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唐明伟几何抽象个展
策展人 王麟
学术主持 王小箭
展务 陈戈 沙鑫
媒体支持 www.art-here.net
开幕酒会 2007年5月26日19:30
展览时间 2007年5月26日—2007年5月31日
展览地点 感觉艺术空间
地址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正街108号四川美术学院坦克库艺术中心52#感觉艺术空间
特别鸣谢 王小箭先生 李建先生 许渝生先生 刘恩芹女士 冯延先生 赵克家先生 雷丝雨女士 仲晓女士以及感觉艺术空间对此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前言
中国人过去使用畜耕,后来改用铁牛,并自己生产拖拉机,最后还出口到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国家。中国人过去只画国画,看国画,认为油画“不如画品”,后来也开始学油画,画油画,看油画,如今还把油画“出口”到油画的故乡。没有拖拉机就不能种地了吗?老实说,现在中国还有用牛耕的地方,照样种地吃饭。不画油画,看油画就亡国了?果真如此,那救国强国的事情就容易了:全国人民什么都不干,一起画油画,国就得救了,富强了。看过黑格尔的《小逻辑》的思想家会说,这有可比性吗?牛是牛,画是画。我是个教书匠,上课喜欢用比喻,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写文章也爱用比喻,以便让读者更容易明白我在说些“啥子”。
辨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之一是“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就是结构主义所说的要放在相关的语境(context)中去分析,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就是后结构主义所说的要加上时间这个上下文(context),加上了时间,就是变化地、发展地看问题了。孤立地看、静止地看,中国没有铁牛,没有油画,没有几何抽象,都没问题,但放在相关结构中和时间(历史)逻辑中看,就成了结构性短缺和起点短缺,我撰文探讨几何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短缺问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现在,唐明伟来填补这个“结构性短缺”,就像前人填补拖拉机与油画的短缺一样。
拖拉机造出来没人用就是个摆设,油画画出来没人看,其艺术功能就无法实现。现在拖拉机已经有中国使用者了,油画也有中国观众了,几何抽象似乎还在寻找观众或造就中国观众的阶段,中国观众能不能从已经高度几何化的生活领域走进唐明伟的几何抽象世界,这还是一个问号。但批评家和策展人已经有了:一位与他同年级的策划专业同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祝他们这次同学协作圆满成功。
王小箭 2007年5月2日于重庆
精确的美感
——唐明伟几何抽象
在作抽象艺术家谭平先生的访谈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阐明了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处境。“中国的抽象艺术像礁石一样,只要一落潮,就冒出来了,新的一浪起来的时候就又被淹没了。”在中国传统上,理性思维是不受推崇的,自古以来人们更多的是重文轻理,古代科举考得是文,当官断案,用的是文。推崇的是四书五经,以做诗为乐。而几何抽象需要的却是理性的思维。做几何抽象的艺术家大都精通数学,逻辑学。例:康定斯基的《白黑构成》(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1926),以黄金分割的节奏发展而来,推导过程用了3个大步骤,5个小步骤。没有很好的数学,逻辑学理念,几何抽象是做不下去的。为何几何抽象会在中国当代艺术边缘。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完全文理科分家的。文科的学生理科大都很差。而学艺术,特别是美术的学生又大多是文科,高考可以不参加数学考试。有些甚至数学成绩是个位数。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的艺术家怎么可能会去搞几何抽象,连最基本的几何都不会,还谈什么逻辑,推导。
唐明伟进入到几何抽象大概也是巧合吧,一直喜爱数学,却最终进入美术学院。一直坚持探索数学,逻辑学,并把它用画面表达出来。唐明伟的几何更多的是感性与理性并存,道德与现实同在,人文向逻辑深入。在保持图像的雅致的基础上不失其逻辑的精确性。把所有的情感表达集中于色彩迷离的背景之中,而其中的几何便是内心形式所在。在强大的机械逻辑中有很纯粹的情感与之互补。而在情感深处却有着一整套的逻辑理性。在保持内心的雅致的同时,不失去内核的精确性。通过精确的测量,以刻度为依据,赋予一切事物具体的刻度,使它变得精确。从而由情感的逻辑向绝对的逻辑转化。就像达·芬奇的理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达·芬奇对人体的解剖可以说是对绘画艺术的巨大贡献。并且他认为,人体可以形成极为对称的几何图形,如脸部可构成正方形,叉开的腿成等边三角形,伸展的四肢形成的图形更是希腊人认为最完美的图形——圆。达·芬奇把人体每个部位的比例都精确的计算出来,并在绘画过程中都严格遵守几何和物理的规律。我们忽视了达·芬奇与几何抽象一样的精确,是因为他在这完美的几何图像上面覆盖上了肉和皮肤。唐明伟的几何抽象作品,就像达·芬奇未覆盖皮肤之前的构图一样,更注重严谨的“量”的概念。也是几何抽象与其他形式艺术的主要区别。
