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叡:中国大陆的艺术基金风潮
成也基金,败也基金。当一个区域市场还没有足够的胃纳量时,实力庞大的艺术基金入场,就像大鳄进入小溪流,独霸天下。但最终,这条小溪流裡的虾虾蟹蟹,却可能全部成为大鳄口中的美食佳餚。在艺术市场修正之际,中国大陆开始出现更多的艺术基金,那么,从台湾到中国大陆,对于艺术基金与市场,应该要有那些认识?以下是摩帝富艺术顾问副总裁暨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的观察。

  中国大陆近期成功募集一档艺术基金,让人们再度审视,国际上的艺术基金现况如何,而中国大陆这档结合基金公司、银行与拍卖公司叁方力量的艺术基金,在中国大陆现有的艺术市场环境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号称目前世界第一大艺术基金The Fine Art Fund的负责人霍夫曼(Philip Hoffman),近期因为募资不顺,有一场公开演讲,陈述募集资金的困难,也分享他过去几年自己操盘的心得。不过,他一直无法透明化的公布其操作纪录(track records),致使投资人心生疑虑,尤其在金融海啸的冲刷下,更造成集资上的困难。

  艺术基金叁要诀:时机、品项、价格

  其实,艺术基金是非常新的投资工具,纯以艺术实物为标的纯艺术基金并不多。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客户推出的商品,虽然打着艺术基金的名号,但实际上以投资从事艺术产业的股票上市公司为主,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艺术团队,很难进到市场购买实物。因此,以艺术品当作商品操盘获利,是非常新的手段,且技术门槛非常高。

  所以我们摩帝富过去在建立第一支基金时,首先是要架设一个平台,而且操作成功的要件有叁,缺一不可:进场(timing)要对,东西要对,价钱要对。这叁个“对”,所涉及的专业,不是一、二个人,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培养或建立出来的。

  以我们的团队为例,有很多人过去的背景是private dealer(艺术经纪人)、或是拍卖公司煺下来的拍卖官,也及很多具艺术史专业背景的人;但可以做研究的人,只能对真伪问题有判断力,对于市场平台的架设与人脉网络的建立,或者买进卖出时机的拿捏,都需要有市场实战经验的人。

  要知道买什么东西是对的,出什么价格是对的,还需要拥有这个人脉网络,知道谁拥有这样的作品,去说服那个人给你对的东西,给你对的价格;这不容易,但这就是一支专业艺术基金团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绝不是一、二个人,就可以handle一支基金的。

  难以预见的煺场机制

  举例而言,在台湾市场如果建立起募集一支台湾当代艺术基金,可以吗?可以的,愈小的区域市场,愈好炒作。在区域市场,短时间内可以架构起人脉,轻易掌握艺术家、艺廊、藏家和拍卖公司的动态,所以要买对作品,买对价格,在区域市场是不难的。但最重要的关键是,你的煺场机制在哪裡?大部分的台湾当代作品都是台湾藏家所收藏的,可以透过基金炒作增值,可以进场买得到作品,但问题是,基金总要煺场结算,这么大的作品量,煺场机制在哪裡呢?台湾以外的市场尚无明显收藏台湾当代作品的收藏群,一旦内部市场遭受衝击或产生作品供过于求的现象,作品无法在期限内出脱,基金便很难全身而煺,除非事先架设好煺场机制。

  在整个亚洲艺术市场,虽然台湾藏家就占了逾半的购买力,但最大的比例都不是购买台湾当代,而是中国当代,西方当代艺术的比例就更小了。那么,现在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大幅修正,这一波调整下来,资金会不会回流至台湾当代?我们乐观其成,但可能性不会太高。

  首先,过去九○年代的台湾藏家,收老辈油画时确实是以欣赏收藏的角度出发购藏,但,2000年以来,艺术投资高获利的包装实在诱惑人心,这让许多藏家进场就是想获利,就是想return。想获利就要能成功煺场,但台湾就这么小,藏家就这么多,是否有办法吸收更多新的藏家买家,进入这个市场来呢?如果你的市场,都是这些艺术家,你的流通就在台湾市场而已,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除非台湾的艺术家能够走出台湾,横跨到国际市场。

  跳脱“后殖民观点”心态

  但要走出台湾,客观来看,市场非常现实,艺术史在书写过程也非常现实,不经过比较,是不晓得好坏的。很多人大刺刺地说,在中国崛起的此时,为什么要透过西方的美学标準来看自己的美学成就呢?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从后殖民的观点,依西方的美学观点来评价我们的艺术,难道,不能用我们中国的标準吗?其实是可以的,但有点阿Q心态。

  不是说中国大陆不好,台湾不好,大陆与台湾都有很优秀的艺术家,只是再仔细分析,现在的艺术创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问题,大家只看艺术本质的问题,就不会谈国籍,谈文化背景。但现在,如要打破后殖民既定的美学价值,另立标準,其实不外是塑造另一个后殖民观点罢了,本质还是一个后殖民观念,只是因为中国富强了,就拥有领导地位。我还是要强调,艺术无国界,否则当代艺术就要走回头路了。

  西方美术在这几百年传承树立的美学观,是无法被否定的,在无法推翻下我们可以树立新的,这是很好的概念。但如果在全球艺术创作已无国界的情况下,你还闭门造车,那造出来的这个车,你就只能在中国境内开。出了境,跑不过美国的凯迪拉克,跑不过欧洲的法拉利。

  “独树一帜、地方化”的迷思

  若现在还不行,以后有没有可能?You never know,但动机与思考模式,不应该是这样。台湾与中国大陆应该诚实面对当代艺术发展的问题,在稳定的成长过程中,慢慢检视文化与市场问题,而非要马上建立一套自己的审美标準。

