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言论也自由多了,争论也多了。但有时候,争论好久,也争不出个结果,尤其是涉及意识形态,多了层政治邓小平说的“不争论”,政治性质不管它,只要出效果,先干起来再说,“摸着石头过河”都行。
的确,“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也算思想活跃的领域,争论极为频繁。但这种争论往往各说各话,没个结果。
今天的争论比较麻烦的是争论双方缺少共同的理论基础,因此也就没有共同的是非标准,没标准,也就没法判断是与非。比如我与许多人讨论,我是不赞成社会进化论的,主张文化多样化的;而辩方是同意进化规律进化阶段的,并认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美国,全世界都得向美国靠。我认为文化艺术是无先进落后之区分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时代与时代之间无这种区别;而辩方认为有区别,落后的只能学先进的。我认为全球化固然加强了联系,但真正的中心是西方三极化,不能天真地认为人类大同世界真的到来;但许多人认为全球化意味着地球村的建立,意味着人类文化合一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对文化持民族主义态度,但绝大多数文化人视民族主义为寇仇;对科学持崇拜态度的人认为科学能认识一切问题,非此一律为伪科学;有信仰的人则高居精神之上,怜悯而同情地看着这些爬在地上的形而下的芸芸众生。对东西方文化是否有或是否该有体系性区别,也有截然对立的看法……在这些基础完全不同的人群中,要进行争论是不可能的。当然,这里还有人们知识结构间的区别。
争论困难的又一原因是争论双方态度不一样。一方或许认认真真研究了一些问题,但在一些时候,另一方却根本不去读你的东西就和你较劲。一篇集中讨论的短文章更说不完所有的问题,惹麻烦就会更多。有时你的文章集中讨论美术的本体,批评者却批评你不懂美术还有其他功能。有时你尖锐批评某大师的缺点,有人就说你彻底否定了他的长处。你在说民族美术的根本特征必须坚持,他就说你反对学习借鉴西方……这些事情真要弄得你哭笑不得。这种没有读、不读完、不读清楚就争论的风气,在对吴冠中《笔墨等于零》和黄河清《艺术的阴谋》的争论中就有明显的呈现。作这种争论显然是浪费时间。
这种争论之无结果还与时尚风气有关。例如“现代艺术”在上世纪80年代,与“当代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和今天,就已弄成时尚了。时尚就是时尚,没道理好讲的。“芙蓉姐姐”与“凤姐”可以讨论吗?现在又加上一个“苏紫紫”,那就是网络时代的时尚。况且她们都还有“粉丝”!对“粉丝”,你更是高兴与否讨论与否都没用。但因其是时尚,时尚总是迅速更替的,一天一个花样,否则就不时尚了。这又涉及物质的力量问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意思是说理论再好,也比不上实践的力量。歌德也有“理论是灰色的”说法。最近几年,中国发展的突飞猛进,GDP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让世界瞩目。这一来,“中国精神”、“中国标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之研讨已然成风,中国文化战略也在研究,中国人买自己的艺术品价格已远超西方人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这两天齐白石一幅画拍卖了4亿多,一幅中国人画的写实油画也近亿,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国……此时之风气哪还容得中国是小国弱国的另类声音!于是,过去的洋务派现已集体改向,从“英语”集体改说“汉语”。从来就“与时俱进”的“当代艺术”中人最近甚至有改争“中国精神”专利的动向!动向转回来肯定不错,只是课题变了,还得重新学习重新适应,光炒作就不行了。而这种局面,就不是靠争论争来的,而是靠非美术界的中国人干出来的。看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马克思的这段话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