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媒体应该是艺术思想的舞台,是前沿意识的阵地,它不仅应客观呈现艺术作品和现象,其自身的运作行为也应从一种“艺术创造”的高度去进行。所以艺术媒体在“泡沫时代”迫在眉睫的就是加强专业的判断能力和树立行业的公信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缪斯艺术》杂志和《艺术时代》杂志等国内7家艺术媒体与部分艺术批评家联合发布了“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和“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金酸梅”奖。
主办方通过多种方式邀约活跃在当代艺术现场的各方资深记者、编辑和批评家,最终确定参与该计划的艺术观察者共十三名,分别是鲍栋、杜曦云、段君、康学儒、李笑南、柳淳风、刘礼宾、盛葳、王春辰、王栋栋、杨阳、于洋、朱小钧,他们需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独立的判断意识,并以实名制参与每一个环节,并接受公众监督。为保证活动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组委会进行了严格而透明的操作过程。首先由各观察者通过对2009年艺术现场的整体观察,然后进行现场提名,现场一边播放作品的幻灯片,一边讲述提名理由,供在场的其他观察者参考,并接受来自多方的质疑,和回答相关问题。在场的每一位观察者都有权利提出对任何作品的质疑,和要求提名者无条件回应问题。在此严格的制度规范下,保障了活动现场紧张、活跃而有序的进行。
当各位读者朋友看到这二十例获奖作品时,你不知道的是背后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激烈地争论和筛选。比如鲍栋提名庄辉的作品《玉门》为“金棕榈”奖时,他认为庄辉对家乡玉门人的生存现状有真实而深度地体验,其作品有别于近几年国内纪实摄影的常态,但段君和杜曦云则认为该作品在媒介的穿插运用上还没有达到最强的力度;柳淳风提名汪建伟的作品《隔离》为“金酸梅”奖时,她认为该作品语言粗糙,问题表述不清,盛葳则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汪建伟恰好是在思考装置艺术的边界问题,并对该作品表示了肯定;王春辰提名张晓刚个展《史记》中的雕塑(装置)作品为“金酸梅”奖时,认为其作品观念肤浅,王栋栋则认为《史记》个展主要推出的是绘画作品,由于张晓刚这次的绘画相比以前有一定突破,所以暂时不支持将其雕塑(装置)作品列为“金酸梅”奖。经过现场热烈讨论之后,再次统一播放幻灯片,各观察者同时结合相关资料,在现场进行投票,随后并现场公布投票结果。由此,所有的问题和责任全部落实到有名有姓的各位投票者身上,使活动做到了相对公正和透明。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此次活动是完美的,譬如,绘画没有一件作品上榜,虽然在提名程序中王春辰提名了何晋渭和陈卫群的绘画,于洋也提名了尚扬的绘画,不少与会者也表示了认同,但最终却均未提名成功。或许,装置、影像等多媒体作品的立体感染力确实已经超越了绘画。本次活动的讨论场地和相关设备由墙美术馆友情提供,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