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转化的科技

罗伊·阿斯科特是新媒体艺术的先驱,60年代以来他就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互动多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电信学引用到多媒体艺术创作之中,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80年代以来,他开拓了国际互连网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并成为艺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领导人物。

 在当今这个数字媒体、全球化传播大行其道的所谓"后生物"时代中,艺术家如何自我定位?曾经,主宰艺术走向的美学观(与美术市场)关照的乃是如何反映群体共识与表达个人意念;在那个时代,艺术家自我定位问题只关系到社会上一小部分的人。但如今,随着艺术家角色的转变,我们同时也透视到整个社群在面对现今这个科技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危险甚或机会时的种种因应之道。有人会说,传统定义下的艺术家早已在过去这三十年中因着后现代主义的"作者已死"说法及计算机科技的影响而消失殆尽。其实作者没死;不过转换新战场罢了。现在的艺术家出现在虚空间中、在网络上,与观众密切地合作联系。新的交互式数字科技被广泛应用,而多媒体(不论是用在娱乐、教育或行销上)不过是其中较为大众所知的一种。其它诸如智能建筑、电路心智(或称为"随时上网ubiquitous computing")、智能机器人、人工生命、分子工程、分子电子科技等,都将会冲击到我们的生活与思考方式、我们对自我与社群的看法、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以及我们在构筑现实的过程中的角色。

  这些媒体标举的是使用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性。在艺术方面,则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人们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再是创作动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不再是在现实世界中取样以反映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构造框架,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让个人有能力建构自己的现实、重新自我创造、充分利用电路空间的自由--这些正是互动网络的重要性所在,也是数字革命真正的意义在。

  而艺术家正是要在这些既实用又冒险的领域中寻找新定位。在许多层面上,我们的工作是高度概念性的,其文化根源至少能上溯至杜象(Duchamp),而此概念性质引导我们接触了科学界的模式,特别是那些处理生物现象、量子行为、天文物理、人工智能、混沌现象、复杂性及自我组织等等的新科学。

  对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家而言,建构的问题比呈现的问题来得重要。我们要主动、具有建设性,而不希望只是被动反应或只求自我表达。因此,我们对网际网络、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智能型软件、虚拟实境、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我们作品的创作与流通,也关系到艺术的新定义,关系到"出现"美学(
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动性、联结性和转变性。"出现"美学取代了旧式的"外形"美学(aesthetic of appearance)--后者只关心物体的外观和某些具体的绝对价值。然而新的"出现"或"形成"美学(of coming-into-being)则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
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

  在这样的条件下,数字艺术家必须重视概念策略及理论推测的重要性,还必须愿意打破疆域区隔、接受新的行事方法与观念。这个世界涵盖了各形各色的文化,许多地区依然因为隔绝而处于停滞状态。身为数字艺术家,就必须将这些隔绝转化成新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个问题牵涉的层面是精神上、同时也是后工业的。我们所处的现实具有多重层次、语言上亦极其复杂,因此势必需要巧妙地协商、整合--包括在认知上以及地理上。这些技巧同时也是我们在建构超媒体系统、交互式媒体艺术及"随时上网"技术时需要用上的概念及联系技巧。唯有充分认识这些新技巧及其背后的新意识,才能使工、商业皆了解并能进而利用现在这个跨越全球的新市场。

  真正有创意的数字艺术家不在于他会使用新科技,像从食谱中挑选一种烹饪法一样,而是藉由新科技来拓展市场、测试科技的极限、进而促成它的转变。因此,我们寻求的是具有高度反应力的智能机器与系统,它甚至还要能预测我们的需求、以及展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但不是人工意识)。

  在市场积极开发互动性多媒体作为消费性浏览与探索的信息空间的潜能之际,艺术家提出的问题是--多媒体系统会如何浏览我?人工智能能如何探究人类意识?我的内部神经网络与广布全球的科技网络之间的界线又在哪儿?

  因此,置身于后生物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必须拓展寻求新的经费来源与支持者。以画商与画廊为主的旧式市场没有能力对待这样一种即使不全然是昙花一现,但却不断在流动、在重新自我定义与自我转换的艺术。相较于艺术的传统以及它所其形成的封闭性典范,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科学的新发现与新尝试。同时,互动性传播系统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全球网际网络中心智之间的互联性,意谓着一种新型态的精神性的出现。我们需要与科学家、高科技人员与企业建立有意义的联盟--他们不仅挑战与测试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且更提供我们编织甚至实现幻想的可能性。若这些企业尚未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发明他们。毕竟,就在纯粹想法以及创新性行为上投资这点来说,硅谷的新创企业与新股票上市公开发行价(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文化与观念艺术有非常相似之处!而我们这些数字、后生物艺术家在工作上进行智性与财务投资的同时,将创造新的行为模式、新的社会组织、心智与科技的关系,以及身体与仿生学(bionic)、电信系统之间的相生关系。

视频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