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东德援助华北无线电联合厂(718厂)谈判成功。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点工程之一,718的建址选在北京大山子,为当时的民主德国所援建。
1964年4月,政治风云突变,718联合厂建制撤销,重新划分为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51厂,以及798厂。
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从古老而繁华的王府井街原址搬离,在于2001年进入望京新校园之前,师生们在大山子北京电子器件二厂有六年的过渡教学时间。
2000年,雕塑系副主任、老师隋建国和于凡在706厂租用了一个80平方米的工作室。
2000年12月,国营企业改制的经济政策导致原来用700、706、707、718、797、798代号的国营工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量的厂房被闲置下来,七星集团开始将那些看上去陈旧不堪的厂房对外出租。
2002年,隋建国、刘索拉、于凡等艺术家开始进驻798,建立工作室。
2002年2月,美国人罗伯特(Robert Bernell)租下了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开始创办他的现代书店--Timezone 8。
2002年3月,刚从日本回国的艺术家黄锐租用了一个大车间。他很快将日本东京画廊引进到工作室旁边的一个400平方米的车间,正是B.T.A.P. "东京艺术工程"--东京画廊在北京的分支--使得"北京浮世绘"的展览成为现实。这个展览让很多艺术家和经营机构看到了闲置厂房和车间可能带来的机会。
2002年10月12日,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举办《北京浮世绘》展览。
2002年底,在798的艺术及商业机构已有40多个,艺术家工作室超过30个。
2003年,百年影像画廊和时态空间开幕。
2003年3月,"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长征艺术基金会)在大半年(2002年6月开始)的"长征"活动之后落脚798,这个新的展览场所被称为"长征空间"。
2003年4月,时态空间举办《再造798》展览。
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将798艺术区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
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因为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
2004年2月18日,作为本届北京市人大代表,艺术家李象群(1961- )代表艺术区200多位艺术家向北京市人大递交了《关于718联合厂地区保护与开发的议案》,从建筑、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奥运五个方面分析了798存在的价值,艺术家们号召"保护一个老工厂的建筑遗址,保护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文化产业区"。
同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十二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之一依然是798。
2004年4月, "2004大山子艺术区艺术展示活动"(DIAF--Dashanz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在798举行。
2004年,798第一届艺术节"光·阴∕光阴"开幕。
2005年,北京旅游局发布的《"798艺术区"调研报告》开始透露出政府有意图与艺术家共创"文化旅游消费区"。
9月,于80年代末离开中国的批评家费大为代表尤伦斯艺术基金会与"七星物业"正式签订了租赁合同,基金会租下的面积有5000平米,这在个798艺术区内最大面积的租户的举动似乎表明了798的未来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005年9月22日至10月7日,798艺术区举办了自己的"双年展"。
2005年12月14日,798成为北京政府首批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2006年3月,由政府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与七星集团联合成立的"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开始了798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于是,当初艺术家开创的798艺术区似乎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人们对保持798现状功能的未来可能性似乎有了依据。
2007年9月28日,798艺术节开幕,主题是"抽离中心的一代"。
2007年11月,由尤伦斯夫妇(Guy&Myriam Ullens)在798建立的当代艺术中心开幕,题为"'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的开幕展(费大为策划)是对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的全面回顾。
2008年1月,798艺术区入选北京奥运期间6大游览景点之一。
2008年10月,798艺术节举办,主题展"艺术不是什么--中国当代艺术的45份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