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七上八下”群展


查看更多展览图片......
 
 

展览城市: 上海-上海  
展览时间: 2007-08-11~2007-09-09
开幕酒会: 2007-08-11 14:00——17:00
展览地点: 55画廊 
备注:中国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1楼 55画廊
参展艺术家:高珊、高世强、江雪曼、金阳平、李储会、梁怡、牟方令、任静、孙尧、王牧春、王之博、肖敏、谢曹闽、余旭虹、张平、张文佳、郑端祥 

展览前言: 
  中国的当代艺术走过了几经沉浮的近20年,就如同中国革命一样,原有的官方艺术体制在几番较量中已经势微,对于大多数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们来说,王广义,张晓刚,刘晓东,方力均等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名字已经耳熟能详,随着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记录的不断刷新,越来越多的明星艺术家被打造出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也争相投身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明星制造产业当中。成功的艺术家们带来样板式的符号,人们记住了王广义的大批判中的文革形象,张晓刚的大家庭中的全家福,方力均的大脸。于是尚待成功的艺术家们竞相效仿,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中充斥着各种显而易见的符号:大头,怪笑,艳俗的色彩,文革形象,西方的可乐瓶和中国山水的拼和,等等。一种新的样板图式或者说流行样式正席卷着当代中国艺术。而概括时下这些艺术样式的工作变得简单地仅可以依据样式符号来划分和判别。因此很难说多样性真正地存在于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绘画中。

  参加本回《七上八下》的艺术家,大多生于70年代以后,主要活跃于江南的上海和杭州。他们受着江南传统文人画中环境的侵淫/熏陶,又同时俱有江南人历来的诗意和气质。在这样一个每天都充满变革的当代中国社会情势下,对于日趋紧张和压迫的都市生活的敏感令他们,各自都有着从不同程度和角度发出理解和感怀。他们从传统的人的栖居要求出发,对信息化,标准化,全球化的时代内容所带来的之于人地异化提出了各自的质疑和思考。他们没有标准化的如同“大头艺术”的创作群类特征,也没有类似“政治波谱”式的集体经验。他们生活在一个具体的时代,因而具体的个体体验成为了他们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很难将他们之中的任何几个归结为一类,他们的艺术更多的依赖于一种“体验式”的思索,也因此产生了彼此相异的诉求点。

  张平沉醉在表现埋藏于个体心理深处的童年心理和当下虚假的社会表象的激烈矛盾和心灵失落。

  孙尧则潜心探讨人内心认知世界和所见的外部世界之间的迥异,并试图用一种淡然的文人画中的意境来处理整个现象世界。

  旅居美国多年的谢曹闽试图用手绘的手法模拟电视荧屏扫描的效果,以此来达到绘画创造图像的极端可能性并反讽式地利用绘画所模拟的以假乱真的电视图像来模糊观者辨别手工制造的真实和电子复制的虚幻的能力。

  杭州的金阳平和余旭鸿却始终对周遭的自然环境留恋忘返。却已经是对之的一种重新输理和诠释,树和影在他们的作品里更多的成为一种现代人精神失落的家园。余旭鸿忠实地描绘投射在画布上扑束迷离的树影,似乎也正是要传达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最为朴素的个人意志并以此来对抗虚幻缤纷的图像世界。而金阳平则索性将整个社会活动介入到环境中,嘲弄式地预示着一个人和自然交互侵融的图景,更表达了对人文失落的深刻提醒。

  同样是浙江的梁怡和王牧春则更倾向于探讨绘画的本体性问题。他们或采用最为传统的绘画表现手法,观看方式,或是采取最为传统的水墨画构图和机理进行创作,意在提出一种关于绘画本题论的思考,将绘画本身作为最为原始的“看”和“表现”的艺术原旨重新提示。旨在倡导一种更为忠实于绘画理念的表达方式而直接对应于时下泛滥的巧妙策划式的艺术创作投机之风。

  高世强多年来一直默默地用他独特的影像语言来表现着一种微观政治学,他无声的默片中,人物往往处于若即若离的紧张状态。每个角色之间似乎都有着一种微妙的但又时刻在转换的关系。简单但又肃杀的情节变换中透露出悠远的寓意。

  郑端祥沉醉在自己营造的世界中,他将镜头对准被遗弃和荒废的事物,但却发掘或者说重新给予其全新的意义或声明形式。而这形式却又都直指我们内心和记忆深处某些相关连的事物。意义在此陌生的形态下又获得了重生。

  肖敏和高珊用它们纯熟又实验型的技巧和材质重新梳理着雕塑语言。他们致力于挖掘人工合成的材料,但又用原始的技巧忠实地去模仿自然和历史中的形象,合成和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五行的对话和对抗,很难说他们的目的是否是迫使两者之间的相互交融或是压迫,但自然的表象却和材料的本身形成了一种荒诞又合理的关系。

  李储会的小型环境雕塑就象一部自身的混世传。场景的荒诞和人物状态的真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个人内心的小我被极端地浓缩在了类似世外桃源的景观之下,但其中个别细节的提示却又鲜明地隐语着环境和现世的联系。所有的一切就向心中时常荡漾的一丝情节。无聊,迷茫,不知所措总是缭绕在每个人心头不去的云烟,但现实却又将人拉回到具体的事件中。

  任静的作品将关照指向他们这一代人内心深处的种种欲望和失落所碰触下的非自知的感受反应。他总是在营造一个类似失乐园的情景,将内心的期待,期望,彷徨乃至失落置于其中,因此,他画中的人物始终处在一个浑然不自知但又急于寻求答案的迷茫状态。也许这也正是这一代人的真实心灵写照。

  而几位生于80年代前后的艺术家:王之博,张文佳,江雪曼,牟方令等则更注重各自的心理经验。他们敏感地意识自身的体验和社会集体经验的联系和抵触,并在其中孜孜地找寻表现的可能性。于是他们的作品中,对于社会整体情境的体验和反映往往微观化于个体细微的独特经历之中,如同张文佳的自然和虚幻的人影之间的关系。社会人的整体性化整为零地集中在他们各自的自身经验中,而个体和周遭的关系同样能被视为对现代人对待社会整体结构的态度,似乎正是一种脆弱个体所认知的世界景象。

  也许无法预计如火如荼的中国当代艺术将走向何方,更不知晓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会否开始一个新的纪元,但或许最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艺术植根于最为质朴的自身生存体验,用心志在感受,用感受来影响思索。并将之最为忠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