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幻想?:中国媒体艺术自1989,展览系列之1999至2007

线索如同那些谋杀现场一样,有些让人摸不到头脑。多重的线索导致对各个层面的触摸,并不真的说明事物的本质,这些幻像和假设构成了展览的必要性,当然必要的未必是需要的,可持续的幻想本身也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胜利法。在有意义或者无意义之间构造某种联系,如果还能够促成一些线索的发展和引发社会责任,我对此还是有着奢望的。

*关于疆域

2004年我与日本、韩国策划人联合策划的《窗外》展,分别在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展出。在那个时候我关心的是地理上三个国家之间的交互影响,来自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多重关系。2005年我在考虑做《中国媒体艺术自1989》的研究,第一个系列短片计划《浪潮》与《虚拟中国》计划在2006年5月的美国行者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展出,而到2007年时候,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当代艺术的问题几乎成了我工作的核心。

几种学说支持的大陆板块漂移,人类基因研究方面探索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疾病发展出来的世界地图。到地理和政治/经济/军事之外的人类前史。当今历史研究中重要的地缘政治学说,直接将地理作为其诱因来阐释的时候,一个虚构的疆界,相对应的引发了这个展览的企图!

全球化成为一个关于思考的命题,学者都在考虑超越地缘的全球化共性,尤其在技术方面的革新,使知识/信息全球化。这也成为构思整个《中国媒体艺术自1989》部分的划分工作,其中有几个阶段和地域的联系,如类型上划分的实验短片、长片、录像艺术、录像装置、互动录像装置、互动装置等,在地域上涉及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南京、武汉、云南等,还有按照时间的划分等方法。这个研究涉及的艺术家不是一成不变的做着媒体艺术,他们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中,呈现了更加多元的创作实践。仿佛逐渐清晰的界限又开始模糊的时候,这个《可持续幻想》可以说是对其中媒体艺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交叉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个展览中艺术家针对社会的关注给出线索,一个是社会发展中艺术的可持续性问题,一个是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可持续性问题。前一个问题大量的涉及到此次展览艺术家的作品如汪建伟《日常生活的建筑》、邱志杰《西方》、曹恺《1968年制造》,与这些艺术家相关,在类型上到媒体艺术可持续性发展线索的杨福东《陌生天堂》、郑云瀚《鸡西调查》、王郁洋《登月计划》,其中曹恺《1968年制造》、邱志杰《西方》是多重线索的作品。根据时间的发展过程,汪建伟《生活在别处》1999、邱志杰《西方》1999,杨福东《陌生天堂》2002,曹恺《1968年制造》2006,王郁洋《登月计划》2007,郑云瀚《鸡西调查》开始自2003年。

1999年是这个项目的时间线索,艺术家汪建伟和邱志杰构成社会研究的多样性与艺术家的个人视角的融合,杨福东借鉴电影媒介与传统人文精神的融合,曹恺借鉴三维与政治想像的融合,王郁洋与郑云瀚分别在以上艺术家基础上的再次深入探索媒介的可能与社会调查。分别延续汪建伟与邱志杰在社会调研、艺术家与社会互动范畴的工作,或将政治隐喻转换成与之相关的科学、政治、社会真相的揭示。

疆域的界限一直存在、打破、重构,越来越繁复的出现在媒体艺术发展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而划定疆域,显微的看待当代艺术与媒体艺术在中国社会的作用,源自这六个个人的具体发展线索形成了与当代艺术、媒体艺术艺术的平行线。

*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可能

国家安全政策与高产农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农业改革,使农业发展有“可持续性”就必须面对这一问题。
——John H Perkins《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1中涉及自1972年以来与人类环境恶化对抗,联合国举办的重要会议及举措。

以上种种借用可持续性的阐释,或者说来自不同领域的可持续性认知,都是针对人类生存的问题展开思考。可持续想像多少是有些乌托邦式的命题,讨论经济对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长资源,地缘的发展与文化的多元为可持续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范围。

