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搜狐文化客厅。我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王春辰,今天应邀来主持这次新媒体对话的嘉宾主持。上周我们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来了国内外艺术家20余位。这个展览在炎热的盛夏盛况空前,观众很多。
围绕着这次展览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认为这样一个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美术馆举办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盛事。
今天搜狐网文化客厅特别约请了两位艺术家来谈谈这次展览,以及相应的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以及这一类艺术在国际发展的情况,和中国的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关系,它未来对中国当代艺术会有什么样的影响,都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我相信这些内容对于各位网友、对于广大的社会民众都是很有趣的话题。而且它也会对我们未来艺术教育、艺术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两位艺术家。
坐在我左侧的是韩国女艺术家权娟祯。她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多年,她往来于中国、韩国、美国、日本。她经常参与到多媒体艺术的展览和策划中,也创作类似于新媒体艺术的很多作品。另外一位是中国艺术家张小涛,我们知道张小涛前几年创作了大量的非常优秀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近几年他把他的注意力转向多媒体创作、数码艺术创作。在这一领域,他也表现了极其旺盛、富有创造力的方面,在国内外引起瞩目。这次两位艺术家也参加了这一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为此,特别邀请两位艺术家来此谈一谈关于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的状况。下面请韩国艺术家先做一个简短的介绍,你是如何认识新媒体艺术在今天艺术发展中的状况?
权娟祯:我觉得来到中国,看到很多当代艺术的展览和中国当代艺术家,新媒体的部分。
王春辰:因为你经常在国际往来,通过你的经验判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权娟祯:韩国首尔的新媒体展每两年举办一次,那个时候见过比较前卫的、比较有趣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国外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关于他自己的作品,可是中国艺术家,在作品中贯穿了很多哲学的东西,包括现在面对的问题,还有对于学界的责任。所以,中国艺术是非常丰富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丰富的艺术品。
王春辰:下面请中国艺术家张小涛来通过你的经验谈谈中国新媒体的格局和状态。
张小涛:早期新媒体是从录像艺术开始的,比如说中央美院,张培力他们开始做录像,这是中国新媒体的发端。到了九十年代慢慢衍变成了电影。也有做数字艺术的。我觉得我是在2000年以来慢慢接触动画,其实叫数字艺术,包括今天很多网络的FLASH,还有一些商业的做动画的,我觉得可能慢慢从新媒介演变成为一种多媒介、跨媒介,它和白兰准时期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因为今天的丰富性,面对一个图象时代,网络、信息合成,今天时代的美学特征,我觉得可能数字化虚拟特征,媒介的丰富性和民族性利于传播,带来一种大众化的视觉审美。可能今天我很难作出一个总体的描述。但是我自己接触这一块,我接触animation比较多,因为它毕竟是从动画产业的分支,是电影交叉里面的。我觉得媒介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说从电影、音乐、哲学、社会学、艺术史这些学科里面交叉、影响产生的新媒体。因为中国和西方有一个不一样。技术化的积累和教育基础不如西方艺术家这么严格。而中国艺术家很多可能还是通过技术,社会性和科技的融合,我觉得往往它用技术层面表达中国问题,中国现成的一种重要的媒介,但是这种媒介有一种未来性,它今天处于启蒙的阶段。因为社会的变迁,是美学的不确定,包括现场艺术家的问题。从录像到电影,到数字艺术,三维信息合成的虚拟的艺术,都可能在实行一种超越。其实中国今天在做动漫产业,包括在做其他影视方面的基础和国际市场还是不能接近的。但是在艺术领域没有把技术和科技双方进行一种融合。这是我三年以来通过和动漫产业的团队、电影、音乐中的协调中,我领悟到它的作用、深度转换的重要性,完全从一个新东西变成了一种常识。
王春辰:我们看出了新媒体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新发展的领域。究竟如何认识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对当代的文化、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知道新媒体艺术是和技术发展是有密切的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又超越于日常的实用性,究竟如何把这种非实用性和艺术性得以强调,恐怕是今天新媒体艺术家需要思考,也是我们今天要引起多方面领域给予关注的一个原因。
王春辰:我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这次展览,就是为了来强调在今天,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就是新媒体艺术。我想请两位艺术家谈一谈,因为我发现你们的教育背景都和传统艺术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是如何从传统艺术跨越到新媒体艺术,在思考新媒体艺术的时候,你们可能有一个独立的视角。请问韩国艺术家,你在创作新媒体艺术的时候,是如何思考这样一种新的媒介和新的方式?
