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亮,男,江西人,油画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长期在西欧游历、交流,致力于油画本土主义的开拓。2008年,其作品入选利物浦双年展。
谈海外生活:我要把西方的油画先本土化!
今日艺术网:您在上个世纪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欧洲游历、艺术交流,您那时候去过利物浦吗?这次有没有亲自去现场参加利物浦双年展呢?
雷亮:没有,但是我的一些同学都在那里。利物浦我大概知道就是像马赛鹿特丹的一个港口城市。
我去国外先去莫斯科,从莫斯科看一看博物馆,很快就到了波兰,到了波兰以后参观一些他们历史的遗迹,还有博物馆、美术馆。然后就经过德国又到法国,在法国呆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在法国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亲切,一点都没有异国他乡的感觉。因为我在国内就学法语,而且我同学也在那边,当时北岛也在那里,我和北岛住在一起,那时候他在主持《今天》杂志。我当时跑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大学、美术馆,主要就是参观、学习,跟法国的艺术家交流。
当时给我的最大触动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撞。我觉得东西方在交流中,中国艺术家有个很大的缺陷--语言不通。画家、雕塑家或者国画家过去之后就是“看”作品,这样很难深入它内在的含义、走入他们文化的语境。打个比方,外国人到中国学国画,他看齐白石的石榴、蔬菜,他用毛笔也可以画出大概的形状来,但是无法真正理解齐白石。要真正地体会齐白石,必须得读齐白石的诗;要了解石涛,必须得读他的《画语录》。石涛为什么那么大气磅礴,这关乎到他对天、地、法的观念--法是人为规定的,我为什么要去遵从古人的法?!不读懂他的这些思想,怎么能理解石涛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中国艺术家参与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如果不懂西方的思想、言说方式,就看不懂作品。所以,我后来就产生了一个很激愤的想法:我要把西方的油画先本土化!我觉得这属于创造,这不同于只关注西方的图像和艺术形式然后直接复制。现在国内很多作品都是没有“根”的,祖宗都在西方,没有任何个人的特点。国内当代艺术的探索道路走歪了,一个是copy艺术,一个痞子艺术,它并不是结合中国的现实,缺乏本土概念。这是我在巴黎受到的最大的启发。
今日艺术网:您当时受到哪些大师的影响比较多呢?
雷亮:我在北大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古罗马、希腊的艺术,当时杨辛、叶朗两位老师一讲古希腊文化和美学头头是道,我完全被迷住了。后来就是喜欢浪漫派的德拉克洛瓦、籍里科。印象派是影响最大的,我自己理智的选择了印象派,因为雷诺阿、梵高、毕加索、马蒂斯这批人的作品让我体悟到色彩中大有奥妙、大有乾坤,这种奥妙完全可以带到中国来。传统上,比如青绿山水讲究的是色彩的“雅”,但这种雅不是很强有力。我就想把西方的这种色彩运用方式、这种强有力的色彩,运用到长江、庐山的绘画中,形成一种中国气派的绘画。就像贾又福(中央美院教授)看了我一部分的作品之后,说我背上了油画和国画的两座大山,要把他们结合的好非常难,“但你如果走出来,就很了不起”。
谈利物浦:利物浦双年展注重世界范围内的革新艺术家
今日艺术网:您是基于一个怎么样的契机参加到利物浦双年展当中来的呢?
雷亮:情况是这样。我一直对国内外的大展比较关心,我有很多同学在国外常常给我一些这方面的消息。知道利物浦这个展览之后,我就跟他们联系、谈我的艺术思路、想法,然后我作品的材料、背景还有我本人的简历给他们,他们经过评选之后就让我交作品了。
雷亮油画作品 《花团锦簇图》 2005年
利物浦双年展的方式是先产生艺术主席,本届就是勒维斯繁雀(Lewis Biggs),然后由各路评委从前一年开始选艺术家。先在全世界范围内挑了大概是三十名,就是commissioned artists(委托制)的形式,比如艾未未,委员会直接委托这个艺术家来做一个作品。另外的220多名艺术家的选择属于applicant artists(申请制)的方式,是委员会在全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还有网站、画廊筛选。经过一年的“海选”,最后评委一起讨论、甄选出220名左右,包括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和新锐的艺术家。本届双年展在评委质量上、在评选规范的严格程度上、在艺术家参与的规模上,都比往届更胜一筹。
今日艺术网:对比国内的双年展、三年展、艺术节,您觉得利物浦的制度有什么优越之处吗?
