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换位思考——在中国的美国制造
                            
日期: 2011/8/12 14:46:30    作者:沈瑞筠     来源: artlinkart.com.cn    

为什么“换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和外国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基于合作的需要,对彼此的文化传统的理解,已经从表面的礼仪深入到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网络的发达使资讯几乎可以同步,但由于彼此的生长环境、知识背景、教育、文化、和传统的不一样,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关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乃至对同一个事件的切入角度都很不一。在一个多元文化,多重标准又互相依存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如何理解对方的立场,给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如何在相异的文化中找到可以共鸣的合作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成为当务之急。

一直以来, 美国的学术界对中国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里面的亚洲部资料库有几百,乃至上千平米,里面收集了近百年来中国的有关期刊,杂志,和书籍。美国学者编著的关于中国状况的书,经常会成为书店的热销。可见他们对中国兴趣之浓。然而,离开了晦涩难懂的学院派,美国大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并不深入。大多数人知道的中国是唐人街文化或完全美国化的中式快餐。面对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珍藏,他们很欣赏,却难以找到切入点,产生共鸣。很多人能识别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图像,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模式。另外,在西方强有力的学术架构里,西方学者习惯于用他们的体系和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的体系,这样的结果是他们似乎在了解中国,其实还是在解读自己。美国的著名艺术史论家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就曾经在《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画》一书中批评西方的美术史学家用巴洛克、洛可可等概念来解读中国山水画。正如在中国艺术同行的眼里一些西方人认为受东方文化影响很深的艺术流派,并没有传达东方的神韵,而仅是西方主流文化里的一个分支。其原因是同出一徹。从交流和理解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最有效。在中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更深入和鲜活的交流势在必行。

80年代以来,一批又一批新锐中国艺术家和学者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外国的书籍,理论和最新信息被不断带入。面对这个崭新的体系,中国艺术家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实践着,讨论着,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着。然而,关注脱离上下文的图像和阅读翻译文字的最大短处就是容易误解。往往因为一句话或一个概念的翻译偏差,我们琢磨出来的结果就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尝试用行动和经验,跨越时空, 直接的代入对方的处境中去了解,就同一问题交换彼此的看法。换位思考是理解彼此立场的有效方式。

如何“换位”

展览将邀请5位在纽约最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在时代美术馆进行15天的驻地创作。他们包括:梅根·戈登,沙娜·莫尔顿,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亚当·帕克·史密斯,布莱恩•扎尼斯勒。艺术家将利用在广州各大批发市场里发现的材料以及中国的人力制作品。作品的材料来自于中国,作品的思路反映美国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展览务求在中美文化差异碰撞下,激发外国艺术家从另一个的角度思考自身的文化,本土观众透过美国艺术家的触觉重新认识周边事物,反观自我,发现新的可能性。

批量化生产和流水线生产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一,美国现代文化的特征。反映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波普艺术也在这种文化背景中诞生,并影响着美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随着全球化的蔓延,中国成为这些产品的主要产地。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成为“中国制造”的象征。随着流水线的生产和更新换代的消费方式的引入,商业和消费文化也被带到中国。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也成为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在本次展览中,“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将成为连接美国艺术家和中国观众、中国艺术家的纽带。作为产品的生产国和主要消费国,对于双方,“中国制造”都是熟悉的,但这些产品在彼此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效应和体现的含义并不相同。同是使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美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及在作品中关注的问题很不一样。美国艺术家是持什么态度去审视这些批量生产的廉价产品?他们在“中国制造”的原产地重新认识这些产品时,是否会对“中国制造”的这个概念的不同解读?他们对这些材料的使用和中国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多元文化和多重标准,全球主义,以及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将会是艺术家在展览中思考的问题。

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的物质需求带来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的生活模式。被邀请的5位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使用流行图像,日常生活用品作为素材反映他们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及其背后的制度和系统的反思。沙娜·莫尔顿的创作是从购物开始的,在一元店里淘到的稀奇古怪的日用品往往会勾起她的思绪。她用行为,录像和装置等形式表达了现代人身体和精神的焦虑与日新月异的技术,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关系。亚当·帕克·史密斯喜欢用幽默的方式,制造一些似曾相识又不可识别的场景,尝试绕过事物的表层,讽刺一些被人想当然的行为和想法的矛盾和拙劣。布莱恩•扎尼斯勒借用自己的生活和美国本土文化元素,对家庭,衰老,退化,男权社会和美国文化进行探讨。罗克萨娜•佩雷斯-门德斯是一个波多黎各的移民,面对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强有力的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及美国梦的精神的冲击,通过制造夹杂现实和幻像的视觉经验,她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梅根·戈登模拟史学家做学问的方式,通过研究、采访、整合的手段,对历史片段进行天马行空的重组,向观众展现一个似乎很可信但又完全不靠谱的另类历史,让观众在实际体验中重新思考主流文化机构所塑造的历史的权威性。这5位艺术家,在他们自身的创作实践上都体现了一种开放性。他们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一些已被定义的概念的重新思考。不同的社会经验会引发他们思考角度的变换。来到中国对他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制造”产品进行考察,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更丰富的层次。

为了进一步推进“换位”思想,这个展览还将邀请5位来自中国各地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到时代美术馆和参展的美国艺术家进行互动。美国艺术家白天进行作品的创作,晚上,美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以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连续5天的交流。每天晚上各由1个中国艺术家和一个美国艺术家向大家展示作品,然后就一些各自关心的问题与其他艺术家一起探讨,交换意见。

对“换位”的期待

在写这篇文章时,换位思考的展览还在一个进行时。这个展览,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态度,探讨的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这个展览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经验的集合,一个过程。它的结果不光是展厅里的展品,它包含了从展览的筹备,前期沟通,艺术家到场创作,艺术家和中国的现实发生关系,作品的完成,中美艺术家的研讨,展览中产生的问题和我们应对的办法,作品对观众发生的作用,等产生的一切细节。由于跨越了两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持有“换位思考”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展览和进行工作。展览过后,我希望留给观众的不光是对美国文化的更深认识,更希望这种态度可以被探讨并延续。

网络的自由消解了言论、知识获取的单一化。世界无疑是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人的需要也是多样的。文化的差异体现彼此的存在价值,理解对方不是为了变得彼此相同,而是为了找到合作的可能性,并同时,重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可以为我们面对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和思路。“换位思考”只是一个开始,交流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合作,和达到更有个性、更自如自在的坚持。并期待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产生符合个体需要的更广泛的自由。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