权娟祯:我的教育背景基本上是韩国和日本学习的经验。
艺术方面,韩国的教育,西方来的,跟美国比较相似的系统。所以,我在学校的时候学习的东西,传统的东西很少。艺术家表达他创作作品的时候,我怎么表达我的心情、我的想法。这是我教育的时候学得很多。这样表现对社会、对传统的文化,我这个东西比较弱。我05年来中央美院读了一年,跟很多学生见面、老师见面,他们的教育跟我以前的教育很不同。因为他们是初中学的时候就先学中国传统的东西,大学的时候他们开始学西方的文化。所以他们非常理解中国传统的东西,文化、书法、哲学、文学方面的东西特别懂。可是韩国一般来说,如果我上美术学院,先学习素描,怎么配颜色。因为这个东西不是东方人的概念,都是西方人,欧洲、美国他们开发的非常表面化的教育。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我就是通过中国朋友们理解中国文化,而且中国文化,以前亚洲都是同一个文化圈,我的传统、我的根本是从哪里来的,我自己去韩国,学习韩国的历史,韩国的根本,我开始想这个之间的差别。所以我觉得东方有很多文化的元素,对我现在的作品也有一点改变。我07年之前都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想法,表现在我的作品中。可是以后的制品,我也考虑,因为我现在在中国,我一定要考虑中国政治、文化、所以我现在08年的新作品是关于三峡的,去年有一个汶川地震,我去那个地方呆几个月,看那个地方的人,为什么这些事情发生,我是艺术家,艺术家有一个责任,艺术家是对社会干吗的呢?我觉得艺术家表达社会的普通的人想不到、没有表现的东西,艺术家们一定要表现出来。明年我也准备一个新的展览,也是东方古代的一本书,叫《周易》,关于这个书我也研究了。因为我小的时候,在韩国也看过这种书,都是翻译过来的,那不一样。所以我来中国先学汉字,汉文,再看《周易》的话,我学的内容很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在中国非常高兴的事情是理解东方的文化。
王春辰:当你思考这些文化的背景和传统的时候,你是如何把它转到新媒体艺术的?在采用新媒体方式的时候,有没有困难和障碍需要克服?
权娟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有差距。以前是用笔和布来画画。可是现在艺术家的工具变成了照相机和电脑,一些电子的东西。以前的艺术家和现在的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他们表现的东西变化了,他们用数码,而且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同时见面这么容易,以前见面,不同的时空见面是不容易的,现在网络的见面,每天MSN,我们每天见面、聊天。即使不在一个国家也可以天天见面。
张小涛:我们的教育来自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主义的传统,一个是东方地区的传统。尤其她讲到她来中国,我也体会到90年代我去国外的交流,我思维的改变。我们过去比较重视意义,但是对于形式和语言本身不太研究。和国际交流以后,我觉得是两种在合流。这种障碍,到底是语言重要还是意义重要,还是你的问题重要。我也经历过这种学习实践,教育产业的错乱让人会思考。比如说以前我们发现亚洲,日本、韩国、台湾的艺术家比中国的艺术家,语言要先进得多。中国的艺术家语言很陈旧。这可能是现在中国,当我们和西方交流、学习以后,也会面临一个问题,你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和媒介表达。促发我做新媒体的原因是来自于网络的FLASH,网络动画、网络论坛、网络图片。我觉得网络的信息促发了今天一个观看的时代,今天的网络是一个主流的媒体,美学在改变,冯梦波谈到,今天的绘画是要有时间为主的。我觉得可能在观念中意识到这个东西必须有一个延伸,不然,你以一种老的媒介,或者是孤独美学,很难涵盖和表达今天的社会现场。媒介的转换技术上涉及到一个更新,你要关心科技的前沿和技术,包括和美学,国际上和今天中国同步的东西。每一个人在网络信息的时代都有一种虚拟的平等感。这些东西需要你去更新,你要把你的想法和主意通过这种高端的技术来表达。因为如果我们缺乏这种交流的话,很难整合,因为一个学科是非常困难的。关于传统的绘画,我是非常传统的人慢慢开放过来的。绘画教给我的是一种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传统的情感、传统的心理,直指人心的东西,今天我涉及到用数字艺术的时候,其实依然要考虑怎么表达人、表达心灵的东西,表达在中国今天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有一个语言的强度和感染力。这依然是最困难的。经历一个初步的技术,转换和学习,最后要回到所有的媒介面对同样的问题,感染力和穿透力。
王春辰: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也发现,一个新媒体的艺术家,他离不开传统,离不开对文化和社会的认识,区别在于他们采用不同的媒介手段。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在今天,既然我们说到新媒体艺术,必然是与今天当下人的直接性和直接的经验,视觉经验、感官经验,甚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观念肯定是有所差异。否则,新媒体艺术就难以成立。或者它的意义就难以在当代艺术发展中显现出它的意义来。