从直观特征或视觉特征上浇灌,唐明伟几何抽象的接近的当然不是达芬奇,而更多地是受到蒙德里安等几何抽象大师们的影响。“抽象”坚定艺术是独立的。它可以不借助自然以及任何可以描绘的形象,而用其本身的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的符号来表现世界。“绘画的功能也不是逼真地去画某一事物,而是创造一个本身具有价值的图画对象。”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阐述了这样的思想。在传统绘画中,艺术家或是把画面中的故事直接展现给观者,或是把自己的思想,借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达出来(在中国文人画中尤为得到体现)。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抽象”的画面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本身无任何意义的图像,来表达,展现出特有的价值。因为没有了具体的形象,那么艺术家更为关注的就是画面上的纯粹的构图。蒙德里安(Pieter Mondrian,1872-1944)是第一位在作品中运用纯粹几何符号的抽象画家,是几何抽象主义的理论奠基人。几何抽象所表达出来的是纯粹的,不加修饰的美,是色彩搭配构成与线条本身的魅力。在画面上,不是表现奔驰的汽车的美,而是去表现汽车奔驰的美。如果说具象抽象有音乐,诗歌的感觉,那么几何抽象更多的是理性,数学研究的魅力。至上主义推崇“空”和“无”,认为空和无才是纯粹抽象的绝对存在,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最高境界,是只可接近而不可达到的。尽管几何抽象是理性的,但是人,毕竟是人而不是机器,不可能完全抛开自己的内在影响。创作过程中或高兴,或悲伤,或忧郁,或平静,势必都会影响到他们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如果非要追问几何抽象有何意义,那么我反问,数学中的圆周率有何意义,现在可以说是为了计算精确,推算的小数点后越多越好,但是在早期,人们并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计算,为什么还对推算圆周率乐此不疲呢,就像金字塔,如果是为了修的漂亮,完全没必要修成三角形,修的那么精确。很简单,就是人类追求完美,追求美的一种形式而已。
然而,唐明伟几何抽象, 当然不是凭空出现的,主要还是受到85时期“新刻度小组”的启发,不是直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新刻度小组”的初期探索“解析·测量”是所有成员用同一种方式制作图式,后来出现了分裂,王鲁炎、陈少平和顾德新走向了否定艺术家个性的纯观念艺术,曹友廉则走向了视觉化。其中“新刻度小组”的两位成员:王鲁炎和曹友廉的路线是比较典型的。这2位艺术家都是在小组解散之后还在坚持做自己的东西并且都与几何抽象有关。王鲁炎先生的W 系列,是十分典型的代表,他更多的是强调了一种谬论,画面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并不在意线条的几何形态。曹友廉先生的X光片系列,运用叠加的方式,强调“视觉秩序”,采用数学的演绎方法,将思维融入逻辑推演之中。已经出现了几何构架,但是没有精确的凸现出来。而唐明伟的作品在几何和逻辑的基础上强调的更多的是利用刻度进行准确的测量,而不是利用眼睛直观得到的图像。由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前面两位更注重观念,后者着重的是画面的本身,三人的各有各的突出表现的东西。唐明伟的作品可以说强调突出了作品在精度方面的特长,并且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很多步严密精确地推导过程而推导出来的,用刻度进行规范后的画面,建立了一种新的秩序;用坐标系的形式,则要表达的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理念。整个逻辑性很强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是力求纯粹,精确的美感。这种精确严密正好符合康定斯基所宣称的“数是一切抽象表现的终结”。
结束语:抽象艺术是根据一个自然的本质去创造一个立于自然本质之上的艺术。抽象艺术可以说就像语言文字。To be or not to be.谁也不能否认它是纯粹的,优美的,没有过多的修辞,简洁明快。就像马列维奇说的,“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高的思想。”
我之所以作这个展览是因为几何抽象出现在了中国当代艺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他。并且唐明伟在具象绘画的大环境下坚持做几何抽象,是一个先锋,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王麟 2007年4月28日
于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