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展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发展趋势,反映国际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新特点与新成果,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将于2008年6月10日至7月3日举办,此展览是2008北京奥运年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艺术家 :缪晓春,国家:中国, 2006-2008, 媒介:DVD投影,全境灯箱装置
绘制于1536年到1541年的罗马西斯庭大教堂壁画,是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蓝色背景上分布着一系列如群星闪烁般的人物形象,在当时是十分少见:飞动的天使和十二门徒环绕着极具古典美的耶稣。画的前景上并没有突出宗教气息;相反,米开朗琪罗着力描绘了每个人物的动态,彰显出其艺术大师的风范。
缪晓春为作品注入了迷人的魔力,根据自己的身体创作了计算机雕像,并以其置换米开朗琪罗画作中的所有人物。他严格遵循原作中的视觉结构,在虚空间中安排这些替身。通过娴熟地运用数字技术使米开朗琪罗的画作透明化,并在其中打开了五个不同的透视点。这一技术使艺术家能像游客一样作品中漫步。通过探索“绘画中的人物看到了什么”“壁画中的角色看到了什么”,从而为观众提供得以窥探此中奥秘的视角。
这是网络艺术先驱etoy小组的最新作品,并宣称是信息技术数字时代的后生命崇拜。
自2004年以来该项目就在不断推进,涉及有关存在的主题,诸如守恒与失忆,未来、现在和过去,以及生命和死亡。作品大胆地将这些主题植入数字交流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艺术家:徐冰, 国家: 中国, 2007-持续中, 媒介:互动装置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它是用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 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为配合这本书, 徐冰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目前还仅限于此,下一步是中文和其它主要文字)打入键盘, 计算机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这可起到《字 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作品名:迫切!
艺术家:阿里斯达克•彻尼希夫 (苏联)
材料: 联网电子物体
作品名: 人造的头
艺术家:Stelarc (澳大利亚)
材料:软件,感应器, 投影系统
作品名: 铁床贼之路
艺术家:让.迈克尔.布鲁约尔 (法国)
材料: 电子机械床装置
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希尔德布朗德, 国家:德国 , 2008, 媒介:LED 网络装置
以2000年在凯马博物馆参展的“矩阵”,2004年欧洲多媒体美术展的“词汇”,和2006年在格罗宁根•屈米博物馆的“意味”为基础。 作品由210 个带有各种图示的LED嵌板组成以展示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的表征,形成一个21米长3米高的大屏幕。 “信息漩涡”运用LED,使每个嵌板看似一个能展示不同文字的流动电子招牌的一个像素,文字和图标的混合创造出不停的对话并形成一个叙事的场景。
艺术家:世界剧院小组, 国家: 挪威, 2005, 媒介: 互动装置/沉浸式叙事环境
作品是一个可以用多重方式来描述的大型装置,是一个音像合成作品。陈旧的机械和新技术构成一个源自格陵兰岛的录像皮影戏。多重音响的机器,或是具有无数声调、变换形状编织故事的乐器,它的功能是一个音像动画故事机器。其中图像、雕塑、声音、录像都被相互整合成为一个音像合成物。通过使用电动机和机器人,把老旧的木质材料变成自动机械 ,使其能在一瞬间完全变换空间。
作品近三年来不断发展,成为一项非常先进和复杂的装置。最初的构思和材料的选择来于2003年到格陵兰的一次旅游。创作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材料开始形成更多的形象和故事,好像建筑本身就是在暗示什么,它是有表达能力的。装置目前已成为真正的叙述乐队,成为广泛的视觉故事、机械舞剧、镜面及影子表演。它可以组成抽象以及具体的文学故事、路边的宗教愿景、沉船残骸和机械浪漫 … …永不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