在这一点上,恐怕正是新媒体艺术不被人所重视的原因。新媒体艺术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出它自身的特征,这肯定与传统艺术有所区别。比如说这次中央美院举办的展览,就是特别强调了一个互动性。互动性恰恰是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传统艺术都是直观的,供观众观赏、观看的对象。这种新媒体艺术特别是和技术结合的时候,强调了互动。当互动被强调的时候,观众的参与性就进来了,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变化,艺术是让人去参与的,这个时候你们如何看待新媒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这一点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和传统艺术是有所区别的。请权娟祯谈一下互动性在新媒体艺术中的作用?
权娟祯:我一年前看过一本书,这是关于塞娅文化的书,以前的艺术家和观众是分离的。现在创作人和观众是同一个人。让他参与我的作品,他参与,整个的对话是一个作品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作品是一半,参观者的反应,他们的感受是另外一半。这次我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参观者,他们体验以后,我以前做作品的时候没有想过的那种东西,他提问题,那个问题有一个好处,他们的看法不一样,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现在每一个人都有照相机。每一个人都有电脑,每一个人都做自己创作的东西。可是每个人都有做艺术家的可能性。现在艺术家的创作者没有什么分离的,因为创作者和观看者是同一个。
张小涛:我希望通过一种观看和倾听,把身体从虚拟的数字,和倾听观者的声音合二为一。我还是希望提问题,不能只是参与,参与之后给他带来什么。不能只是变化一个图形,或者是有一个声音。我觉得是他感应完了以后,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思考。这是我在做方案的时候,有可能他是假的,或者关于他的身体。可能我们看到一个微观的事件,我说我不希望只是参与,他参与完了以后你究竟要干吗,他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纬度和思考。我以前在德国看到一个心理学的展览,他也谈到交互性,观众和评分,现场和作者的对象。他有一个非常严密的循环生产过程。这种感应,一方面是我们谈到身体、科技、人,不要把这个链条只是成为一个游戏。因为今天我们也经历了从机械时代到电子、到数码,这种反应或者是游戏,一定要有人的存在,人要主动的把这个东西串起来。最后只见感应不见人,当代艺术最后还是要回到关于知识、关于人的心理,科技怎么用,用了以后让你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我觉得要超越游戏。
王春辰:从艺术家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次新媒体的创作和今天观众的关系,作者怎么存在于作品中,观众如何完成作品,以及如何看待艺术,以及如何看待艺术家的主观艺术如何实现,这里面还有值得讨论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强调新媒体艺术和技术有关的时候,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艺术和技术如何打通,或者是技术和艺术如何实现他们的结合。在这一点上,从美术教育上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新媒体艺术不单纯是一个单向的知识结构,他强调了综合的知识。比如说这一次张小涛做的作品,就综合了很多的感应设备,也综合了很多机械设备,同时还有内在的数码程序。当然,他的基础又来自于他常年的技术、艺术修养和艺术训练。我也看到其他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知识。我们也看到,做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有所区别的就是,他创作的群体和创作的方式已经拉开距离。过去创作可能是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行为就可以实现。但是作为新媒体艺术,虽然是以一个独立艺术家出现,但是他背后结合的可能是一个团队、一个小组,结合了技术支持,概念实施的方案,甚至他最后实现的目标可能形成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如果说我们希望今天的新媒体艺术家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创作中,从两位艺术家的经验中,你们认为作为一个新媒体艺术家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肯定是很多人希望关注的。
