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鹏程:联姻,艺术家仅是一颗棋子
奢侈品牌和艺术的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我就看中的是它这个重心到底是在哪里。是说品牌还是说品牌背后的资本,刚才王钟说了一个观点,就是艺术和艺术家的资本的一个博弈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两个之间不存在这个关系,艺术家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和这个平台、和这个资源、和这个资本之间品牌之间形成一种博弈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始终处于一个决策者的一个角色,那我现在给大家大概做一个分析。
首先给大家大概做一个分析,之前我在今日美术馆做展览规划的时候,我们分了四类性的展览,待会给大家写一下,今日美术馆他大概是分这么四类型来做这个展览的,第一类就是学术探索类的展览;第二类是公益性的展览,第三类就是教育推广,第四类是品牌合作。今日美术馆做展览的战略规划,大概五年之内的展览的时候,都是按照这四类型来做展览的,第一类学术探索类,这个我不用做解释,就做一些纯赞助的,今日美术馆拿钱,不管是自己投资也好,还是别的机构投资的也好,还是找品牌也好,还是找银行也好,找什么机构也好,学术类的展览,不要求艺术家出任何钱,不要求艺术家对任何机构创立作品,也不要求艺术家对任何机构捐赠作品。
第二类公益性的展览,比如说大学生提名展,那个是公益性的,让我们年轻的艺术家有一个机会进入到艺术史上,进入到大家的世界里边也好。
第三类教育推广一下,中学生呀,小学生呀,等等,一律平等,就是向大众普及提高他们文化素质的一个事儿。
第四类就是品牌合作类,当时只要我们叫这个品牌合作的展览的时候,特别用了这样一个字语,本来应该叫商业合作类展览,但是今日美术馆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就不敢叫这个商业合作类展览,因为民政部在审批的时候,他会对这块非常敏感,所以就叫了一个品牌合作类,实际上就叫商业合作类了。提出来这个东西以后,实际上更看重的是把一个资本建立的过程,他并不看重这个品牌到底是LV也好,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好,看重的是它背后的资本资源,是他背后的投资的资源。实际上,假设和LV合作,LV背后还有一、二、三。比如说IVG,给他投资过,或者是哪一个重要的,能够特别的给他投资过,但是谁谁谁和他有投资伙伴,只要我们在选这一类型合作伙伴的时候,看重不是LV,看重的是他背后的这个资源,背后的资源就是资本,和他们合作了之后,更多的是把这些资本拉到今日美术馆这个平台周围,使他们形成今日美术馆的一个强大的后备资源,让他们有钱,源源不断地挪到这个过程当中,说白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充当的角色是非常渺小非常渺小的一个工具,他们连叫一个工具都不可能叫一个工具,说白了,说通俗一点应该叫一个“棋子”的角色,要不我觉得这个是一个,现在他从画廊时代,到美术馆时代,到机构时代,到现在的这个资本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一个过程,我就先给大家简单介绍它这个背景。所以我认为就是,谈到这个资本的这个过程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画廊有一个成分,然后艺术家一个成分,存在的是什么,存在的是真正的是这个资本跟资本之间活跃的一个关系,今日美术馆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就是一个中介的角色,他今日美术馆会有他自己的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把LV背后的财团拉过来,把其他财团的资金拉过来,秦玉芬在这个过程当中,阿斯顿?马丁的这个过程当中,她充当的是一个非常小的一个角色,艺术家在这个合作过程当中,完全被推到了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说白了,如果放在几年前的话,其实他只是充当了一个装修工的一个角色,充当了一个美工的一个角色,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一个现象,当然艺术家需要很多赞助的机会,也是需要很多给他呈现作品的机会,但是这到底是一个好的现象呢,还是一个不好现象呢,这还需要大家一步一步地真正地进入到他们那个资本的运作的圈子当中,了解了他们这个内幕,了解了他们真正的目的以后,我们才能找到一个适当的一个对策,和他们进行一个回忆也好,进行一个创意也好,扭转他们的那种意识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说是奢侈品牌和他们的合作,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艺术家之间的合作,虽然他充当了一个艺术资金的一个关系,刚才盛葳也提到了,艺术资金在大陆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的确是一个事实,而且注册艺术资金基本上可能性为零,但是现在品牌充当了这种角色,然后其他画廊投资也充当了这种角色,大家都知道,比如说阿拉里奥也好,唐人也好,他们在跟很多中国美术馆合作,甚至他们也在北京美术馆合作,他们投资主要到那边做展览,推出自己的艺术家,像他们得承担艺术精英的角色,所以我们没必要严格的定义,他到底是艺术精英也好,到底是盈利不盈利也好,比如说阿拉里奥,尽管已经是商业化了,但是它在做很多严肃的实验类型的这类型的展览。所以他们的这种功能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只要他们做了一件好事情,我们就可以认可,他这一部分里边重要,你就可以把他这部分的功能给它放大。
