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运作对于艺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大资金的注入,中国整个艺术市场的运作就很困难,到时候还会萎缩。资金就如同新鲜血液的注入,它会使一个正常的运作更加合理化,不过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自己的主要脉络。
艺术投资基金更安全健康的方式:关注老一代艺术家
目前像一些银行或者是策划人,去寻找一些很年轻的艺术家或者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说他们的市场会在若干年后达到多少。这样的投资预测,一是不成熟,二也是非常不专业。艺术品跟其它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譬如金融产品可以通过一些数据的变化,包括宏观经济的发展,去衡量未来的一两年里,可能会承担一些什么样的风险和什么样的盈利,然后我们推出某个金融投资基金,这种是有科学依据的,具有比较成熟和专业的经验。但是作为艺术品来讲,只能对它的学术历史做一些评估,认为这个艺术家可能是目前为止在这个类型的画家当中很优秀的,或者是一些没有被挖掘,但确实很优秀的年轻人,作为专家可以这么评价。
但是专家不懂市场!专家怎么会像我们这样的经纪人在艺术市场中从九十年代初一直做到现在,我们对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些预感。如果说单纯是艺术方面的专家,只能是在艺术方面给你提供一些建议,而要根据这些建议,去要求这些艺术在未来两、三年里边要有多少的回报,这个肯定有很大的异议。
对一个活着的艺术家,对他的投入希望得到多少的回报,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除非世界最顶尖的炒家才能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我对他的未来无法控制,他的作品可以源源不断地出来,那凭什么说他这件作品出来就是四百万美金?投资年轻艺术家是画廊和经纪人做的事情。因为投入不是很大,他们很年轻、有未来,画廊和他们一起成长的可能性是有的。但硬给他三五年必须达到某个市场高度,就是拔苗助长。我认为艺术投资基金比较健康安全的方式,是先对老一代的艺术家有一个投入。
务实的基金投资概念 :不失败
我做的这个香港的艺术投资基金,金额前几年大概控制在两千到四千万左右,07、08 年大概每年八千万到一个亿左右,这两年有点儿回缩,因为整个市场不太好,好作品很难出现,但是价格又很高,所以这两年还处于一种比较安逸的状态,没有好作品我们就不去拼了。
我做艺术投资基金,第一步是至少保证不要有失败,所谓的“失败”就是买了三年以后,它的价格跌了一半,这种事情要规避。但它不会像银行或者其它基金给你设定每年递增 18% 或者多少。基金每年拿出几千万,让我去买画。很简单,我买了半年以后,价格涨了一倍、两倍,我跟他们说这个是不是可以出手? OK,可以出手。至于目标是没有的,因为艺术品不能这样讲,十年前我们 27 万买的石聪的作品,后来在保利要拍到 1500 万,这个怎么计算。
艺术投资基金不是融资手段
一些银行来和我谈如何去做一些艺术基金,我都断然拒绝了。银行的做法是,关注一些年轻的艺术家,让专家挑选比如二十个人,这些艺术家答应把一部分作品交给银行,银行说,如果说一年以后,有人要买的话,会是一个比较高的价格,但是也有可能把这些作品全部退还给艺术家。银行拿这些作品干什么呢?比如说一个人十张画,二十个人大概有两百张,银行会对他的私人银行 VIP 客户发出邀请,让客户来认购,但不要花钱,只要把保证金打到私人银行,银行来帮你管理这笔资金。一年以后,客户觉得画挂在家里也没什么好看的,不要了,还给银行,银行就把客户注入的资金打回给客户。这样,银行其实是
在运作一个融资产品,而并不是在真正地推广艺术品,完善艺术投资的概念。银行拿这个做了个噱头,只是多了个手法去融资,这不是正面的作用。
艺术投资基金不能急功近利
艺术投资基金如果按照其它的金融基金模式去看待艺术品的时候,就会走一些弯路,急功近利。作为一个产品推出,要求在短时间里面争取更大的获利,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这个选择是非常困难的。然后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来推广,我们这边的投资者又不愿意在一个长时间里投入大量的钱。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榜样,像上海的张江地区和浦东的企业收藏,无论是怎样的名义,艺术基金也好,艺术投入也好,一是美化了企业的环境。第二,如果选择正确的话,未来的回报还是蛮丰厚的。实际地讲,买艺术品,首先是不要有损失,这件作品我买了三年以后,也看了,也挂了,很舒服了,最后它卖出去的价格和我买来的价格持平,我没有赔也没有赚,这已经是成功了。我对我的客户要做一些保证,但我不会承诺,而是尽量努力地去做,这个当中有很多科学的做法,譬如你要把一些更好的作品推给一些重要的机构,让我们的收藏家感觉跟机构共生存。
周期更长的基金才是健康的
国外的艺术投资基金周期是五年或者八年,是比较健康的。整体上来说,他们对艺术家的控制,对整个市场的控制,确实是很有经验。不像我们是缺乏经验的,突然有一家公司暴富了,有这么一点喜好,说我们拿出一点钱做艺术投资,在中国一开始都想做大的,没有想慢慢做的。投资到了第三年以后就要看效果,没有效果就不干了,他没有一种科学的安排。
我们要排斥那些经纪人,马上投入,马上要回报,这个是非常困难的。除了炒作之外,没有其它路可以选。西方的基金国外的模式还是更健康的,本身就是最顶尖的圈子。一个艺术家,一年二、三十张油画让五六个人能够努力收藏的话,这种事情是可行的。但前提是这个艺术家已经是知名艺术家了,国外基金不会做一点都没有名气的默默无闻的艺术家,然后大力炒作他,他们不会这样做的。
