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独立策展人“软肋”如何解决?
                            
日期: 2012/3/28 15:57:27    作者:张亚萌     来源: 《中国艺术报》    

  阳春三月。北京各大当代艺术聚集区里,各种类型的展览一场接一场,又开始开门迎客。不少展览的大海报、大招贴上名目繁多的各色展名下面,斗大的字,写的不是展期或者艺术家的介绍,而是策展人的名字,煞是醒目。

  早些年从中央美院的艺术管理系毕业、怀着成为独立策展人梦想的学生,如今大都对策划展览意兴阑珊——“拉几个艺术家、找块场地,忽悠一批人来看,也就那么回事”。策展人这个曾在美国被评为50大最佳职业之一的工作,如今也只有在艺术界风生水起的“大佬”们才能玩得转;年轻策展人,甚至是刚出校门的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之余,也不免对自己在这个行业的身份生出一丝尴尬。

  “拿谁的钱就给谁办事”

  独立策展人到底是个啥?艺术界或者艺术家的保姆、导师、伯乐、大厨、临时工、人肉GPS……策展人自己都众说纷纭。以前的展览策划者和组委会,只负责收集和展出作品,而现在的策展人,更要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负起构思、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不是对已生成作品的二次调动,而是在了解艺术家的风格趋向、思维方式、作品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的敏锐触觉,达到策展的目的。有人说,策展人要为一个作品展出行为后的效益最大化负责。在这一方面,国际著名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温琴佐·桑福、南条史生等,以及上世纪80至90年代成名的中国策展人栗宪庭、费大为、侯瀚如、高名潞、殷双喜、范迪安、黄笃等,大都秉持着这样的做法。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形成的策展人,相继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同时,对其身份错误解读的艺术界和公众,也让处于转型期的策展人身份变得尴尬。

  新世纪以后特别是2005年以后,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热,当代艺术领域创作、展览、收藏活动亦渐趋繁荣。不少独立策展人在此时成为了美术馆馆长、画廊老板、学院教授或者艺术杂志主编。在策展人姜节鸿看来,策展人身份的多元化,应对的是艺术生态变化的现实,他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工作——拉赞助、做展览、接触艺术家、推荐作品给收藏家……但在策展人陆蓉之看来,策展人身份被削弱,使策展人变成给一个概念、组织一些人、呈现一个展览的组织者;而其中展陈方式、展览思路、艺术理念,成为没有人关心的过眼云烟。她直言,现在一个展览的主角不是艺术家,反而成了策展人。在艺术狂热的时代,策展人在中国过度膨胀,一边策展,一边卖画,“这是违反工作的基本操守的”。策展人吴鸿也认为,策展人的概念泛化了,成为了艺术活动的召集人;一些不具备基本素质的人也来为自己戴高帽,“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策展人王林说。甚至有些知名策展人,名气大了,渐渐脱离策展流程,成为挂名的展览顾问;或者有了选择艺术家的权力,话语霸权就呈现加剧态势。

  “拿谁的钱就得给谁办事,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有些年轻策展人说。

  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首屈一指的独立策展人栗宪庭,如今则很少参与策展工作,转而投身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之中。策展市场化导致的诸多乱象是让他“退场”的一大因素。

  中国当代艺术界目前快速消费时尚特质和策展水准的参差不齐,使得策展越来越商业化,一个策展人负责运作几个艺术家,或者仅靠关系推艺术家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统一而专业标准的国内当代展会,使得策展人大多依附于商业机构的活动——如画廊的展览,其策展的学术水准则缺乏有效的衡量。甚至一些年轻的策展力量,能从策展获得的利益很少,只能有活动就策一策,没有活动就闲着;能在其他艺术机构找到“一官半职”更好,没有也得再找条出路养活自己。所以有人说,中国没有独立策展人,只有自由职业策展人,“因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行业,必须一年到头为策展找钱”。

  “西方国家中,策展人的学术后盾是博物馆体系,经济后盾则是基金会。只要方案好,就可以得到经济保证。而国内几乎没有资助独立策展人的基金,大部分都是专项艺术基金。”策展人郭晓彦说。

  不仅如此,独立策展人还受到商业和体制的双重困扰——策展资金来路狭窄,使得它参与商业运作、选择与利益相关的艺术家来策展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其学术性难以保证,也使它在艺术制度中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郭晓彦指出,在西方,独立策展人会选择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家,以树立学术权威,并给市场提供判断标准,所以基金会和美术馆都非常愿意与独立策展人合作,对他们的信任度高,艺术家和馆方也非常配合,就能形成独立策展人良性循环的活跃机制。而中国,除了隶属于专业美术机构的策展人,那些独立策展人都是个体,市场和制度的限制使他们很难保持独立的人格。理论功底深厚、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挖掘优秀人才、活动能力强、可以调配各种资源、人格独立,在陆蓉之看来,这些素质缺一不可。而侯瀚如曾说: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他们首先必须是研究者和批评家。在他们看来,策展人不仅是展名下那个最醒目的名字,它应该负责资金的筹集与分配、艺术家作品的选择、文献图录的编辑、艺术主题与展场设计、布展指导、学术研讨,甚至媒体传播……一个展览,不在于它是否引起了关注,而在于它引起了谁的关注、引起了什么样的关注。而如今,艺术直觉的匮乏、艺术立场的缺席、艺术想象的枯竭,对国际视野缺乏深入研究,成为中国独立策展人群体发展的软肋。

  “在这其中,关键是你在展览里讨论了什么问题——社会学的问题、艺术本体的问题,或者语言、观念的问题?策展人应是通才,要懂得艺术史、懂得政治学、懂得经济学,更要有文化的敏锐力。”陆蓉之说。而在中国尚未形成社会文化艺术基金的积累、管理机制的当下,姜节鸿建议,有能力的独立策展人,可以成立独立策展人事务所,以团队力量吸纳资源。

  一个优秀的策展人策划的优秀展览是什么样?姜节鸿认为,“优秀的策展人应该能把艺术家想不到的东西提升出来,把视觉的碎片组合在一个有序的理论体系里,促使艺术家对自己的再认识和再创作”,从而推出有力量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提升公众的审美认知。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罗伯特·斯托曾言:“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不发一言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的判断。”这真是策划一个艺术展览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而独立策展人最理想的状态,恐怕亦如吴鸿所言——“一个在展览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关键词:独立策展人 展览 批评

相关新闻:

  吴桢:艺术品费厄泼赖应该执行
  雨果、瓦尔达和巴恩斯——艺术史的另一种可能
  邵亦杨:“身体-政治”西方当代身体艺术谱系
  徐冰:没有耐心和深度的当代 符号崇拜让城市低智化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