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修·行——张羽指印作品1991-20112月20日在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
                            
日期: 2011/3/17 14:41:31    编辑:     来源: 《世界艺术》    

被誉为是今日美术馆开馆以来最为极简的当代艺术展

【世界艺术】毫无疑问,张羽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抗鼎人物,他虽放下毛笔还能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精髓带入当代艺术的表达。而以人皆有之的“手指”创作出了他独特样式的“指印”系列作品。这在世界艺术的脉络和谱系里绝无仅有,因而便具有了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

本次展览最为称道的是他独展出了一件“指印”作品,万分奢侈地延展了他20多年来艺术路径的心象频谱,诺大的展厅在灯光映照下的“指印”作品与三维空间构成了“指印”创作与修行及体验行为方式的特殊气场,它以一种日常生活的行为逻辑和行为经验解构了传统水墨画中经典的虚实、掩映、结构等语言阐释和技法模式,转而探讨艺术与禅思过程中修行概念中的觉悟的行为过程,并留下无以言说的既重复又迷离的渐进、转换思维印记。

展览开幕期间许多评论家和业内人士均认为这是今日美术馆开馆以来最为极简的展览,而其作品构成的内核散发出来的内在张力和视觉经验的变异时产生的空灵与悠远意味更是成为人们议论的主要话题

尼采曾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和形而上的冲动。而张羽则在形而上的冲动下已跋涉到了涅槃境界的自由王国,至于哲学的超越和把握在我们看来已远非常人所及。他似踽踽之旅的独行侠,探索和创造无疑是他生命的缘由和归宿。对此,我深信不疑。

“修•行”展,引起众多批评家对张羽指印作品的反响

高名潞:(艺术史家、策展人)
张羽从传统文人画中走出来,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当代水墨,并且积极参与和组织九十年代的实验水墨活动,包括出版、会议和展览的策划。在创作方面,张羽多年来坚守传统向当代转化的理念,成为当代水墨艺术的推动者和主将。
张羽九十年代的《灵光》水墨系列发展了85运动中的“宇宙流”水墨,《灵光》系列 扬弃了八十年代水墨画的超现实和浪漫主义气息,同时保持了它的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核心。 《灵光》的积墨和重复的形式也启示了《指印》系列的出现,同时《灵光》的形而上凝聚力被融化到《指印》的日常性之中。《指印》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因为它发现了一种不受任何既定艺术形式、艺术观念或者题材约束的自由表现形式。指印既是身份,也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和形式。《指印》使“无形式”极大化,同时也使“形式”(张羽本人的指纹)极其单纯化。《指印》使艺术行为更为私人化,同时也使结果异常仪式化。
张羽多年来一直坚持独立身份和文化至上的立场,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多变的生态中尤显可贵。我希望也预祝张羽能够把自己的路走到底。

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
艺术家张羽是中国实验水墨艺术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从事实验水墨艺术创作的同时,积极介入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编辑出版、策划研讨等活动。

1991年他开始运用“指印”的方式进行实验性创作,到2001年重新开始,并延续至今的“指印”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张羽实验艺术不断蜕变的过程。他通过“指印”的行为方式,一方面将传统水墨的材料扩展到丝绸、胶片、玻璃、水、指甲油等媒介,构成了作品文本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他与传统的修行概念、仪式相结合,即以一种现实日常生活的行为逻辑,解构传统水墨画中经典的形式、语言与模式,从而使实验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获得了一种体悟和重构。因此,张羽指印艺术的修行方式,远非局囿于作品本身,它已扩展到水墨艺术在当下文化语境之下寻求建构当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以及涉及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转型乃至创新和边界等一系列问题。

这次展览是张羽首次在北京举办个展,其艺术的实验性与今日美术馆所倡导的致力于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相吻合。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为中国的实验艺术提供一个个案的视觉样本,并引起诸位同仁的关注与讨论。

冯博一:(批评家、策展人)
张羽的指印艺术是依据日常行为的时间、心绪“亦复如是”地点染在纸、丝绸、玻璃、胶片等媒介之上,即将宗教“修行”的仪式与概念认知,转换到一种艺术方式的痕迹中。看似简单、无为,却显示出根植于日常不间断的艺术,在无意义的行为中去发现其意义的能力,并隐喻出我们当下文化的信誉危机,精神无所归期,娱乐至死般喧嚣的现实针对性与批判性。

