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接触”国际当代艺术展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策 展 人:唐承华
·展览时间:2007-03-31~2007-04-28
·开幕酒会:2007-03-31 17:00
·展览地点:九立方画廊 
·主办单位:九立方画廊
·协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开制作演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时间:2007-04-04 9:00—17:00
展览前言: 
  艺术家的努力使人们的价值观,避免了走向同值化的危机。在诸多人们越来越无法分辨自己的艺术语境的同时,找回了人的个体失去了独立人格的倾向。他们的作品提示了与外界沟通的更大可能性,并提醒人们不再用概念束缚自己,捆绑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让人们从存在于脑海中的现有框架,释放出来。

  周韶华Zhou Shaohua的“陶文”系列作品抽象画从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文字、碑帖、金石、书法,乃至青铜器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放弃对易于理解的具象的描绘——也可以说,是在放弃具象的真正目标,而在直接导向了内在精神的诉求和艺术本体的建构。他的创作试图建立与一种具象艺术相对应的 “语系”,使视觉艺术升华到纯粹的语言层面和绘画状态,从而更接近音乐。也正是通过这种纯粹的“语言”状态,才使“感觉”进入最为直接的“表达”之中。

  安东尼·塔皮埃斯Antoni Tapies的作品强调布局的单纯和严谨,他在平面中寻找空间,这种空间往往不是指向远处的光线,而是引向无限的幽深;他的色彩不是侧重于欢快与跳跃,而是倾向于浑朴与大器;他时常以时隐时现的“箭号”作为画面的符号,这或可视为人类原始生命崇拜物的现代化身——画面中急速飞扬的线条更是具有个性的语言方式,它直接呈现着画家的生命激情;他在理性的框架中寻求自我表现,这种表现与东方艺术中的“韵势”又有着本质的差别,是一种德里达式德的哲学思考。

  约翰·沃克John Walker的作品挣脱了人类一直深陷在矛盾之中的情绪,而想藉由艺术,在反复挣脱与制衡的创作过程,向无止境的终点,寻求解脱,他的作品经常以强烈的情绪,努力在主导观众,阐述画面全面性的主观表达。这些作品虽然使观众感动或震撼,但来自画作本身的强势力量,却没有吞噬了观者主观情绪的对应,而变成一种单向到双向的情感交流。

  周兰惠Chris Chou的抽象艺术逐渐过滤了现实生活中的嘈杂之音,而呈现出清澈明朗的心境与气象,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美”,而是艺术家用纯粹的色彩在反复强调的“内在的音响”。从画面可以看出周兰惠主张将表面的艺术性逐出画面,摆脱熟悉的眼睛的感性享受,倾听灵魂的声音——每幅画里的色点从摹写实物的目的解放出来,它的“内在音响”就不再因为其他的影响而被削弱,而获得完满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的音响,其实正是现代人对自然的内心感受与渴望——周兰惠的抽象艺术在更为纯粹的形式外表下,获得自己的“现实性”,可以将此视为现代主义美学的基本内涵。

  萨塞·马迩特Sasha Meret的作品在艺术上更显出一种东方式的洒脱与豪气,运笔如草书一样的狂放不羁,流畅自如。如果说他的作品更善于凌虚御空的空间想象,把的想象力则是渗透在横涂竖扫的时间序列之中。这种极为纯粹的抽象观念创作,表面看,与东方理念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借用任何中国传统符号和意象,但他的艺术又无不与中国的道释哲学思想相联系,在一种近于“禅境”的叙述中,表达着西方人对东方特有的天人合一观照方式的理解。

