术。参展画家,不仅有久负盛名的明星艺术家,也有鲜为人知的年轻实践者。譬如,大厅的显著位置是著名的南斯拉夫女艺术家玛瑞娜(Marina Abramovic)的行为作品“自己与骨骼的肖像”,艺术家自己赤裸身体躺在一个约2米高的白色平台上,怀抱一具人体骨架,整个表演的时间长达3小时。在整个过程中,40多岁的女艺术家几乎一动不动躺在平台上,泪流不止,泪水落在地面上形成一大块水洇,令人感到震撼。美国艺术家达克(Doug Aitken)的作品“N-O-C-K-O-U-T”,长达90分钟,为5个人围绕着一个桌子喝酒聊天,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强调观众的参与互动,作品中的那张由硬木制成的桌子雕刻出5个不同的发音区域,观众用小锤能在桌上敲击出独特的音乐声音。

 
“艺术无限”展参展作品

除了“艺术无限”的创设,“艺术宣言”(Art Statement)、“艺术电影”(Art Film)等几个独立的主题展,也在不同层面上承担了扶植当代艺术发展、发掘新艺术家、展示最新作品的功能。而“专家日”(Professional Day)和2005年首设的“艺术对话”(Art Basel Conversations)等项目的设立更提升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学术功能。值得重视的是今年的“艺术对话”中还特别增设了有关中国话题的单元,邀请了来自全球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家进行演讲,其中有旅法策展人的侯翰如、广东美术馆的黄璜生以及收藏家管艺等,反映了海外收藏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及其生态环境急于了解的愿望。
对以艺术品交易为主要目的艺术博览会而言,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非商业操作策略无疑具有明显的领先性。从展览架构上来看,它显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艺术品交易平台的范畴。即便如此,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非商业操作”仍是在整体商业性的框架中进行实施的,如“艺术无限”主题展虽然取得了大笔的艺术赞助金,但仍必须由参展画廊支付展位费,金额在5000欧元,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但画廊支付的费用与所得到的展览空间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既然是花同样的钱,每个画廊都愿意对其进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又如,在每件参展作品旁边的标示牌上,除了作品及艺术家的名称,还清楚地标明了代理该艺术家的画廊,画廊的地址、电话,以及其在巴塞尔主展厅的展位号。有的作品直接标明作品价格,有的则提示买家去接洽画廊;展区还设有艺术图书展区,进行图书销售。
其四,是努力打造和谐、互动的发展生态。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博览会是以艺术品交易为目的,在这样的诉求下,通过垄断性、排他性的策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是主办方力图实现的目标 。然而,巴塞尔博览会则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吸引全球的艺术资源与艺术投资,而实现这一目标单单依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达到,因此主办方既苦练内功,将自己做强做大,牢牢掌握高端市场,也力图打破区域性竞争的陈旧观念,扶植各种形式的“外围”艺术博览会。  
如今的巴塞尔,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之外,还有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围”艺术博览会,其中有已经连续举办了10年的“LISTA”,和今年首次亮相的“VOLTA”,两个博览会都在14日正式对外展出。
    将自己定义为“巴塞尔年轻画廊博览会”(The Young Art Fair in Basel)的“LISTA”,其举办的初衷即为那些在申请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竞争中落败的画廊所提供的展示平台。从1996年创办至今,经过10年的努力,再加上巴塞尔的地利人和,现在想要入选“LISTA”也同样要面临了极其激烈的竞争。以年轻画廊为主要客户的“LISTA”对参加者的要求是:画廊必须是成立不能超过5年的新画廊,参加“LISTA”不能超过3次,参展的艺术家不能超过40岁,所售作品的价格不能超过1万美元。2005年的“LISTA”共有来自22个国家的48个画廊,200多名艺术家参加。而在过去的10年里,参展“LISTA”的画廊数量已经达到了170个画廊。

 2005年VOLTA展场外景

bsp; “VOLTA”,是2005年刚刚创办的外围博览会,它对自己的界定是“新一代的艺术博览会”,同样是以未能进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画廊为主要对象招展。首次的参展商包括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23家画廊。也许是因为处于起步阶段,“VOLTA”对画廊、艺术家及作者的年龄、价格等都没有明确和严格的要求,当在档次上又较“LISTA”为高。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主办方曾戏称自己为“大学”,而“LISTA”为“小学”、“VOLTA”为“中学”。的确,这种所谓“大学”、“中学”、“小学”的格局形成,已经达到了非竞争而致良性化的阶段。即便他们分属于几家不同的公司,然而正如以上几个博览会主办者的共识,他们并不把对方视作竞争对手,或者说仅仅只是表面上的竞争,实际上却是一种合作的姿态,其目的则是共同构建一个“唯一的巴塞尔”——当代艺术品交易最大、最权威的世界中心。


         管呓巴塞尔艺术论坛发言摘要
  
我的这个当代艺术收藏馆它位于北京东部郊区,是车间仓库改建的,现在这些作品放在这里,没有放在国家的美术馆,我认为是恰当的、准确的,它符合中国的当代文化现实。
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中国的现实是一个闹剧上演的时代,各种夸张的可能都会在中国出现,所以,我想不如讲讲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更为恰当。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本质就是“皇帝的新装”,当代收藏最大的问题在于藏家对当代艺术文化价值存有疑惑。原因是中国当代艺术从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缺少必要的美育教育历程,就像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缺少了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基础,当代艺术从杜尚之后的呈现形式及精神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我们大众的美育意识还只是停留在欣赏挂在房间里的“视网膜艺术“的阶段。
 
管呓藏品

中国当代艺术“热”的实质:一方面,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期望太高,也确实,中国现在是唯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国,有着东方背景以及急速发展的现实,当然,也包含西方整个处于稳定、安定的状态,文化上也有一个内在诉求,在东方寻找新的可能。但问题是中国有好的艺术但没有那么多好的艺术家。我看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西方更多的收藏家并不关心中国的艺术,倒是更关心中国的政治。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应对于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处境,寻找具有独立方法论价值的个案。而不止是简单的、表面的政治描述及与自身相关的商业考虑。而中国最近更多的美术馆的出现及艺术活动实质是房地产商业操作的需要,本质上只是“叶公好龙”,当代艺术现在与中国的现实没有太多关系,在中国是“飞地”的概念。虽然当下很时尚很热闹,但真正理解和明白的却很少,更多的是“阿Q剪辫子”式的机会主义的投机,而不是一个文化上的姿态。
提问:中国未来的美术馆对于公共参与的想像是什么?
我对未来美术馆公共化的想像,是如何使当代艺术品更广泛更密切的进入公共空间,做一个没有围墙没有边界的美术馆。比如说:国家大剧院将建成,它水中建筑的设计是不是可以和黄永平的鱼和王兴伟的大海形成对应。侯翰如的“广东快车”是不是可以和北京的地铁形

成一种对应。人在地铁的真实空间与“广东快车”的虚拟空间交叉体验。(后语:当然,放在西方的地铁里似乎更有对应。)在飞机场,我们有很长的路到登记口;可不可以在这些无奈的行走中,增加一些有意思的摄影作品和互动的video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些想像,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作品的保管、安全问题,如何与这些公共空间合作,国家需要出台什么样的措施,这些都是未知;也许这些只能是艺术乌托邦式的想像。

 
管呓发言图片




相关文章
东方艺术 财经05年第二期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