权娟祯:我觉得以前的艺术家是他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作品。一个人画画,一个人做雕塑,都是能自己做起来的,比较小的、比较局限的规模。可是现在的当代媒体作品是一个人自己做不到的大的规模,这次看到了很多的由一个小组来共同制作作品,一个人当导演,他说出他自己的想法,怎么配每个部分,怎么安排这个故事,他找一个专门做的人做的非常完美的科技方面、设计方面。是团队来完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很高科技的作品,肯定有一个人做不出来,可是我知道这个过程是怎么来做的。如果我一个人做的话,肯定时间需要十年、二十年,很长时间。我找一些非常专业的科技人员,或者是工作室,做的也非常专业,做的也比较完美。今天的艺术家的状态是电影的导演一样的角色。
张小涛:包括她也是策展人。今天当代艺术对于艺术家的要求更是复合型的、跨学科的,也可能是批评家,策展人的身份,或者是一个导演。有点像要求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科,我觉得是成为跨学科的领域。因为我自己有三年做片子的经验,它涉及到团队,比如说我用一个公司,四年都给我做。涉及到管理、规划、展览、传播。当代的视觉已经成为一种生产、知识的生产力,成为一种知识的链条,比如说要涉及到资本、很多领域的专家,你要怎么整合他,这还是非常科学的。可能感应的椅子,那个动这个也要动,声音和影院的设备,高科技高应的东西和立体化的数字技术怎么转,你必须要去适应,这可能就是今天的知识结构在变,我们用过去的一种学科的知识无法整合和涵盖,必须要你完成一种跨越。
当代艺术关于知识生产,是关于概念的。尤其我们要从一个传统的手艺人转换成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公共知识分子,你要关心更广泛的话,要有更多的学科。这个最大的好处是避免过度的商业化或者是大而空,还是要研究一些传统的方法。资本的学术研究依然需要你持久、深入、一贯的去研究一些课题。这是对所谓的新媒体和跨媒体,产生一些只是表征的、商业趣味的还是不太一样。这个点很难把握。包括我今天依然还在跟东方文化公司交流,片子怎么做。我做这个电影,一台设备、一台投影仪就是几十万,你怎么解决设备问题?还有立体电影的运算,是数字的合成,需要更高的成本,它的长度、时间,非常具体的问题很难超越。我觉得可能我感觉永远摸不到这个知识的边界,我觉得应该不停的去更新。我这几年在北京漂流,上了两三个大学,花家地到798都有我的研究生,我现在是在做数字和动画,把以前的东西都推翻了,我们面临一个未知的领域,这是使我感到惶恐又惊喜的地方。
王春辰:通过谈话我们知道,新媒体艺术不仅仅带来了跨学科、多知识、不断学习的挑战。作为新媒体和之前的艺术还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个联系作为当代的特征,你强调了一个社会工程,一个团队。还包含了另外一个,它有小成本、小制作,从小成本、小制作到大成本、大制作,作为新媒体都可以全面的涵盖。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注意到,新媒体有时候作为一个新的表现形式,或者是新的世界经验,新媒体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验性的东西。通过这个展览,因为我们这个展览大家也关注到,它非常的有意思,甚至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规模,这样能够在今天这种市场化格局下能够组织一个非商业性的、带有探索性的、带有公众参与性的新媒体展览还是难能可贵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如何来强调、判断新媒体艺术的实验性和今天的结合性?比如说你采取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设备,这个东西本身不具有艺术的表达,但是艺术家要采取这些方式,就会发现一些新的点、新的创作的可能性。这个时候传统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就拉开了距离。否则,你仅仅强调新技术,新技术和艺术、和人自我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有时候我们发现,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对艺术、对人的感官和人的表达欲望都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强调新媒体具有实验性,实验性你们有什么思考?你们作为艺术家,在今天一个公众的场合,因为我们知道新媒体艺术不像过去,可以在一个私密的空间可以展示、观赏,新媒体艺术更多要到一个公众的场合,美术馆、画廊、博览会这种大型的公共空间展示。这是我们创作、理解新媒体艺术的背景。