  傅庆丰Alixe Fu的雕塑作品展现在你的眼前的时候,你或许会被某些色彩本身所吸引,或许是某些抽象的形态让你产生了联想,或许是你从预见过的材料的运用,我们反应也许是惊讶,也许是茫然。当你睁大了双眼,想努力从雕塑中看出些什么——这是一种新的表达:让不合逻辑或非我们习惯中的景象事物,也可以成为眼睛体认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傅庆丰的雕塑作品用他独特的方式,试着打开人们的双眼,活化人们的心灵,进而活泼与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米夏尔·格罗威Michael Growe的作品似乎脱离习惯的透视法则,而是将物体个别的角色降低,巧妙的运用色彩与线条,暗示物体存在的关系与三度空间的方向性。由于简化物体精细部位的描绘,而使对象呈现如符号般的平面状,以彰显物体最后的原相与不可取代性,甚至物体在色面的接缝处,或线条上得到巧妙的暗示。把生活中短暂的一瞥——经常是被概念遗忘的一部份,却是视觉中最深刻不变的永恒。

  杨起Yang Qi的这些作品之中可以找到单纯的共鸣和响声,这些声音将思绪引向大自然天籁一般最深层、最生动的乐声,这些声音不仅使大自然之间共同回荡,这种音调有时那么沉重,以至于人们在正午就感到黑暗的存在。在东方,以单一的黑白调子作画并非是一种很新的现象。在创作过程中,许多画家尽一切可能舍弃熟练的技巧和它造成的局限,但是,像杨起这样连贯一致将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中国艺术的灵魂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确是凤毛麟角。在他的黑白世界里,既和中国文化的根基保持联系,又和当代的流行与冲动保持有效的距离。

  谭平Tan Ping的作品抽象艺术的全部底蕴都是从这些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习惯意象中生发出来,显示着东方艺术的意趣。谭平早期的抽象符号也是来自于中国的精神,当他从那些神秘的如同划痕符号转向对神秘空间的再现时,这种“从镜到灯”升华看作是对“景”和“象”的提纯、蒸发、升华,也是一次次抽象化的过程。这个抽象过程就像从可见的生活中提炼出不可见的精华——某种“元素”一样。不同的只是那些被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华元素是无形的,而从自然中提炼出的形式因素却是可视的。也可以说,他的抽象就是以直觉的方式还原对自然秩序的感悟和认知——愈加感到一种源自生活的东方精神之凝聚。

  唐承华Tang Chenghua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创造主权,一种高度的智能意识和纯粹的视觉元素的把握,产生了从未被认识到的画面构成。唐承华的艺术作品决不意味着背离自然,走向抽象艺术。更不是压制自然,而是用一种新的方法去表现自然。当许多写实画家将目光持久地盯住眼前之物时,抽象艺术家却转向内心,他在在画布上倾吐内心深处的情感——人的内心包含了梦幻与欲望、理想与爱情,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与生活对于人类的馈赠。这使得唐承华的作品不同于流行语汇或通俗符号,固然这种新的语言是不能在一夜之间被普遍接受的,这要经过一个缓慢的熟悉、适当的解释和历史的同化过程。

  这十位的艺术家以他们独特的判断能力,穿越世俗的物象,他们的创作——如履薄冰——穿越了时空,他们将意涵推展至社会学,艺术史等各个层面,使抽象意题呈现的可能性,更为宽广。这是一种来自艺术家努力恢复——用以观察事物本质的“灵魂性”本能。在这里唯有透过本能的眼睛,触探物质现象之外,或观察物质并存产生的新关系,产生了视觉上的新概念。它们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内容,同时也进一步稀释了艺术中的精神内涵。在当代复杂多变的艺术语境下,十位的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成为21世纪经典艺术,与世俗生活保持着有距离的尊严,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自信、自在、自为而又开放的空间。

                         李洁
                     2007年3月18日于北京

特邀艺术家:
Zhou Shaohua 周韶华
西班牙:Antoni Tapies 安东尼·塔皮埃斯
美国:John Walker 约翰·沃克、Chris Chou 周兰蕙、Sasha Meret 萨塞·马迩特
法国:Alixe Fu 傅庆丰
德国:Michael Growe 米夏尔·格罗威、Ying Qi 杨起
中国:Tan Ping 谭平、Tang Chenghua 唐承华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评论
“接触”国际当代艺术展后记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