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广州早就发现,这个城市使用普通话的频率正比粤语更高。市井的广州保留了最多的传统老地标,当香港人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最后一代香港人的时候,广州人同样在为保留这个城市的粤味而努力。
曾有好事者在百度广州帖吧发帖,帖上多个上海地标的图,同时表达的还有羡慕的意思:“看别人上海多么光鲜!”广州的网友回帖只有一句:“好行夹不送!(你走吧,我就不送了!)”广州人的性格可见一斑。
广州人自宋代开始评选羊城八景,历代相延,共评七次,一共48处景,而不是56个。多年过去,白云山和珠江依然是广州景观的主角。说起摩天大楼,广州想来想去都是中信,当然还有最近广州全城热议的“小蛮腰”。广州人经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外地的朋友要来广州,问来广州要去什么地方玩?广州人经常是一筹莫展,只好对朋友说:“我们还是先吃饭吧!”
爱群大厦与历史地标
最近的都市报上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寻找当年爱群大厦上的巨型宣传画。
广州解放的时候,在当时的“广州第一高楼”爱群大厦的西墙上,悬挂着一幅高30米、宽10米的题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巨型宣传画,画面是身穿军装的毛主席正挥手微笑。
曾有老兵写下这样的回忆:“顺着长堤往前走,就到了爱群大厦。我过去看到的楼房最高也就3层,可爱群大厦是16层,真高啊!走过爱群大厦,大家都忍不住回头看,把领导要求的‘头要保持端正,不能乱瞅’全忘得一干二净了。”
士兵看到的正是爱群大厦,就是原来的爱群大酒店。1930年代它有“南中国之冠”的美誉,广州人叫它15楼。“你知道,爱群大厦在广州人心目中几乎是一种象征。”有30年前搬到爱群大厦附近居住老伯接受记者采访,他对爱群大厦的表述是:“以前在我们的心中,爱群大厦是非常高级和奢华之地,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
“南中国之冠”——爱群大厦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有石室大教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大少爷的花园洋房,也有中山纪念堂、海员亭等纪念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新亚大酒店以及以十三行为代表的遍布繁华街道的骑楼——这种建筑正好适合“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的广东天气,一时风靡整个广州。
如今,长堤大马路成为了酒吧街,代表的是广州的夜生活,但爱群大厦、沙面、石室大教堂依然代表老广州的城市记忆,这种怀旧与炫耀无关,与其说它代表广州历史的繁荣,还不如说它们代表着最纯粹的广东。
天河城与生活地标
大家说广州好,来来去去都是吃。据说周作人喜欢吃广东月饼,称广东蛋黄莲蓉月饼为“珍品”。三年灾害困难时期,周作人为了生活连齐白石的画都卖了,唯独不忘月饼: “唯月饼尚无消息,亦未知税关如何发落也。”1962年的时候,当广东月饼送到,周作人还会将“安然抵达”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
央视制片人陈晓卿曾说过“饭馆是我唯一的地标”,这句话在广州尤其适用。昔日历史有名的大公餐厅、大三元酒家、大同酒家合称的“三大”酒家虽然早被人遗忘,但广州人提及城市坐标的时候,往往还会以陶陶居、广州酒家等老字号作为地标。曾有广州人民中路唯一一家传统粤式茶楼幸运楼酒家结业,变身眼镜城,广州街坊接受记者访问,口气里充满可惜:“逛完上下九,再难找到一家‘就脚’的传统粤式茶楼了”。
在广州,美食地标往往也是约会地标。广州的ShoppingMall天河城、地铁站里隐藏的流行前线等地,往往同时充当CBD的时尚地标、美食地标、购物地标与约会地标,套用城市术语,或可称呼其为“综合性生活地标”了:“在无数个寂寞的日子里,我曾流连于天河城、农林下路、北京路,一家一家逛过去,在鱼蛋和烤鱿鱼的气味中,填充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空当。走累了,到某个街角不起眼的茶餐厅喝上一碗皮蛋瘦肉粥或者白果粥,生活仿佛顿时美妙了起来。广州是个衣食令人心满意足的地方。”
这是一位“飘一代”在一篇《广州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帖子里描述的广州。她甚至将广州拿来与北京对比:“在北京,我必须买那些又贵又难看的衣服,花上数倍于广州的钱,并且常常心怀怨言。我习惯了喝早茶,习惯了吃甜品,习惯了吃宵夜……总之,我习惯了广州的饮食生活。广州不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地方,不是那种转上一圈便可以悟出精华的地方,因为它掩埋在一大堆芜杂的表象下面,要岁月慢慢清减,慢慢暴露——我是在离开它两年之后,才猛然看到的。”
小蛮腰与国际地标
“给亚运场馆取个靓名吧!”广州人想为广州的体育场馆取个像鸟巢、水立方这等响亮的名字,网络上即时掀起了一股“为亚运场馆取名”的潮流——有人认为广州南沙体育馆像一只“响螺”,应该叫“响螺”,游泳跳水馆大可叫“海带”。
“小蛮腰”广州新电视塔号称将成为全世界最高的电视塔,更多广州人认为它值得成为一个国际地标。《新周刊》曾将广州称为“第三世界首都”,以说明广州黑人之多,以及广交会带来的在广州国际交易的繁盛——广交会的举办地是一个国际地标,代表的是广州脸面,是广州人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事实上,在广州的历史传说中,都可以看到国际地标: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这条如练的江上,手里拿着一颗硕大的珍珠观赏,一不经心,珠落水中,变成一座珍珠宝岛“海珠岛”,所在的这条江后人都把它叫作珠江。
十八、十九世纪的广州——Canton,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国际化都市。在新的城市格局下,广州仍有着“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新定位。尽管传统的茶楼越来越少,广州人打车的时候不得不和外地的司机说普通话,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成为了老广州的邻居,广州似乎粤味越来越少,但在另一方面, “小蛮腰”、 “响螺”、 “海带”这些亲切的名字将跳出这个城市,成为国际地标。
有得必有失。广东人对变化的态度往往是顺其自然,这个城市似乎也没有太多疯狂新奇的想法。广州人对全新地标的态度更多是亲切的,命名也尽量追求“舒服”。这就是这个城市的性格——广州人和广州这个城市的关系,更像是一对结婚30年夫妇,除了住在一起外,彼此并无好奇心。不过,口中不说,还是有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