权娟祯:我觉得互动性的新媒体作品,非常简单的,可以分开三个部分,一个是在电脑处理的科技,另一个是音质的科技,第三个是输出的科技。这三个部分能做起来一个互动作品。可是每个人做作品的时候,电脑软件方面,现在科技还在发展中,如果新的软件做出来,艺术家接受新的软件,也是一种实验性。新的机器出来,我调机器,也是一种实验性。一种艺术品的研制,用三种机器直接放进去,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每个艺术家研究的部分都不一样。空间科技,或者是怎么研究我的作品是另外的一个部分。因为同一个作品,如果研究的方向不一样,感觉安全不一样。因为这一次小涛的作品投影机播放的时候,如果硬件跟摄影机做一些小3D电影,声音也是立体,感觉得到每一个参与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艺术家的作品可以有一点点改变的。现在每个新的科技中,艺术家跟科学家是一样的关键,如果一个新的科技出来,我也经常去中关村,有新的机器出来,我也想去试新的机器,如果配在我的作品中怎么使用。以前画画,如果有新的材料出来的话,一定要试用新的材料,现在新媒体也是一样,一个新的机器出来,一定要试试3D扫描器,或者是电视。一种新的科技出来,艺术家也在前沿尝试一下。如果这个效果挺好,普通人也可以经常拥有这个东西。
张小涛:刚才谈到科技,技术带来的革命和推动。刚才谈得很好,低成本、小制作。我也做过一个小的实验,给我带来很多灵感的是网络,网络的BBS、信息公告板,包括网络搜索里面的一些图片,还有国外一些同期的,你可以看到一些更新的新媒体的作品。给的启蒙的是这些。包括盗版光碟里面国外最新的广告动画。这种更新,我也希望网络里面对这个图象和视频的判断和识别,编一个小的程序,把一个一个的小的实验编好,串成一个东西,不太可能一下做成大的。
小的实验是为了让你完成一种更新,技术、音效、特效的处理,通过一种小的实验,做小的实验非常重要,没有这个环节,你的东西做出来空。因为视觉的强度和里面的科技含量都不太够。所以我觉得春辰刚才谈的里面的科技、低成本、观念的更新,我在网络里面得到了特别多的启发,去搜相关的知识,系统的来编码,重新把他们归类。我觉得就是把它分类,重新编码,重新编辑它、整理它,这样可以得到不同的序列。这是我的看法。我觉得还是在观念和视觉科技方面经历一种重新的融合,来做这种小的实验,我现在依然在做这种小的实验,有的是文本的,有的是草图,我把这些草图的片断重新排列出来,就会成为一种新的实验。
王春辰:从这个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在今天,新媒体艺术无论是具有实践性也好,具有观念性也好,还是具有探索性也好。我们发现另外一个特征,新媒体艺术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它的创作群体其实是可以扩大的。因为它所涉及的领域是一个跨学科。当更多的人能够注意到新媒体是可以转化为一种自我表现,或者转化为一种目的实现的时候。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就我们的了解,在国外的很多大学里,他们的新媒体专业就是一个开放专业。甚至他的课程也是开放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让更多的具有更多知识基础的人进入到这个领域。传统的艺术,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难以进行创作的,但是新媒体艺术强调了人的智慧和知识,然后把技术融入进去。在这个团体的前提下,有技术人员,有艺术家的思想,也有策展人、批评家的理论和社会性的关注,就使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前景和可能性越来越强。正如你刚才提到,网络、视频、数字化手段都是源源不断的补充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媒介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希望未来中国有更多的不同的人进入到新媒体创作中。如果说到中国的发展,从你们的知识经验,你们是希望未来中国的新媒体发展,希望他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张小涛: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由于资本和市场带来了标准的单一化,可能本来是具有实验性的,从九十年代末期,但是今天市场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多的从事多媒介的人进行跨学科的实验。他带来的未来的东西是今天产生的。可能需要更多的做科技的人往里面转,做时尚、商业的人往艺术里面靠,艺术里面的人相互渗透。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个没有障碍,一来就是iphone,苹果科技、互联网,他们没有障碍。新媒体的门槛也很高。因为你没有这一套系统,还要有一套全新的理念,往往我们也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传统结构里面转过来的话,他的知识结构没有更新,做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传统。