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在北京芳草地画廊举办,展览由董冰峰策划。
策展人董冰峰在开幕式上讲话
展览现场观展嘉宾鉴赏艺术家作品
这次展览是艺术家对过去所研究、思考和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也对未来方向描绘出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轮廓。展览共展出二十余件作品,包含绘画、雕塑和公共艺术三个系列。这些作品被有意地排列于展场各处,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绘画作品多采用艺术史中的人们熟悉的图像或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处理或刻意的语义错置,使得原有的图像或形象发生了和表现出根本的改变;雕塑作品将固有观念中所指代的“雕塑”打碎,用无序的方式拼接,探究其相互介入的方式和结果;公共艺术的呈现以影像为主,被记录下的画面被再次作用于绘画作品,形成一场新的跨媒介实验。除了展出作品外,被艺术家颇为看重的代表着创作过程的手稿、记录以及创作中产生的“物件”也将随之呈现。
艺术家杨韬
深灰实验 121.5×101.5cm 综合材料 2008
(现场图)干预的褶皱研究-彼此 140×55×90cm 综合材料 2014
(现场图)干预的褶皱研究-情爱 148×115×55cm 综合材料 2014
(现场图)塔 居中大幅 239×152.8cm 两侧单幅 239×74cm 综合材料 2016
展览主题中的“寓言”便指向艺术家创造的图像,是场所与展览空间的一种精神表达和具现,同时“场所”指向的是哲学和精神层面对空间问题的探讨,是寓言投射的载体和对象物。此次展览有意弱化“展览”被赋予的原本属性——陈列作品,而是将之作为艺术介入和干预场所的一个事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在展览与作品中得到“证实”。
(现场图)深灰实验 121.5×101.5cm 综合材料 2008
图像生产-0号 240×400cm 综合材料 2012-2017
《空束》
(现场图)图像生产-0号 240×400cm 综合材料 2012-2017
事实上,十几年来,杨韬的艺术创作过程一直保持着类似这样的一种“实验”的状态,并尽所能身体力行。他以社会现场为问题轴心,展开了一系列的跨界艺术实践:运用多种媒介探寻材质运用的可能性;深入新疆克拉玛依戈壁滩将作品埋入地下,等待自然或人为的力量改变其面貌;参与到各式各样的建筑项目中,用艺术与空间发生对话……杨韬和很多艺术家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并不将关注点放于一件作品短期的成果或其即时所带来的效应,而是着重于这些作品在经过岁月的累积后集体爆发出来的力量。在这次阶段性展览发声的同时,这些被艺术家埋藏在中国广阔土壤下一粒粒的种子正在逐渐发芽……
从左至右:策展人董冰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侨福建设企业执行官黄建华先生,艺术家杨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评论家朱朱
从左至右: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艺术批评家朱朱,策展人董冰峰
研讨会现场
从左至右:艺术批评家朱朱,策展人董冰峰,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艺术家杨韬
展览开幕当天,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郭晓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朱朱,与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董冰峰就展览主题“寓言与场所”共同展开讨论研究。
(现场图)图像生产-3号 直径200cm 综合材料 2014-2016
(现场图)图像生产-9号 240×400cm 综合材料 2012-2017
(现场图)图像生产-19号 121.5×101.5cm 综合材料 2017
据悉,杨韬个展《寓言与场所》将持续至2017年12月17日。
关于艺术家
杨韬,自由艺术家,出生于1970年,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个展有《空束》(中国北京,2014)、《别录》(意大利,2014)、《不存在的可能》(新加坡,2013)、《书写的10种结果》(日本&中国北京,2011)、《空闲的8760个小时》(德国,2010)、《一棵植物的旅行日记》(法国,2008)、《虚拟的坦白》(中国北京,2007)。主要公共艺术项目有《长城计划》(中国嘉峪关,2010)、《雪地计划》(中国克拉玛依,2010)、《戈壁计划》(中国克拉玛依,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