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支撑中国当下创作与批评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鲍 昆:作为文化启蒙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整个九十年代其历史任务基本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再从纯艺术本体史角度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批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因为留给艺术家进行“创新”的空间实在不是很大了。当然数码时代以来,又给艺术创作开拓了巨大的空间,但这指的不是利用数码技术把原有的传统艺术模式数码化,而是指的全新的数码概念下的完全迥异于当下的新艺术。在这个过渡时期,艺术批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终结艺术作为以先独立于生活话语之外的状态,强调艺术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强调艺术生产者(创作者)超越艺术的狭小视界,将自我与公共价值观缔结更为紧密的关系。
葛岩:要深刻,但要深刻地像漫不经心;要刻意,但要刻意的像玩儿一样;要有创意,不过创意要像是一不小心就出来的那样。
韩妙第:有针对性的观点,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更要强调普世文化、多元文化、多样文明。
井士剑:在关心当下的社会境遇过程中。艺术家个人创造力的历史人文观与未来价值在作品创造中的反映。批评家仍然同样具有这个超然的能力。而不是泛政治体制与非体制、商业与商业运作的艺术价值体系。
李小山:我一向不喜欢这个说法。我喜欢多元化和多样性。这一点可以借用贡布里希一句话来注解:艺术领域不应该像兵营,而应该像自由市场。
鲁明军:我不提倡什么核心价值观。我坚持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当代艺术之内省和批判精神。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制衡、消长及张力方有生长的可能。不要指望任何一种价值观成为绝对支配。但是,这样一种多元与互相制衡何以可能,其支撑基础何在,这是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90年代以来,思想界的左右之争离不开这个核心。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制度性)支撑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也就不足以作为核心价值观。因此,对于艺术家也好,批评家也罢,都要有一种潜在的反思自觉,当然还要坚持底线,比如德性。底线是原则,不是目的。目的是良好的人间秩序和个人的幸福生活。
彭德:自由与博爱。
沈语冰:又是一个“是”!我对这类本体论问题感到厌倦,不知道如何回答它。我认为支撑中国当下创作与批评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现代性的价值观。也就是我早些年提出的规范性的现代性概念所包含的所有核心价值:个体主体性(自我)、科学客观性(自然)、政治自由、道德自律以及艺术自主。当然,我理解的这些价值观,已经不再是欧洲启蒙运动中作为理想提出来的带有准原教旨主义色彩的启蒙现代性观念,而是经过现代主义(包括某些“后现代主义”)长期反思、批判与校正过的重建的现代性观念。举例言之,我理解的个体主体性,包含了包容他者的意思,亦即不再是启蒙现代性概念中的原子式自我,而是强调主体之间的关系的自我。
舒群:告别文字中心主义,实现“图像转向”、“空间转向”和“身体转向”,彻底逆转二元对立的封闭式的思维方式。
杨卫:核心价值观应该还是文化理想主义。理想是根,批评是枝,创作是叶。根深则枝繁,叶才能茂盛。没有理想的根茎去吸收人文的养分,创作与批评之树便会枯萎。
杨小彦:是问“现在”正在支撑着的价值观?还是问“应该”支撑的价值观?
余世存:我觉得是人的充分社会化和人的充分个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