关于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找到持续发展的根源和社会需求,如当代艺术作为现代社会收藏需求存在的奢侈品,出现在各种拍卖会上的时候,说明市场的需求。如同John H Perkins说的农业问题一样,中国现在是否具备持续的生产力?即作为供求双方的这个关系是否能长久的发展?在这个范畴我们需要基础的社会学,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地图等等基础知识,从70年代的星星美展,80年代的无名画会,90年代的画家村现象,2000年后的798、宋庄现象等等重要当代艺术发展线索,或者是地域上的、或者是事件线索的,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被挤压的个人集体行为,到商业、政府意识的介入,当代艺术表面上完成了正常化发展的进程。

在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世界范畴,媒体艺术伴随着新一轮的网络繁荣,成为很多艺术家的新的创作方法。大致上可以归类到媒体艺术的有录像艺术、声音艺术、多重现实、机器人艺术和涉及到社会学、物理学、纤维学、考古学、DNA研究等等不能被简单定义为视觉艺术的学科统统被简称为新媒体艺术。当然也包括正在不断更新的国际互联技术的应用与航天技术的探索。艺术在捆绑这些学科的时候,学科虽然是以后缀的方式出现的,但是显然有着强烈的为前者制订范畴的作用。可持续发展在当代艺术本身的完善方面显然已经非常的有体系、有方法。

这个展览也希望通过这些已经出现的作品,通过独立个体对社会的深入探索,在视觉艺术之外,更大范围的知识领域延伸。研究与社会学范畴的工作开始对艺术家的独创性进行着挑战,而时间在艺术家的工作中占有着越来越大的重要性,结合两个方面,就是如何找寻事物的根本问题和如何通过时间来验证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构成持续研究发展的必要性。

如两个并存的理论,即每个个体天生是独特的,尊重个体的本身的独特性,承认每个个体的创造都是不同的。而另外的理论则认为如果在不能通过例证来证明独特个体的独特性,独立个体的独特性是不存在的,不尊重个体的本身的独特性 ,不承认个体之间的表面上的差异。

这里我们不可回避的有几个当代艺术的现象,审美的同一化、风格的同一化、类型的同一化、方法的同一化等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涌现了大量的艺术家,但是鲜见独特的作品,在全球当代艺术环境中也有一样的情况发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经历时间的考证,弥足珍贵。

可持续想像是对应当代艺术中的这些问题,和当代艺术本身想像力的缺失,就媒体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时间线索下,放弃所谓的个体独特性,深入到艺术家特殊时间的特殊创作中,在回顾与联接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

*公民与知识分子

米奇尼克说:“我的妥协途径是以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起点。地缘政治学的现实是,我们不可能强大到在波兰赶走苏联红军。我的妥协途径还拥有另外一个起点。它建立在我的一种确信之上,多元化的民主必须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并与之妥协。妥协哲学是一种认可犹豫的哲学。相比之下,激进主义的、革命的、煽动的和暴力的 哲学,采取了更为简单容易的途径,正如我已经解释过的,它导向断头台而非民主。”

这些问题的背后直接反映出知识分子与公民的某种关系,是否两个不同的界限之间承担了不同的责任和价值?同样具备社会责任的因素,知识分子或者着民众都在其中,这也是构成这个展览的另外一个原因,其中平视的纪录片角度或者多元的线性的扩展式风格,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个体和集体的存在。

什么才是更好的社会模式,个体和代表某种阶级与集体的群体意识是如何发生着变化的?!在汪建伟的《生活在别处》和郑云瀚的《鸡西调查》中对模糊的界限,生存的错位和针对中国近代历史中出现的‘农民’‘工人’这些基本的社会构成群体,进行的不同角度的调研。

