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生:中国的照相机收藏

(一)艰难的起步

中国的相机收藏起步较迟,从清晚期到民初到民国,内战外患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之中,照相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奢侈品,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玩物,当年名噪一时的权贵”和珅”在荷兰一次进贡单上有记载的仅仅是千里眼一支,解放前能拥有一、二台相机已经相当富有,根本无人从事照相机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我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只有不足10个人在业余时间省下有限的资金玩玩老相机,当时职工、干部月收入仅仅是几十元到上百元,加上整风反右等运动不断,照相馆又是特种行业,需经公安局批准,所以很少有人说在搞相机收藏,1965年我曾在北京东单百货商场调剂部买进一套日本风琴式旧相机,价格45元,发票至今保存;1959年9月15日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发小学代课老师工资是30.5元,买了台蔡司耶那相机花去30元,结果我和母亲喝了两个月的稀饭。1966年我到杭钢月工资也只有36.5元,当时还是小伙子,没有家庭负担, 应该说,我国第一代相机收藏人是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下艰难地起步了。

80年代末,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及港台相机收藏人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到京、津、沪、杭、宁、川……淘老相机, 京、沪等地摄影爱好者领悟了这其中的奥妙,也开始了相机收藏活动,今天,有些人成了有名的相机收藏家, 如北京赵俊毅、上海赵振新、盛行等人;到90年代初,全国大城市开始有了相机收藏人;老外来中国淘老相机也达到最高潮, 为了能留住这些珍贵老相机,杭州高氏父子和钱江晚报记者赵刚(当时他还在杭大读书)匆匆忙忙在1993年5月18日筹办了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并对外宣播:国内第一家照相机收藏馆”博物馆”诞生了。1994年3月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相机专业会成立;1995年11月11日上海华侨摄影协会相机收藏研究会成立,至此,中国相机收藏界有了民间的照相机博物馆和民间的相机收藏人组织。以沈铭、赵俊毅、高峻岭等人为代表的相机收藏文化开始启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照相机杂志连篇续版刊登了他们的有关古董相机、经典名机的介绍文章, 及古董相机总藏量、鉴定评估……到90年代中后期,相机收藏进入高潮,全国各大、中城市有了照相机收藏人,京、沪举办了多次老相机拍卖会,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 国外市场价格又不公开,老相机价格十年徘徊,升幅不大,精品古董相机继续在流出国门。

(二)21世纪中国的相机收藏

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盛世藏宝,人们把目光开始关注古董相机,电视、广播、报刊、电子网站……媒体发出了一个个报道和信息:

根据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鉴定部和陈列部及www.gsxj.com网站15年的来访来信来电, 综合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照相机杂志社、中国文物网等相关信息,全国各个省份大中小城市和港澳台有了相机收藏人,总人数已由一万多人发展到近二万人,人员组成有报刊影视广告从业人员、国有企业高管层、大专院校老师教授、海归人员、医院管理层、公务员、照相机行业人,大、中私营企业主,年龄上也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中青年女性有两成多,这一态势是趋向成熟的相机收藏一个好预兆,一改中国相机收藏界一个通病–绝大多数相机收藏人是以经营买卖为主,买来买去,精品给老外最后淘去了。目前,120年以前的古董相机在国内已经似乎绝迹, 如英国Ross, 滑箱式相机,镜箱式湿板相机,当然世界存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三十多年来老外淘去的不能是少数,否则,美国和日本怎么能出版出《中国照相机》一书?书中有些中国产照相机连我这个玩老相机46年, 宁、苏、杭开过十家照相馆和照相器材店的相机老顽童, 鉴定过中外老相机31000台次的人也是第一次看到, 第一次听说,以此类推,流出国门的古董相机数量相当可观,并且还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去。

目前全国各地的照材市场,收藏品市场,旧货市场有经营古董相机二手相机店家,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很懂行的行家里手,也有略知一二的冒充高手, 表现在报价时上天入地不着边际,09年三月某地收藏品市场一位藏家来信来电想转让一台木质老相机,60万元他不肯卖, 要我这个名家开个价,价格好就卖给我,看了照片就一目了然,假货,我在回电时告诉他这是仿制,他却和我争论不休,甚至发咒,绝对真品, 他不知道古董相机与收藏品市场的假古董青铜器、刀剪、钱币、瓷器、字画、邮票……有本质不同,一台相机有300多个零部件,材质完全不同,又牵涉到光学、材料学、机械学、金加工等等多学科技术和知识,制假难度相当大、仿制成本极高, 甚至得不偿失。而有时极其珍贵的真品古董相机却扔在角落里,但你问他买时他又漫天喊价了,2008年五月我去浙江某地旧红木家具集散地的一个小镇上,一家店铺,红木、花梨家俱不少,红木小件也有,在一堆红木散料里发现一只30厘米长方形牛皮箱,掂掂有10斤重,正前方有一圆孔,有一铜镜圈,后侧又有滑槽,我怀疑是台不全的老相机,因为我看得很仔细,引起了店主注意, 问价格时他不肯报价,要我自己报,边说边叫一个老吴来,这一叫叫出了问题,这个老吴我不认识,他却叫出杭州高先生,最后报价一万元,几经周折,这个老吴打了圆场6000元成交,我清楚这已超过老红木小箱子最高价的5倍了,我拿回杭州仔细检查,果然是台老相机,实际上店主虽卖了个高价,但仍不知道这小皮箱有何用处,这些似懂非懂的”行家”在市场上为数不少;偶尔去市场看到品牌、成色、镜片还不错的常见收藏相机在地摊上卖,唯一保护设备是一张摊在地上的旧报纸,它的窘迫可见一斑。风风雨雨,好相机不久以后成了残次品。

淘宝网上有多台120海鸥双反相机,报价有200-500元,有1000-2000元,甚至有5000元的,究其原因:

1、古董相机收藏没有专业报刊,其它报刊报道随撰稿人喜好,对老相机价值的认知度深浅,结论是相差悬殊,2006年10月高氏相机收藏馆鉴定部将拆迁, 国内外50多家媒体在呼吁, 在想方设法, 但也有很”内行”的人说这是一堆垃圾不值得收藏,甚至有个别人通过媒体,请来名校教授论证,告诉大家古董相机是淘汰品,不要去关注,照相机博物馆没有必要办下去……时隔一月,国内外媒体报道:一台19世纪古老木质相机拍卖了605万元,拍出几百万元还不至这一台,而是多台。不知者不罪也,也不能怪这些人的无知。

2、相机收藏人不但要关注老相机的经济价值,还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点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在省、市、区宣传部、文物局的指导下又先行一步了, 仅举几例说明。

A、1850年英国罗斯相机是英国侵华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之后随军事、政治、文化侵略而到中国,当时英国是维多利亚女皇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超过本土面积百倍遍播全球,这台Ross相机镜头用料是全铜再镀金,镜头座红木雕刻……但它是英国侵华时的物证,有极高的经济、历史文化价值,英国罗斯公司是19世纪世界著名相机制造厂商。[丽水展出]

B、黄埔军校六期学员, 原国民党高级军官黄沛文所珍藏的美国军事代表团当时赠送黄埔学员的相机-柯达six-20, 这里就蕴藏着丰富的背景资料。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