还有刚才顺便说到那个免税制度这个问题,它现在已经形成了这种制度,假设现在你们的机构给我们邮过钱来,如果你是真正的那些私营机构的话,完全可以给你开一个免税的发票,这个免税发票对于机构来讲是30%的一个免税收据,比如说你一年要交一百万税的话,一百万的税款,你是一百万当中的30%,也就是三十万,我可以给你开一个免税的收据,直接就不用你交税了,所以你把这个三十万送到这个部门机构里边了,这30万投过来之后,有可能一半用来做展览,另一半用来收藏作品,所以说它这个给国家交的这个钱,交到一个私营机构里边,假设交到今日美术馆以后三十万,一万元拿来做展览,这部分展览里边,可以给你做个LV,把你的成本用来做宣传广告,另外一部分50%,另外一部分资金你有可能反购一些艺术品,也是这个艺术家,参加了这个LV做的这个主题展览,他可以给你十五万的作品,给你反馈过去,一个得到了宣传的效应,一个得到了艺术品的效应,同时还可以不用给国家再捐三十万的税,这个制度现在已经成立了,而且已经在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实施了,这是一个现实的一个情况,只不过这种制度现在还没有被大家认识到什么重要性和他的有效性,因为这是一个收据,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很多机构都认为一个收据不可能报免税的,实际上它是已经具备了这种功能,在国外它是一个发票,那么在中国现在,它是一个收据,可是这比例也只有80%,这个事情基本上是已经好了,如果我们能把这个事情充分的做好的话,很多资金还是可以进来的。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在中国大陆是不可能注册免税的艺术资金的,但是香港是可以注册的,在香港注册艺术资金以后,也是在香港的一个公司,然后他在那边成立一个公司,然后再在这边进行一个艺术展,这样他就形成了一个连带的关系。
|
2 关于当代青年大众化特性和个性化日常经验的大讨论 |
王志亮:批评家和艺术家产生了裂痕
我从来没有说过现在的艺术家越来越在绘画中表现个性化的日常经验,也没有说他们都具备了大众文化的特征。我不认为这种越来越具有大众化体征和个性化日常经验的艺术家有多少好的品质,或者多少日常经验,多少优秀的一个品质,或者说可以把个性化日常经验和大众文化特征作为一个精英艺术家所需的品质。
那么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的话,其实这种个性化的日常经验和大众文化的特征,它其实是没有思考能力的一种退避。当你没有能力去思考更深入的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就退回到日常的生活经验,但是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不可能所有的日常生活经验都是不好的,其中肯定是有好的问题。但我这里想谈的一点就是说,咱们今天说的话题就是青年一代的当代艺术转向。转向肯定是有前面一段和后面一段,那么现在我最近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前面我们一直谈青年艺术家的问题,那么很多比如说,青年艺术家具有卡通化也好,具有时代特征也好。其实青年艺术家这种个性化的经验,无聊感,或者是追求一种没有宏大的哲学叙事,没有思想深度,其实这种经验我觉得是上代人对我们的一种规定。现在出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什么?出现在当代艺术界的年青批评家和年青艺术家之间产生了裂痕。
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很多青年批评家,包括曦云他们前一段时间也展开过对卡通化倾向的一种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青年批评家正在逐渐地清理对这种卡通化即所谓大众文化特征的这批青年艺术家的一种批判。这种裂痕的产生我认为很可能是时间差的问题。现在被称为新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的成熟可能是在大学三、四年级,那时他们被推向市场,办个展、被画廊收藏。当他们成熟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新锐的批评家这之说。所以说在那个时候所谓的青年艺术家,很可能是被我们上一代人规定的一种青年艺术家。但是,当新的一代青年批评家逐渐地有了自己的思想,那么逐渐地研究生毕业也好,博士生毕业也好。那么他们回头再看和自己同辈的青年艺术家的时候,觉得问题就出现了。那么其实这些青年艺术家被上代人这样捧出来,或者展览卖钱的这种青年艺术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艺术家。所以就出现了青年批评家开始批判卡通或者批判这种大众日常化的一种思潮,我认为这是时间差的一个问题。
所以说我们这里所谓的青年一代的当代艺术转向,那么转向肯定是建立在这一点,就是说青年一代必须要推出自己的一种认为正确的一种当代艺术。那么这种当代艺术,就我个人而言的话,那么它更可能要倾向于一种精英性的当代艺术,而不是一种大众化的当代艺术。那么这里所谓的一种经营化的当代艺术,我认为艺术,比如说咱们和“八五思潮”的艺术相比,和九十年代的艺术相比的话,艺术它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就是它的本质,它对人的一种要求,它对深入思考的一种要求,这种是永远不会变的。
但是现在我们大家都说,现在的青年一代,都会有大众化的个人日常经验特征,并不是说现在所有的艺术家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是说被选择的艺术家,我们所看到的艺术家都具有了这种特征。而我们没有看到的那些艺术家,他们的数量远远不低于这种具有大众艺术,大众文化特征的艺术家。那么就我个人来说,比如说大家知道川美是一个盛产卡通的一个地方,画卡通的一个地方。我也刚从川美那边出来,今年7月份才来北京。那么据我所知,虽然川美来说,它是一个盛产卡通的基地,但是在川美不卡通的艺术家,远远要高于这种卡通化的艺术家。所以我认为并不是说所有的艺术家都在关注大众化,都在关注无聊的个性日常化经验,而是说我们没有去真正地发现那种不具有这种大众化文化特征,而具有一种真正思考的艺术家。
|
|
杜曦云:知识分子的立场
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愈来愈具有大众文化特征和个性化日常经验。一方面,如王志亮所说,并不是所有的青年艺术家都是这样。另一方面,基本上这一代艺术家的日常经验是有较大相似性的,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他们的生存经验、视觉经验等,与之前的艺术家是有所不同的。青年艺术家在精英和大众文化之间如何抉择?我想这个问题不止是针对青年艺术家,它是针对所有的艺术家,甚至是针对所有的赞助者。这里面要分清几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当代文化的主流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多了,这是一方面;既然你是艺术家,是知识分子,即使再关注大众文化,但始终是站在精英文化的角度来关注的。所以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如果站在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关注,甚至进入大众文化当中,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