邱志杰《西方》从东方的角度阐释一个乌托邦式的西方,或者印证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东方。杨福东《陌生天堂》对乌托邦想像的细微风景研究,曹恺《1968年制造》在自然景观与政治隐喻中存在的乌托邦幻境。王郁洋《登月计划》对1969年美国登月的质疑。构成一种间接或者直接的线索,其中作品有着相互解读与混淆的可能性,呈现了尽量多的想像空间的多维存在。

在这个方面我想通过这些展出的作品回应米奇尼克的理论,不讨论任何革命的可能性,只关注个体存在的多样性对事实本身的质疑,针对事实作出的个人行动。自我的意识构成多元的社会基础,导致民主的可能性。也同样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知识分子理论之间的关系构成,参照如下知识分子的定义,任意单一的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显然都难以构成当代社会的综合问题:

知识分子研究专家爱德华•希尔斯(E.Shils)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路易斯•科塞更明确宣称,大学教授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必须是“为了思想而不是靠了思想而生活的人”。

美籍阿拉伯裔文化批评家艾德华•萨义德的界定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知识分子这么做时根据的是普遍的原则:在涉及自由与正义时,全人类都有权期望从世间权势或国家中获得正当的行为标准;必须勇敢地指证、对抗任何有意或无意违犯这些标准的行为。”

福柯:“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

萨特: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就是一个知识分子。

马克斯•韦伯(M.Weber):知识分子仅限于那些因为赫然成就而被誉为“文化瑰宝”的人,他们是社会群体的精神领袖。

知识份子与公民的道路,也许本身就是理想国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问题,是妥协或者些微的精英主意可能达成的美好现实社会,知识份子为理想国或者1984提出的可能性都诠释了个体针对集体的愿望。如当代艺术中存在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愿望,唯一缺失的是个体针对群体的愿望消失了!所以才有‘知识分子都去哪里了?!’这样的问题,也可能是这个群体更加成熟了,已经完成了观念上转换。也可能这些都是不可见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再通过部分人的意愿来定位群体的意志,而群体意志之中往往隐含着诸多可能性,多样本身就隐含在单一之中。

*新媒体形成的世界地图

古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2对诗的系统论证,其中大量意境的推敲,可呈现古代文人诗歌的风骨,当代艺术却少有系统理论来跟进如此大量出现的各种艺术形态。Michael Naimark先生曾经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做的全球新媒体艺术调研3,针对全球新媒体的发展给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地图。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文本都影响着现在的《中国媒体艺术自1989》,也让这个项目具有不同的责任,针对社会的研究和针对艺术家的研究,还有针对技术的研究等多个方面。

希望明确新媒体在这里的意思。首先是新媒体的构成,我认为的新媒体也许和很多人是不一致的。我认为那些借助媒体手段的艺术,不过是将平面的艺术媒体化,在观念上并没有给现在的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作出什么贡献,因为这样的艺术创作的方式前提是艺术家并不了解什么是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的技术包括:生物科技/A.I[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等的基本构成原理,或者与深奥一些的如天体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等知识相关的艺术。类似的创作多来自不了解这些知识,如将身体动作或者绘画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或者在配上声音就被认为是新媒体。这种理论基本上来自于对摄影在时间和观念上的界定而来。

另外,艺术家对新技术的兴趣,了解一些尖端技术的可能性,并将这种纯技术的可能转化为当代艺术审美范畴的作品,这类作品大量的使用科技最新的现象加入视觉作品的创作,早期的作品有Jeffery Shaw的 Web of Life《网络生存》,作品即有最新的对媒体的互动性的使用,也有类似研究掌纹的功能。但是是否这些就是新媒体艺术,是存在着疑问的,因为这样的作品表明了艺术家了解 新技术,但是他们的作品对技术本身是否有所贡献?这类作品基本上是通过转换不同学科的知识应用,将一些非视觉化的科学课题视觉化,引入到当代艺术的视觉/互动艺术范畴。

