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之“混合现实/Good Guys”

2011年10月10日来源:artinfo作者:严潇潇

策展人之一、瑞士霍泽尔和凯柏勒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之一的芭芭拉·霍泽尔(Barbara Holzer)在为记者做导览

  主题为“仁:设计的善意”的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正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瑞士霍泽尔和凯柏勒建筑事务所(Holzer Kobler Architekturen)和中国新锐策展人李德庚联合策划了五个分主题展览其中的一个展览:“混合现实”。9月28日晚,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文化基金会、霍泽尔和凯柏勒建筑事务所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还共同在北京举办了“中瑞设计之夜”活动,霍泽尔和凯柏勒建筑事务所发布了他们的首部中文出版物《精雕细筑》。

  与“混合现实”这个中文的展览标题并列地,是英文标题Good Guys(好伙计),策展人之一的芭芭拉·霍泽尔(Barbara Holzer)在阐述这一命题时,强调了将重心置于设计师本身的意图,从设计师的个体特点与差异来完成策划思路中的“混搭”,更接近于整个展览所呈现出的亲民气质。

  刚走进展厅时我们或许还无法直观地看到:十余万双一次性竹筷搭起一条“龙”,蜿蜒于空间中作为“展台”,400余件出自欧洲与中国设计师之手的作品以轻松随意的方式或放置或悬挂于“龙”之上。策展人在规划空间时,在“龙”的蜿蜒之处留出了相当的空间让观众得以徜徉其间甚至动手触摸作品,然而或许这超出了国家博物馆的惯例:开幕一两天后他们便用上了隔离带,那些置于“龙”的怀抱中的作品甚至只可远观。

  这些看似随意放置的设计作品多采用廉价的材料并且避免了过于精细的设计,甚至连首饰设计师张小川的首饰中也大量采用了陶瓷这样普遍的材料。设计师将闪光的创意融于低调甚至通俗的外形中,荷兰设计师安娜·特·哈尔(Anna Ter Haar)的《灰姑娘的椅子》被策展人认为是最能代表整个展览精神的作品:她收集来残缺的椅子,并以形状颜色不一的手工吹制玻璃瓶填补上那些断腿,不仅为旧物贯注新的生命、也营造出一种紧张感,不同材料之间的交融、在实用性与纯观赏创意之间游走的特质,恰能启发我们去更多地思考无用、有用之间的关系。

  为日常物增添新的功能、新的审美方向,是这些造型不一的设计作品所带来的共同启示,来自柏林的蒂娜·罗德(Tina Roeder)在世界各地都司空见惯的大排档式白色塑料椅上手工穿出点、线等各种花纹,使得每张椅子都变得独一无二;瑞士油彩工作室(Atelier Oï)富有戏剧效果的《舞者》则利用电脑控制的风扇与花色织物塑造出在半空中的翩翩起舞,同时具有具象与抽象的美感;陆智昌的《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以书籍与多媒体来展示对传统的现代化解读;还有像郭锡恩、胡如珊的“水舍”、马岩松的“胡同泡泡”这样一些对城市旧建筑添加设计的案例展示。

  尤为令人惊叹的是两件将时间作为设计元素的作品,都由年轻的设计师带来。德国的艾琳·凯瑟尔(Aylin Kayser)与克里斯蒂安·梅茨纳(Christian Metzner)的蜡灯“伊卡鲁斯”灵感来自古希腊神话——伊卡鲁斯和父亲在逃离克里特岛的途中,因翅膀上的蜡被太阳晒化而堕入海中淹死;他们设计出这盏用蜡和不锈钢做成的落地灯,包裹着灯的蜡渐渐融化,而滴落下来汇集而成的蜡又可再重塑为灯罩,循环往复。挪威的茜伦·艾丽莎·威廉森 (Siren Elise Wilhelmsen)的《365天针织时钟》一如其名,利用时钟的机械走动而织成一条围巾,机械与创意在时间的推动下达到了和谐。

  “混合现实/Good Guys”中体现出的精神,显然与现代社会的精英主义保持了距离,对全球化审美下的个体差异与融合做了观察。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