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观念》:(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著,宋协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学者威廉·弗莱明和玛丽·马里安的代表作《艺术与观念》,自1955年首次出版以来,印了10版,是目前美国800余所高校采用的教科书。我认为,对于中国专业艺术教育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著作。
弗莱明是一位通才式的学者,特别在哲学、音乐学和历史学领域的造诣精深;但是,他并没有把这部150余万字的《艺术与观念》写成西方艺术编年史,而是着力揭示和阐述在2000多年的西方艺术史中,艺术形式、艺术观念和时代精神是怎样在艺术家这个交汇点上互动的。阅读《艺术与观念》,我们会被引领进入到西方艺术的“历史现场”。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波普画家的言论,他无端否定“灵感”和“激情”,并认为:“凡高是比较接近动物的艺术家。……作为人,凡高是失败的,人们看他更像看动物,像凡高那样的激情我是不齿的。”与此人的看法相反,从西方艺术的观念史中,我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凡高。比如在《艺术与观念》中,弗莱明是在西方绘画从印象主义向后印象主义转向的艺术观念变革的关键点上来解读凡高。他认为印象派画家对二维现象世界的直观表现,是以有意识地排斥绘画对心理深层和情感意蕴的探索和表现为代价的,这既导致了画家的内心不安,也导致了观众的不满。凡高、高更和塞尚所开创的后印象主义绘画,正是要释放被印象派禁锢的绘画语言表现力,推动印象主义绘画“从追寻瞬间感觉经验进入对深层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探索领域”。在弗莱明看来,凡高“以一个中世纪圣者的激情投向艺术”,他在《星夜》中“表征了他同无际宇宙的一种神秘结合”。
在那些现代心灵的孤独和狂乱的语境中,我们更深刻地感触和理解凡高绘画中扭曲的景物和厚重色彩所构成的时代意蕴。凡高的独特意义正在于他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实现为一个在现代生命体验中的孤独灵魂的激情自白。他的自白具有现代人类的象征意义。如果把“凡高的激情”理解为“接近于动物的表现”,只能说这样的理解是没有懂得凡高所承担的现代艺术精神。
在《艺术与观念》中,弗莱明对晚近出现的波普艺术作了非常精彩的阐释。他把波普艺术定义为新达达主义艺术,并且揭示了两者之间既继承又变异的关系,认为早期的达达主义是一种严肃的运动,而新达达主义者却陶醉于毫无意义的喧闹中。为此,弗莱明特别揭示了波普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屈从和游戏心态。
可以说,波普艺术接过了现代主义的反讽形式,但并没有保持现代主义的批判立场。因此,波普艺术家在把艺术变成生活、生活变成游戏的双向转换中,不仅消解了艺术精神的理想维度,而且以其全面的游戏心态把“艺术”变成了谄媚和夸耀式的繁荣和商品消费的娱乐工具。因此弗莱明指出:“他们(波普艺术家)缺乏的是他们先辈们那种愤世嫉俗的情怀,因为波普艺术和新达达主义都是在接受现代物质主义的前提下和来自大众传媒的洪水般的商业物质养育下的产物。”
中国的一些新生代波普画家,就是在这种消费主义立场上寻找到了他们的“艺术立足点”,也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下,才会出现拒斥“激情”和“灵感”,并且把“凡高那样的激情”视作“接近动物”的表现的言行。
这也许暴露了当代我国专业艺术教育的一个误区,即偏重艺术技能的培训,轻视艺术精神的教育。
如果我们要切实培养具有艺术精神的艺术家,我们的专业教育就要培养学生懂得艺术的观念及其演变,从而培养他们对于艺术的历史感和历史视野。这样,他们不仅会对艺术的历史予以应有的敬重,而且会在对艺术观念的历史运动中具备一个艺术家的宽阔胸襟和艺术判断力。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期望真正的艺术大师于未来。在此意义上,弗莱明的《艺术与观念》是一部开拓门径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