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就是当一个更加简单开放的技术被发现的时候,必然就取代了那些繁杂的不实用的技术模式。如linux取 代微软的操作平台,但是可能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取代并没有最终形成,那是因为大量使用者的集体行为造成了新技术被运用的可能[群体行为导致了针对新技术的反应,于其存在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他人影响等等因素有关,当然还有就是技术壁垒本身],这个方面要涉及的就是社会学范 畴和人类行为学方面的问题了。这也是导致自由与有限制的自由在观念上冲突的根源。即获得绝对的自由,也要丧失固有的习惯和获益模式。我想可能这是一个问 题,是否在获得自由的时候需要放弃固有的物质和思维方式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而这种便利是否阻碍了我们对自由的探索?

需要证实这些新媒体艺术与社会范畴的技术潮流之间的关系,需要比较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和现在已知的技术产品到底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如Game Art游戏艺术和Game 游戏的比较就是非常直观 的,可以从视觉界面到互动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还有我们谈到的互动与虚拟现实等等方面,另外就是在艺术的表象下我们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可能这需要去了解很多与艺术无关的知识,但 是这些知识确是未来必须的。

*可持续幻想的反思

从展览的观念和展览中的作品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来自知识的综合欠缺,来自大方向的阐释与微观的现实问题,来自对已有的观念与技术的不了解,来自对艺术家的误读等等方面。当然这些在一个策划的文章之中不能被详细的描述,导致了必然的阅读和理解的障碍。

作为对某种时间/历史/类型线索构成的研究,这个展览展示了从1999到2007年之间,艺术家在针对不同方向探索,确立的当代艺术借助媒体可能性的类型。这里也没有用这些类型在全球的当代艺术状况作出必要的比较,虽然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相似性。即当代艺术在全球范围的类似表现,一种存在的世界村global village的文化现象,已知的波谱艺术pop art /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 /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都有着从艺术门类来的类型模式等等。

但是文化的上下文关系与背景的历史因素,构成了这个展览的特殊性,整个展览中艺术家是完全针对更加深入的当代中国的近况进行的行动,无论是以个体的想像/体验,或是社会学式的研究,都反应了艺术家所做的努力。当然这些贡献并不如我们看到的那么明显,这也是缺憾之处。毕竟还是在当代艺术的范畴内,无论是社会学的/诗意的/互动的,在当代艺术范畴内的这些创作,都为当代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可能,为当代艺术的公共性问题、社会责任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这个展览并不针对当代艺术出现的热门问题,如全球化/跨领域/地区调查等。但是显然艺术家的创作涉及的是这些问题的本身,不针对这些问题,就是不提供这些问题的表面解读,和符合潮流的文化内部挑战[非针对文化内部问题的创作],涉及这些问题确实又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一些话题,如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中国艺术家的中国性?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民主与公共问题?等等实际问题。

这个展览涉及,而无法覆盖或者阐释的全部关联,也是这个展览本身的局限,点状的研究线索,只能为现实的媒体艺术研究找到更加社会化/知识/类型等方面的线索,我们所能通过一个展览的展示,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够发散到更多的知识领域。

作为阶段性的策划,展示不可避免的片面呈现中国媒体艺术的片断。展览本身也可以作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一个试验的样本。单一类型发散的多样性,是当代中国的丰富社会现实的时间线索,是重叠的精神家园的蓝本。

附录:
1.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这三次联合国会议一般被认为是国际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会议。
(1)《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当时人类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贫困日益加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共同采取一些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次会议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由联合国主持召开的。通过广泛的讨论,会议通过了重要文件――《人类环境行动计划》。这次会议之后,联合国根据需要迅速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次会议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形势需要,同时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而召开的。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根据形势需要,联合国在这次会议之后成立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于2002年在南非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一项新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同时也是为了纪念《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10周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复杂谈判,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这一重要文件。
2. 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穠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
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含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虚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13.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BD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20.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21.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22.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视频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