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
Q:中国油画比较年轻,有一些激烈的观点认为中国人画油画画不过西方人。
A:这是一个评判立场的问题。是用西方的标准,还是用油画的特性或者绘画本身的标准看。
用西方的标准看,中国油画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从这个点上看完全没有必要。站在这个角度上看,中国人最大的弱点是,不是很追求光,而是讲黑白、讲阴阳,而并不重视表面的光影与色彩。
从绘画本身上看,中国人能够做到最好。因为比较起来,中国人是最会画画的民族。比如中国画并不是通过科学、理性进入创作,而是直接切入绘画本质,依靠人的悟性来进行创作,从未走偏过。
从油画的特性上看,北欧人最先发明的油彩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其历史比较短。中国人对其技巧掌握的时间比较短,同时走理性绘画的道路也走不过西方,而走“感觉”路线又肯定强于西方。
Q:您认为艺术有无古典和现代的区分?
A:欧洲人觉得绘画的进程与人类的进程相关。像毕加索之后,美国艺术从一穷二白中兴起,走出了一条更靠拢科学、更靠拢经济的道路。美术史并非一直在前进,而是有进有退。在中国,大城市几乎完全没有中国的感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城市没有多大区别,而郊区则有一些旧中国的痕迹。因此不能以美国的现代看中国,我们需要自己的体系。
中国不需要完全盯着西方。现在经济危机之下,欧美国家开始研究中国的思路,而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点与古代对接,与辛亥革命之后的近代对接。古今中外,都会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影响,因此无须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考量自己。
教育家
Q:优秀的艺术家,不一定能够成为出色的教育家。但是您在两方面做得都不错。
A:好东西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挖”出来的。老师通过“慧眼”和经验,挖掘出学生自己的东西。30岁左右的画家,虽然经历少,但是一样可以成功。如果90多岁了,虽然经历的多了,但是也可能会复杂的。虽然经历少的可能简单,但是人可能更纯粹。因此要挖掘学生本身具有的能力并让他们释放出来,同时每个人都要有所不同。艺术教育是独一无二的教育,需要让每个人都有所特点。因此绘画训练、研究与掌握,没有穷境,却有很多乐趣。
Q:谈谈您招收学生的标准。
A:一是需要相对独特的才能和艺术感觉,有超常的悟性,这些是不能够训练出来的。而技术是可操作的,可以训练出来的,因此在学生时期可多可少。二是学生对艺术是否真的热爱。我们在KTV可以发现很多出色的歌手,但是他们可能很少有愿意成为歌唱家的。三是看这个学生的做人。人的才能没有办法教,品质没有办法教。没有一个大师是从俗不可耐而成为大师的,这是摆脱不掉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艺术使人心灵愉悦,并升华人的心灵。如果一个人的眼光比较差,心理和要求上也都喜欢比较低级的,肯定不会成为艺术大师的,单纯靠娱乐和刺激来引人注目,是很低级的。毕加索说,不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客厅上的装饰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人走的是智性训练的路子,但智力与艺术追求不同。智力锻炼思维,而是与锻炼心灵。艺术要从悦目到引起情感共鸣,直至唤起人的精神思维,刺激灵性,要把这几种因素综合起来,才可以评价一个学生,因此没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在艺术上有长处的学生,可能反而受到长处的制约。
支持“提名展”
Q:您全程参与了2008提名展,为什么会如此支持这个活动?
A:今日美术馆做提名展,是在做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正是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让大家在展厅发现自己的最长处,给了学生莫大的鼓励。鼓励很重要,没有鼓励,很难成就。同时,提名展在发展中,还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品味、品格、境界上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是在艺术的规律、深度以及传承上影响学生。
客观地讲,“象牙塔”多少让学生远离了诱惑,给了一个安静的土壤。但是“象牙塔”的保护如果过重,学生面对现实的能力就会下降。有句老话叫少年得志大不幸。学生在选择上要很谨慎。“象牙塔”给了学生以保户,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Q:通过参与提名展,您感觉现在的学生和自己以前有什么不同?
A:通过今日美术馆主办的提名展让我了解了全国过大学生的状况,我离开美院已经好几年了。这次提名展,让我带着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各个门类,受到各种影响的学生的作品。看过他们的作品让我感觉到学校里的创作比我们那个时候,在把握和选择自己上更加自觉。作品最后呈现的效果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追求。有很多东西让我感觉很新鲜。
学生时代主要是研究和学习。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上学时,更多地是在直接地面对自然,他们比较偏重于通过图像或媒体获得经验。虽然同样能够表现出年轻人的美好想法与生命力,但是我感觉真实体验到的自然,涵盖面会更广。而且学生大都有独立的创作想法,驾驭画面的能力也都比较强。从参展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学生表现欲都比较强。但这一点我有一些担忧,就好比演戏一般,早登台是好事情,但是舞台经验的积累可能就不够厚实。
才能非常好,艺术感受力和绘画表现力的悟性都很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绘画必然有两个东西:一是绘画本身的水平,另一个是所谓的“观念”。为什么伦勃朗可以达到一个高峰?这是绘画客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好比一朵花,先含苞待放,再开花,后凋谢,然后重新积累等待绽放。
像徐冰、蔡国强,在艺术上可以获得我们和西方共同的认可,但是他们属于艺术家而绝非画家。徐冰为了表现观念,使用了多种材料,并不属于画家,因此以其观念的标准评价绘画是错误的。而蔡国强做烟火,属于环境和行为艺术。他通过在纸上爆破后,根据其爆破后的形状设想,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这与根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也不能够划分到绘画的范畴。我觉得,画画画得好的,一般都搞不好观念。因为这样的执著于绘画本身,只是在思考绘画本身,而非观念的东西。
寄语青年艺术家
Q:年轻的艺术家有很多困惑。他们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多用西方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创作。而现在,却有回归架上的趋势。
A:其实这两者是可以并行的。一大批画家是按照绘画的基础来做艺术的。不出血元左右。学生时期作为艺术的学习阶段,可以进行多种尝试,但最终应该确立是要做画家,还是做当代艺术家。画家和艺术家本身并没有褒贬,只是语言不同。
近百年中,出现了很多艺术的新门类,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经常反思,如何使用我的画笔,如何来绘画。观念艺术比如行为艺术,我理解是一种表演艺术,只是去掉了表演的成分而直接切入生活,给人以启示。再比如装置艺术,属于环境艺术,与绘画几乎没有关系。又比如多媒体艺术只是影像艺术的延伸。而这些艺术的新门类,不但丰富了艺术,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不应当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也不能受其影响而轻易放弃自己。而这些让学生们误认为通过简单的“表演”就可以成功,甚至有些画得很好的学生轻易放弃了绘画。这也是因为对自己的认定不清楚造成的。
讲到绘画,我可能比较保守。无论东方和西方,绘画的发展时间很长。绘画通过本体即纯绘画语言走向极致。我认为中国画不会走向极致,走得是比较融合的道路。因为其本身的画面本体比较弱,而精神性更强。即便长时间的观察,还是不行。绘画只有两个方面:画面本身与画面的背后。画面的背后并非指情节性与社会意义,而是对画家境界、悟性、体验的深度的综合要求,每一个因素都需要恰到好处地融入到画面,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古来的很多画家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Q:对现在的大学生讲几句话,您最想说什么?
A:现在的大学生遇到了民族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得很好,在文化上也正是重新面对自己、确立自己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机遇中,是英雄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希望大家好好准备自己,在竞争中让自己成熟起来,时代是不会埋没真正的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