弥漫的指印所营造的静穆氛围,仿佛是一个修炼的现场,空灵与逼仄的视觉空间将观者带入到了一种心理体验的境地。“顿悟”、“冥想”、“静思”、“观照”显示和发现出静与动、冷与热、简与繁、疏与密的矛盾集合,以及中国传统的印鉴文化、契约画押,甚至指纹的身份认定等等问题的触碰。我们在这种异质同构的关系里能够感受到沉默中的骚动,冷峻中的热烈,无常中的永恒。因此,是否可以说张羽的身体力行的修行方式挑战了艺术家身份所规定的所谓艺术概念的界限,也意味着对传统的传承和艺术的当代性转化。

张羽展览所昭示的绝非是作品形态带来的视觉张力本身,而是更深层次、更普泛意义上人的精神与存在的挖掘与把握,抑或也是艺术实验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对文化价值一种建构方式的生成。

李 旭:(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批评家、策展人)
张羽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呈现出空前简洁而单纯的视觉奇观,对我来说这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今日美术馆一楼的空间布局极其特别,一个高大的天井和一条狭长的走廊,令许多经验老道的艺术家和策展人都视之为畏途,经过两天的布展,张羽却只用三件两组作品举重若轻地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对光线的聚焦处理,展场呈现出剧场化、殿堂化的视觉效果。空旷而黑暗的空间与射灯所投射出的强光形成鲜明对照,三件作品红、灰、白的整体基调给人以极简主义的初步印象,但近观作品细部时,巨量的劳作所带来的心理震撼却又令人沉思、令人折服。尽管张羽的作品曾在过去的许多联展中多次露面,但这次个展无疑会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进而对他的艺术推广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本次展览让我对张羽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展出的作品不是对他以往作品的简单放大,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发展。在创作和展示方式上,他通过持续的“减法”,对艺术本体实现了迄今为止最彻底的回归,脱离了“水墨”和“绘画”的局限,走向了“观念”和“装置”的广阔时空。本次展览的主题“修•行”从字面上看是相当低调的,“修行”是张羽的系列观念水墨的核心词。他用指印的方式是很虔诚地对待自身,对待艺术。他的内在精神非常纯粹。
但对于亲临现场的每一位观看者来说,张羽那看似简单重复的行为却绝对不单调、不简单,在“修”的基础上,他以全新的起点开始了“行”,不再是技术试验性质的纸面小品,万千指印的恢宏合唱令作品的性质产生了新的飞跃,纸张已不再轻薄,色彩已不再单纯,空间已不再贫乏,张羽通过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我们展示出一种跨越时空的博大美感,他的持续努力令我们认识到,艺术家与单一物质媒介间的对话居然可以变得如此丰富而动人。

方振宁:(评论家、策展人)
张羽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指印装置作品,用手指头在工作室点了一年,他一直还在点,可能一直还要点下去,对张羽个人来说就是展览主题所讲的“修行”,修行碰到的是什么问题呢?我觉得跟“知觉”有关系,知觉是对感觉的提升,知觉是什么呢?知就是知道了,觉就是觉悟了,我们知道了张羽用手指头在按指印,但是我们觉悟了吗?可能张羽自己觉悟了,不然他怎么会否定他以前的艺术形式呢?觉悟不是靠语言,也不是靠文字,而是靠他行为的本身。所以,我好像感觉到他所坚持的就是他自己所讲的“一”的问题。“一”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是老子的哲学,还是道教,或者是佛教。佛经里面讲始终如一,也就是开始写金刚经的时候写到最后应该保持平衡。因为人写着、写着心就乱了,就会分岔,走到小路上去了。所以,让你从小路上还能回归到主道上来这就是归一。看你的“经”是不是写的平静,就是修行。道教也讲“一”,比如说抱“一”,做气功的时候要抱“一”,“一”是最难守的。上帝造人很奇怪,我们所有器官都不能证明身份,只有指纹是可以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重复的,这也是“一”的问题。所以,从文化史上来看,张羽是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张羽的指印作品最重要的是传达给我真实。其实,我能记住的艺术很少,比如说像杉本博司我有印象,小野洋子关于真的作品,关于苹果的作品,关于她怎么描绘天空、云彩和人的关系的作品。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对我没有什么印象,但张羽是我在中国艺术家中很少留下记忆的艺术家。

栗宪庭:(批评家)
张羽的展览让我想起我曾经做过的展览“念珠与笔触”。张羽在不断的重复指印的行为实际上更接近于修行的本身。像和尚手中不停转动的念珠一般,在不停的重复过程中让自己静下心来,修炼自我,这是一种特别的状态,所以张羽的指印作品是一种修行的艺术。

皮道坚:(批评家)
这个展览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作品在这里呈现的本身,而是这件作品所产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和艺术家在产生这个过程中他的行为本身带给我们的意义。
他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提示我们在当前的社会我们每个人如何把握自己,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标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出了问题。我想张羽的这件作品把实验水墨往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