陈逸飞 玉堂春暖 165x240cm
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
真正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跟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是一致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未来的艺术市场一定是乐观的。从我们这几年的艺术市场的发展来看,它跟日本不一样,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前经济腾飞的时候,他们没有把国内的购买力量投入到日本的艺术家,而去大量地收购西方艺术,一旦出现经济状况的时候,他们的买家都在西方,日本本国没有买家,也就是说日本人买进的时候,西方把价格拉高,等要去卖掉转换为现金的时候,西方人又把价格砍掉了,完全受到西方的牵制。这一点,我们中国没有出现,这么多年,哪怕我们的煤老板也好,哪怕疾速成长的房地产企业家也好,他们还是把他们的钱用在了本国的文化艺术上面,哪怕是西方把张晓刚这些当代艺术品卖得很高,我们还有很多中国的买家去接受,这个都是一个进步,应该被尊敬的,只有本国的东西在本国的土壤上面才能生根发芽。同时,要提高我们在整个世界上的艺术地位,不是说关上国门说我们拍了一个亿,我们中国人现在很牛了,这个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如何将中国的艺术融入世界的格局,让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有一些真正的交流、直面的交手。这几年做得还可以,伦敦、纽约这些大型的拍卖会里面都会看到西方的经典作品,加上我们国内的一些画家的优秀作品,就是说大家在同一个舞台上面,这个现象已经存在了,只是这个比例怎么发展?像我们发展得这么快的国家,而且拥有这么多的富翁,我们的艺术是不是在这个国际舞台上的比重会增加,这是需要努力的。
另外,我坚持了十多年的理念就是,对我而言,中国艺术的藏家群体一定在中国。
中国油画市场的发展
中国油画的发展,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关注。05 年、06 年有过飞速的发展,涨得过快的东西一定会有很多后遗症,像前几年,很多有钱的人,仅仅需要和他们打一个招呼,说什么好,他们进拍场就拿下,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拿下它,只是因为有人说好。这几年我们其实在为这个后遗症买单。但我觉得中国油画这个市场不会出现问题,未来还是会成长的。在以后的行为当中去规避这些不必要的风险。
我们尤其应该关注建国前第一代油画家。首先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和台湾的经纪人、廊买进这些作品。首先要认可这些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的定位?他们是在数亿人口不懂油画的地方,把这个技法传播开来,培养了他们的下一代懂得了油画。他们又把油画作为武器,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作为武器去武装了政府,打倒了很多他们想打倒的东西,所以他们是开拓者。针对开拓者,对他的要求不能很高,因为他们那个时候只是把这个技法学回来,不是说用这个技法去展现自己的观点。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油画流派中,有完全主张跟西方的教学路线走,也有说他们的东西很好,我们的东西也不错,我们要来一个中西结合,无论如何他们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那么好,他们本来作品也不多,然后作品保护也不好,所以你要求他们是很好的画布,很好的颜料,很好的作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但至少作为开拓者,应该把他们的东西珍藏下来。至于专家最后认定谁重要,谁不重要,历史会有个说法。但是作为我们来说,如果有能力,就尽量把这些作品收回来。这些年我并没有说收一件创天价的作品来一夜成名,但是我这几年确确实实收了很多老一代的好作品。
从去年开始这个机会对我来讲就越来越少了。像去年年底刘海粟两件作品拍卖,估价 120 万,最后拍到了 1000 万。确实到了大家醒悟过来的时候,很难拍到。现在参与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买国画的也进来了。我们油画市场的力量还不是很强大,买国画的在嘉德、保利或是西泠印社,随手举过一千万的有二三十个人,但是在油画拍卖里可以举过一、两千万的不会超过三、四个人。随便买一张李可染或近现代国画都得几百万,所以关良一张油画卖 150 万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对一般艺术投资者的建议
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一些历史上比较有重要性的艺术家的作品投入,譬如郭伟、叶永青、毛旭辉等一些与张晓刚同一时代,但国际知名度却不高的所谓二线艺术家,它可能没有当代艺术这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未来一定会给收藏者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