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广东美术馆
艺术总监:王璜生
策展人:王璜生 郭晓彦 董冰峰
策划助理:唐晓林
展览开幕时间:2006年8月29日
“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是广东美术馆自2006年8月开始的“现象与状态——‘85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展”之一。
“现象与状态——‘85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展”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区域的研究样本及艺术创作现状作为展览的共同点,将艺术家和他们的创造作为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行分析的案例,对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能量和历史价值进行深入、客观和更具本土特质的学术研究和阐述。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以美术馆的学术观点进行的一次大型综合性的当代艺术研究项目,也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动因的学术研究工作。展览涉及到中国当代艺术在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的艺术活动区域,以艺术家的创作和相关文献及展览文集有机的构成。这个系列研究性展览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是这个系列研究展览的第一个展览。广东美术馆以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为责任,对应该得到充分关注的东北当代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现实进行学术梳理,以图引起对中国当代艺术多重现实境况的研究和总结,并以此为起点,引发对中国其他地区的艺术现实的高度关注和研究,以增加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的丰富性及进行视觉性总结。
第一单元
“极地”:时代精神印记
带着精英主义的深刻反思,追问历史,思考存在,成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东北最为突出的人文精神诉求。于极地中的生存者或守望者的顿悟和现实的激烈变化有着最原始的关联。笔直的阴影,醒目的切割线,压缩紧张的构图,人与物的感情纽带,隐匿着的,微小而模糊着的理性喜悦,浓烈的纠结在一起。
王广义
舒群
任戬
第二单元
“新现实”:起点与个性
鲁美新生代油画家成熟的风格与特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当时完整的艺术思考和价值判断,现实主义的浓厚的情结和更为沉静的自我反省,鲜明的本土文化符号和国际化流行趣味相结
合,也凸显出个性鲜明的语言特点。
王岩
宫立龙
王易罡
王兴伟
第三单元
“铁西区”:废墟的图像
“废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指向和“一种情境的描述”。这个意向又清晰和准确地指向了90年代后期中国东北地区普遍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崩溃之感”,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空间犹如工地,场景接近废墟”,并把这种变化书写为新的真理,艺术家对于成长经验、血缘和亲情纽带,嬉笑怒骂的批判性,自发的建立了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真理性的诗篇”。
王兵
邱洪峰
秦琦
赵晓佳
李大方
孙学敏
沈少民
第四单元
“新都市”:异化和幻想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反抗城市化的可笑进程不可避免的与一种看似积极的享受生活的乐趣互相矛盾冲突。这种非人性化的超规模的物质主义(新的权力空间)其实源自掩盖对东北不停变化的现实生活恐惧的根源;街道生活中的冲突和大量的非理性建筑的变异构成了人造物质和城市生活奇特的景观和对应符号,对”消费潮流”热情的解构和反思人类家园式的回归成为艺术家主要的文化命题。
在最新的艺术生产关系学中,“仿真”的影像替代了真相本身,“内爆”的后果模糊了边界,多元学科融合、对应和交错已经构成新千年后最为丰富和和谐的理想世界。“内爆”的概念或原理产生于机械的理性复制式的解释诉求和应用策略,单一个体的欲望被集体主义的假象狂欢所包裹,渗透。“内爆”来自艺术家一种投机取巧的自我辨证,声音、图像和有机合成物,虚构起来的形式的复杂和多变,重叠,逆向构成了向话语真相的努力自由创作的过程尝试,盛行于电子媒体中的幻想力被归结为美学信念的乐趣。
黄岩
于艾君
阎实
付晓东
蓝镜
刘传宏
李威
徐若涛
王宁德
张滨&叶洪图
董冰峰
那颖禹
萧寒
程广峰
赵银欧
尹戈
郑强
张灏
于幸泽
特别计划:
第一单元:自由电影(2000-2005)东北艺术家影像作品专题
策划:董冰峰
作为中国东北方最重要的独立影像团体,自由电影是一九九零年代以来的中国新影像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
自由电影是在2000年4月由董冰峰,王林,傅淞岩,英未未,赵原冰等艺术家在沈阳发起成立,并迅速发展到北方城市长春、哈尔滨、太原和济南等地。作为艺术家自由联合体,自由电影坚持影像语言的纯粹化,强调个人化的和地域相结合的视角;致力于以影像艺术的方式来探讨和记录新时期的社会变迁、人本环境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作品以录像,纪录片和电影为主;在五年的时间内,作品陆续参加了在北京,柏林,圣保罗,香港,蒙特利尔,罗马,特拉维夫,华沙,全州等地举办的影像艺术展览和电影节,获得重要评价。
第二单元: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数字影像课程学生作品展”(2000届—2007届)
策划:李子顺 刘立宏 张鹏
1987年的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成立。1999年开始,开设了影视专业课。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的本科生毕业展展览现场,艺术摄影系的录像及影视作品总是能吸引众多的“观众”。模糊、朦胧的面貌、清新的气息使这些年轻的探索成为传统的艺术院校里新力量。这些年轻的学生在“作品”中用视听语言、青春视角关注自然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