尤其中央美院新的一拨做数码。我看过一些学生的方案,他们对教育、对媒介的运用更天然,他们是未来能够做出来和国际站在一个平台上,和西方更同步一些。我们身上还有一些传统的东西,传统的情感、传统的知识结构,他们和国际同步的东西可能会成为主流的东西。今天对视觉的判断,美学,他们可能具有一种普遍性,他们也是更平民化、大众化。但是这个门槛比较高,对这个行业要求更高。也可能90年代末出现的,是不是人人都会成为新媒体艺术家?不是。优秀新媒体艺术家都是从传统媒体里面转过来的。还是人决定了科技的走向,科技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工具。我们在90年代初觉得油画是最主流的媒介,后来成为了边缘或者是其中的一种媒介,我希望多媒体成为其中一种媒介。除了科技没有什么了,除了技术的更新,最后它变成一个商业,商业的科技是最强的,耐克、阿迪达斯,好莱坞的商业,我们没有办法和他们比,当我们的科技成为一种启蒙、成为一种普遍意义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会真正的成为一种超越,成为我们民主的工具。大家都可以用。我觉得它更具有一种,大家对科技和人文的东西,有时候成为一种常识。我们今天可能这个可能还感觉这是一种新的、是未来的。但是在西方艺术家里面,这个概念已经超越了。我觉得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他们,追他们,但是最后用这种又回到这个现场里面,未来还是要考虑到科技和现场和技术的融合,或者是相互的平衡。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权娟祯:我觉得刚才小涛说到广告是最大的高科技完美的东西。可是我觉得如果艺术家有一个非常好的非常新鲜的方案,直接找一个我最需要的公司,直接谈。如果我做这个作品的时候,一定需要公司的帮助。因为个人肯定做不出来这么大的作品,一定要很多人的帮助。我记得八年前在卡塞德一个游戏公司之间合作,那个人特别棒,他既是艺术家,靠一些声音的方案,他又写一些方案,做起来能实现的。
张小涛:我有这个经历,我也是公司、团队的协作。
还是有一个平衡,因为他是做商业的,和艺术家的意志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最后这个团队需要很长时间磨合。但是如果你的能量不够大的话,他会把你淹没掉。在商业社会里面,我们还是要警惕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技术化。我们这种情况在西方不太容易做,有这么大一个团队其实是很困难的。但是我觉得要警惕过分的商业化。对于一些批量生产,本来以为是关键因素,但是有可能是大量的商业化,就是泛商业化,也会带来一些危险。
王春辰:说到新媒体艺术,虽然我们是独立的去谈新媒体艺术,从另外一个方面,是今天如何看待艺术的问题,艺术的边界问题,或者如何理解扩大了的艺术的问题。当一些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它,这时候就是一种新的态度。对于新媒体艺术还是传统艺术,还是当下的各种艺术,都是一种姿态。在这种情况下,在今天这个时代,艺术只是社会现象里的一种。如果说没有一个社会群体的支撑和认同,艺术可能就会走向狭隘化,或者是过度的商业化。作为新媒体艺术,它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平台,人人都可以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消解艺术的过度狭隘。当艺术成为人人可以创作的时候,他给他提供一种表达方式,他就像我们日常语言一样,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在这个时候我认为新媒体艺术给今天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表达的机会。当你用数码相机,你可以转换一个视频、VIDO,或者是未来的激光技术、全新技术,你都可以展示不同的东西,这个时候更具有社会性。这个时候我们理解新媒体艺术的意义,都不一样,无论我们强调它的关键性、发展的实验性,其实是新媒体艺术为今天提供了一个机会。为什么我们说艺术和教育有关?美术教育为什么要扩大它的领域,为什么我们要把今天的美术教育扩展到非艺术专业,艺术不仅仅是做艺术家、做艺术的人在领会和理解,我是希望整个社会群体在理解,新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窗口,因为今天的感觉可以通过新媒体艺术可以关照到我们的历史,甚至可以关照到我们的过去。但是没有新媒体艺术,今天的艺术的现状的丰富性就不够。问题在于我们中国,我们的新媒体发展不够,而不是过分。所以在今天,包括我们在搜狐文化客厅来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希望整个社会来关心关注,更多的是希望有更多人进入、参与到新媒体创作中。可能是我们本次讨论的初衷,也希望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一个蓬勃的未来的创作队伍。你们参与了这个展览,也比较了中外艺术家不同的差别。你们谈谈你们对中外艺术家的感受。