雷亮:利物浦双年展注重世界范围的革新艺术家,要打破旧有的体系,建立新的当代艺术体系。而上海(包括北京)双年展重视的是向国外copy的艺术家,世界上有什么潮流我们就赶快紧跟,谁紧跟得好就可以入选。两者立足点不同,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心态不同。国内双年展急于和世界接轨,这很好笑,从来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立解读和判断,没有自己独立的评价系统,因为他以外国发展得最好的形式为最佳。用一句俗语说,叫做:风吹两边倒。跟风与创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策展人指导思想不一样,双年展办的效果也就南辕北辙了。国外双年展首先要看策展人你的水平,是不是有前瞻性,是不是有文化背景的积淀,然后确定名单。策展人再根据这个思路制定出大纲,各个评委由此挑选艺术家。国内双年展因为当代艺术不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而是引进西方的,因此,唯西方为马首,一切看西方,没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中国人做事,喜欢人民战争和汪洋大海,拍卖公司、双年展、画廊都是这样。
今日艺术网:利物浦和上海今年同时举办了双年展,他们同样都是港口工业城市也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且99年曾经结成友好城市。作为拒绝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各种活动的中国艺术家,你对这两个城市都利用双年展打造文化名片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雷亮:利物浦、上海虽然都是港口城市,长期以来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都有对城市根基、文脉的思考,但是上海双年展仍然滞留着殖民色彩。一个自信,一个不自信。利物浦挑艺术家重作品不看人,上海挑艺术家重人情关系、师承、同门兄弟,孔夫子的痕迹很明显,排他性很强。
谈艺术创作:不管他是用油画来画,还是用国画来画,总之要改革
今日艺术网:从作品中看得出来,您在创作的时候,内心是非常激动的。这种内心中激荡的情感是在传统国画山水中不存在的。
雷亮:对,我是在对传统绘画是做改变、做革新的。传统绘画讲究静和雅,还讲虚无,黑白就是讲虚无,因为受老子的影响太深,追求虚无缥渺。画山要追求三远,如果出现人,出现的也都是老人--老人穿着那个长袍策杖而行,旁边可能跟着童子。不会出现青年,因为古人觉得浮躁。
我觉得中国画就是由于这种对虚无的追求使得作品的气息越来越弱,就像徐悲鸿反对四王的抄袭时讲的。我觉得这种局面必须要改变,中国的绘画必须要改变,像刘海粟等人已经呼吁了很多次了,像徐悲鸿简直开始骂了,到了李小山他说中国画“不值一提”了,到了吴冠中他说“笔墨等于零”了,到了这么激烈的程度,必须要改革。不管他是用油画来画,还是用国画来画,总之要改革。
我觉得油画的色彩可以做到很雄沉、博大,我把那种符号、那种色彩的运用整个打入中国画传统。但是我不是在画中国画,我只是把中国的山、水画出来,但我的画不再是那种弱势的。中国整体已经站起来了,绘画还要虚无缥缈?!我觉得这个不对了。这跟本不是当代艺术,我们要用当代的眼光、当代的意识来看中国的山水,而不是还追求传统
今日艺术网:我感觉您的这种探索,其实是在把传统水墨当中的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已经给革掉了,把先人追求的志趣抛弃?
雷亮:对。从大的方面来讲,现在大家不能再追求出世了,大家都去做隐士,这个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都荒废掉了。我从这个角度想了很多,反映在我很多作品的标题中,像《一匡天下兵丽图》《一匡天下兵锋图》。什么叫“一匡天下”呢?就是匡扶,匡扶国家、匡扶天下。我觉得我只是抛掉了老子的虚无,我保持了传统文人的入世态度、匡扶天下的理想。微观上讲,由于我受到易经八卦的影响很深,所以我作品中的构图和色彩运用都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这些中国元素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但不能说这还是中国画。因为中国画是讲笔墨、求意境的理想状态,但我认为笔墨到现在这个阶段毫无意义。
雷亮油画作品 《一匡天下兵锋图》 2006年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和毛笔没有接触了,以前还用钢笔、圆珠笔,到现在我们几乎都不写字、几乎和“笔”都没有接触了。可是在中国画的时代,古人的毛笔是随身携带的,他们对毛笔非常熟悉,才会出现以书入画,他才会有这种观点。元代赵孟頫,首先提出来以书入画,这些笔墨的理论都植根于生活中与笔墨的亲近。而现在我们不在那个时代,没有那样与笔墨耳鬓厮磨的体悟。
今日艺术网:笔墨当随时代。
雷亮: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石涛首先提出的,我们必须生活在当下。笔墨等于零了,我们在绘画里面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的努力方向就是把油画中的本土主义因素走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