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作品,尽管呈现的方式非常简单,但是它可以展示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首先他所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水墨媒材,中国的宣纸,用水,用墨。另外指印是他的行为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作重复、枯燥、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本身就会想到禅宗,它提示我们一种哲学的思考,提示我们关于人生观,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

张羽做这件作品和一般人做这件作品的意义不一样,因为张羽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做实验水墨,他的早期作品残圆、破方,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宗教感。他在追问一些问题,所以人们把张羽这个艺术家和这件作品可以进行联系,他有很丰富的内涵带给我们。
张羽的艺术包涵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想把中国的水墨艺术传承下来往前推广;还有一方面是表达艺术家个人对时代生活的真实感受。
张羽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他找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把实验水墨从架上绘画带到当代艺术的行为和装置,他的作品既和中国的水墨艺术、水墨文化有关联,同时又非常巧妙的借用了当代艺术的行为和装置,当然更最主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禅宗的思想元素。
刘骁纯:(批评家)
实际上张羽把行为艺术给中国化了,跟中国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非常独特的艺术方式。指印的行为是自我修炼,自我净化的修行。
他是我这二十多年来观察这么多现代水墨画家里,真正接受了当代艺术挑战,而且从里面
慢慢走出来的,走的相当成功的艺术家,张羽是最突出的一位。

何桂彦:(批评家)
张羽老师的指印作品,第一,他是艺术家创作脉络自然演进的结果,这一点特别重要。今天很多批评家也谈到,如果是另外一个人去按指印成立吗?这里面就涉及到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另外,张羽指印作品去的目标,是冲着艺术史叙事去的。所以,他是有野心的艺术家。之所以如此,才有这样的看法,有这样一个结论。今年金棕榈的提名,那么多提名家,除了我提了张羽老师的抽象作品。我提名的理由是抽象艺术尽管在中国当代中如此边缘,但是有这么一些艺术家不断探索,为当代艺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格局,同时为抽象艺术自身脉络演进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在30几位批评家中除了我提了这么一个艺术家,没有任何人提到抽象艺术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从2000年以来,抽象艺术面临着一个困境。第一个困境就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参照性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如何超越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所建立的形式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体系?第二个,中国抽象艺术在80年代,它是对抗反官方语言化的叙事,回归艺术本体,在这样一个脉络当中有它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话,那么在过去20年以后,这种语境丧失以后,咱们的抽象艺术又怎么发展呢?所以,既是本土语境的变化,同时又是在西方现代主义参照系下,中国的艺术家该怎么办?这是摆在每一位艺术家面前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基本发展脉络有这么几种可能:1、回归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脉络,从自己创作脉络中寻找新的可能性。2、回归中国的传统,跟西方现代艺术体系拉开距离。这两种方式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做起来特别难,而且这两种方式需要寻求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要形成一个独特的创作方法论,从这个角度讲,张羽指印作品系列不仅把这两个方面都协调好了,同时也有一种新的方法论。什么是新的方法论和可能性呢?一个就是它的行为,一个就是它的观念。行为通过指印把行为因素加入后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行为在过去创作过程中,最早的传统应该是西方的,从波洛克第一次用“滴洒”动作以后,在1952年的时候,罗森伯格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就是行动绘画,当时把波洛克的行为单独提取出来,认为他是有价值的。1955年的时候格林伯格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也是把行为赋予了文化自由和个体表现,而且我觉得这些批评家对这种行为的阐释还有一个更大的雄心,就是要跟欧洲的结构主义脉络和康定斯基的表现主义抽象拉开距离。所以,张羽指印作品中的行为跟西方脉络不一样,这种行为的方式实际上带来了几个改变:1、时间性。因为时间性伴随着过程,还有身体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行为方式的出现,为作品的阐释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过程、时间、身体,这是一个方面。2、在展示形态上的方式。展示有一种仪式化的效果,这也是对他的拓展。我刚才说了一个元素是行为,另外一个元素是观念。观念有几点,今天通过张羽老师的“修行”来看,我们给行为和观念赋予一个文化基点,跟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同时,艺术家使艺术跟日常生活的行为之间寻找一种联系。从艺术史的脉络叙事,从艺术家个人创作脉络演进,张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但问题在于指印作品出来以后我们如何赋予它基点,如果在文化层面上,在中国当代艺术以社会学叙事为主导的情况下,怎么赋予这批作品立意?我的理解可能观点不成熟,涉及到艺术家的个体性、主体性和独立性,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讲,这就是张羽指印作品最重要的一个价值。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