权娟祯:学艺术的学生们也来,艺术家也来,策展人也来,很多艺术之外的人也来了。但是他们的观念和我们专业的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某个人有自己的背景,所以他们的看法,他们没有怎么关注科技型的东西,可是为什么我们做专业的东西。你的作品的故事,以前的作品全都有连贯的,他们特别开心的。以前艺术家来问的问题完全不同。他们问这是什么软件做的,或者是怎么用这个作品,非常基本的科技方面的问题。可是一般人却问,这个是看起来好看却是完美的那种,他们的生活中能不能放这样的作品。他们的作品的实用性,如果在我们生活中不能放那个作品,或者是不能使用这个作品,就没有什么用。以前的画就是在家里的墙上挂着,这次新媒体作品,我一月份在上海参加科技艺术博览会,那边也有很多普通的参与者。到80几岁的老人,没有到十岁的特别年轻的小孩,他们都来看我的作品,他们就是喜欢,这是怎么玩的,从来没有见过的。可是他们科技方面、艺术性,他们都不关注。所以我感觉,如果艺术家的想法和艺术家的科技太高的话,肯定普通的人不理解这个高科技。那次展览见面特别多的人物、朋友,他们特别高兴,我也特别高兴。我的生活没有太多语言的东西,可是那次我参加展览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我生活中特别近的。所以我希望跟普通的人来参观、来买我作品的特别亲密的接触。
张小涛:这个展览还是有一些前沿性。我觉得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关于身体的交互感应和身体能力的感应的新媒体展览。新媒体还是强调一种科技性。尤其是关于身体,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感应。这是可以修正中国当代艺术里面过度的使用使用化的东西。它带来一种讨论,修正我们以前太注重意义。这次来的韩国艺术家和日本艺术家,就是只是语言和游戏,大众化、平民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革新。是一次革命。新媒体的未来不是靠艺术家,是靠大众。网络论坛里面,BBS包括搜索引擎,那些人传的图片,包括色情的,包括暴露的、偷拍的,那些人都是艺术家。摄像机和照相机成为一种在场见证的工具,成为一种民主的权利,在中国今天,往往这些人他们虽然不是艺术家,但是他们成为一种发言者。成为一种在场的见证。我觉得这种人在网络上的传播推动了媒介对网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样的声音不亚于艺术家。比如说虐猫事件、艳照门事件,他们没有障碍,网络成为公共艺术的平台。我从这里面得到了更多的启发。包括我们这个方案的讨论中间有很多建议。最后你感觉一个展览下来,对艺术家思维的差异,策展人之间与国际艺术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的强度。这一点,这个展览的意义是为了更多的思想和技术的实验,他提出了很多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王春辰:我们这次讨论进行了深入的、广泛的关于新媒体艺术的讨论。这次讨论也是结合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我们的主题就是我们的能力。既然是新媒体艺术强调了我们的能力,关于我们的能力是如何的呢?它其实是借助于新媒体进行了实验,进行了尝试。对于未来,我们每个人也一样,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都可以去表达。这一点可能正是新媒体在未来发展的最好的基础,人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当我们每个人理解了普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走进这样一个艺术创作中。这个时候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可能是积极的、富有意义的。因为艺术不可能仅仅是一个象牙塔的事情。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开放、一个社会走向进步、开放和繁荣的前提下,我们更强调新媒体艺术给大家带来的这样一个机会。感谢网友参与我们今天的讨论,感谢网友观看我们这次关于新媒体艺术的讨论。也欢迎大家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参与这次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当你参与了这个艺术展以后,你一定会获得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你就知道原来艺术是可以这样创作、原来艺术是可以这样表达。这个时候,我们展览的目的也就实现了,我们为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能就有了你的一份力量在里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