  台湾亦然。台湾百年来的歷史背景,一直处于后殖民的文化观裡。在国际政治版块,台湾已然没落,不是正统;欧美人来看东方,是看中国为首的艺术,至少它是正统,讲文革,欧美都知道这是中国大陆。但是他们的眼光看台湾,那是local,那是地方,只属于中国的一小块local culture。

  如果说,local culture的语言够强烈,能独树一格脱离中国,是不是能否突显台湾的文化价值,製造一个新的标籤呢?这就跟中国的心态一样了,要创造自己的美学标準。这是有可能的,但这是一步险棋。首先,市场的环境还没成熟到能把台湾优秀的艺术家带出去,如果有自己的标籤,也能带出去,那很好!但问题是,整体观之,国内的艺术市场从经纪人到艺术家的创作,这方面具备的实力还不够。

  这招险棋,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一位要在国际市场成功的艺术家,是必须没有国界的,有太大的文化藩篱,要国际化是不可能的。有人认为,台湾唯一生存的方式,就是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地方性风格才能走出去。这个观点,错!

  例如,到威尼斯双年展,站在国家馆外面,我们知道是哪一个馆;但进了馆内,我们就不知道是在哪个馆。我们走到不同的国家馆前,建筑物外头写的是国家馆的名子,裡头艺术家的国家色彩却不重!如果他的国家色彩、地方性色彩非常强的话,他不配到威尼斯这个舞台来竞争的。代表每个国家的艺术家,虽深具国家底层文化的思维,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则是universal(全球)的。美国推出诺曼(Bruce Nauman),他的作品有美国味吗?没有,诺曼的作品呈现的是一个普世价值,七○年代的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在他的手上发挥得淋灕尽致,甚至凌驾现在的当代艺术家,让所有人折服,就是因为他作品的语汇没有文化的藩篱。

  文化藩篱离打破了。所以说,要在国际舞台竞争胜出,如果还要有自己的文化标籤,要跟中国区别,这样的思维很难与国际接轨。台湾有很多优秀艺术家,在思考创作上,解严、社会反思等各种题材,我们台湾人自己看,看得懂,会觉得不错,但作品放在国际市场,欧美的收藏家就看不懂了。

  所以台湾人,难道自己有自己的语汇不行吗?不是不行,我只是提出一个真正要进入国际市场前的思考。尤其,这是dealer应该要想的,艺术家是单纯创作,不应该被干扰。

  勿以炒作心态操作长线基金

  但区域市场裡的经纪人、艺术家、拍卖公司,也是要生存。在生存的压力下,就不得不互相结合,有的人就使用基金,结合各项资源进行炒作。其实,艺术基金短线上炒作得宜的话,将新兴艺术家塑造成明星都不是问题,不能全盘否定它的功效,但长线来看,若纯以炒作心态,最终是伤害总体艺术市场的。

  如果我的角色是基金经理人,任务就是要让我的投资方赚钱,如果只是一个还没有健全成熟的区域市场,这档基金的高报酬背后,可能会牺牲掉许多艺术家的发展空间。

  基金的操作机制,应该透明且以持平的态度,不干预市场。除了机制健全,操作更不能只侷限于某小部份区域市场。市场太小,你很难有效地操作和管理,只能炒作。所以,基金经理人在区域市场内,既要控管风险达到最大获利,如果不炒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基金手上握有这么大的资金,就是市场上的大哥(market maker),它可以控制、干预市场,才有最大获利空间。但时间一久,市场体质便会被这样性质的基金给搞烂了。短时间要炒作艺术家的价格,可以,就要大家利益綑绑,形成一个共犯结构。否则,手上这么大规模的一档基金,进出间的金额这么大,就必须串连各方,使之利益均霑,不然,基金如何灵活地进出场呢?今天,有的艺术基金出现了购买艺术品上涨的“受益权”构思,就是这种市场状况下的产物。

  综观资本市场的运作歷史,基金一定要透明。但艺术基金要全盘透明,这是最难的,因为它没有定价,艺术作品没有定价,无法像股票基金一样,依股票每日的跌升,有一个净值标準。因此,在艺术市场上,我用100万买,还是120万买一件作品,差的这20万,就是很大的利润空间,也成为某些人的获利佣金。而基金的规模,也大到可以左右一个市场。所以,基金操盘者的权力可以大到是个market maker,价格它定了就算。

  短时间内,在基金的操盘下,一位艺术家可以从10万炒到100万,但艺术家就在这个过程中,被牺牲掉了。这就像股票一样,中间虚,最后一定崩盘。中国当代艺术的狂飙年代,就是这样的运作手法。

  现在,中国大陆新出炉的艺术基金,还有拍卖平台也成为伙伴。基金购藏的艺术品无法透过private sale的管道卖掉,可透过拍卖平台上拍,对投资人来说,似乎多了一层保障。但大家要注意,去年佳士得与苏富比的大幅亏损,很大塬因就是提供卖家guarantee(保证),但景气的急遽下滑让艺术品无法售出,拍卖公司自行吸收而承受庞大亏损。这样的作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值得观察。

  健全的市场,最好有外资与内资共同支撑。例如过去的印度当代艺术基金,是由政府主导,规範只能购买印度本土的当代艺术。但印度市场,除了内资,还有在英国的白印阶级及世界级的大藏家共襄盛举,他们也是海外购藏印度当代的主力,有内资与外资的共同支撑,造就了金融海啸前的印度当代艺术市场荣景。内、外资齐备,才是一个区域市场能逐渐成熟的关键。只靠外资,或是只靠内资,最终都将流于昙花一现的炒作,须戒慎深思。(来源:典藏投资)

视频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