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都着急,都焦虑,不分性别和年龄。着急无非是急于求成,成不了就会焦虑。既然人人如此,当然我也包括在内,只是可能我想得开一些,因此也就程度轻一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主要是我教过的学生一批批地“奔三”了,老话叫而立之年,这时工作基本上有了着落,男生急于立业,女生急于成家,但普遍感到失望和无奈。这次暑假回北京,在圈子里听到了一些,也有自己对我讲的。在这之前已经有所感觉和耳闻,加上自己经历过那个年龄段,所以不难明白。
关于急于求成的问题,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劝导,比如“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饭要一口一口吃”、“大器晚成”、“十年一剑”,外国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劝导,比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对自己和学生的告诫比较实用主义:要是着急管用,我什么也不干了,整天在家着急就行了。这些劝导早就变成了说起来容易的大道理,任何中国人到了而立之年都很难沉醉于这些说教的,亲友也会用关心的方式增加他们的压力。
尽管“而立”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标准,基本上是个相对值,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而立”的标准肯定不同,在汽车尚未发明的时代,有无私家轿车肯定不会成为而立的标准,女性也不会因为男性没有私家车而不嫁。在最高学历是硕士生的社会,博士头衔成为“而立”的普遍标准,也不会成为女性普遍的婚姻前提。我读大学的时候,本科就是最高学历了,硕士研究生是我上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招生,所以社会不会把硕士学位作为“而立”的普遍标准。再往前看,评剧《刘巧》中的刘巧“爱上了人一个”只是因为他“能识字”,连中学程度都不到,在那时居然就算“有文化”了。我小的时候,上一辈人,也就是刘巧的同代人,文化程度从“初小”算起,因为那时中国是文盲的天下。实际上,在中国落后的农村,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三十而立依然具有普遍性。
结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立的标准也就不同,但我不想停留在这种无意义的定性判断上。既然有三十这个量,结论就应当尽可能地量化。我的量化结论是三十而立只适合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要推迟十年,信息社会要再推迟十年。相应的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农业社会是小学到中学,工业社会是中学到大学,信息社会是大学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发达国家也主要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劳动组织秩序为:农业社会为中学程度领导小学程度,小学程度领导文盲,老弱病残者出局。工业社会是大学程度领导中学程度,中学程度领导小学程度,文盲出局,老弱病残勉强支撑;信息社会是硕士程度领导大学程度,大学程度领导中学程度,小学程度、文盲、脑残者出局,身体上的老弱病残没有必然的劣势,相反很有可能占据优势。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水平肯定与学历相关,但具体到个人,事情就不尽然了,古代有“书呆子”,现在有“高分低能”,这是无需争辩的,这里采用“XX程度”的说法而不是“XX学历”,就是同时考虑到总体与个别这两个方面。
尽管这样的量化结论是非常初级的,并且没有统计学依据,但我相信基本上能得到生活在这个社会人的普遍认同,也就是有集体经验作为依据。造成这种差异的,显然是体力、智力和经验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效用发生了变化。农业时代对体力的要求最高,不论是生产还是战争,都主要是体力的付出,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也无法和工业社会相提并论,就不要说信息社会了。别的不说,仅劳动工具这一项,工业社会就比农业社会复杂的多,相关的知识与使用经验也就需要更多的付出。战争工具也是一样,农业社会的弓箭绝对比工业时代的机关枪结构简单,需要的知识也就少,体力则需要的多。在这种情况先,三十岁的男人,正好是体力、知识、经验都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时候。过了三十,虽然知识与经验增长了,体力则开始走下坡路,而增长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千年不变的农业生产来说增值效用非常有限,而体能的下降的贬值作用却是致命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能为广大文盲提供文字服务,就算满足社会需求了,这种服务,初小毕业就能将就做,高小就能胜任。更高的知识或学历基本上是为了将来的“仕途”铺垫,也就是从事社会组织与管理,和生产活动没有直接关系。
工业社会的核心是机器代替手工,发展方向是在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同时降低对体力的依赖。但在数控技术普及之前,体力依然保持这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重工业和运输部门,但整个社会生产对体力的要求是呈下降趋势,对只是和经验的要求则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生产越来越依靠机器,机器生产的领域扩张与技术升级,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与经验也越来越复杂,在文化革命中,工业部门的就业基本上就要求中学以上的受教育程度了,小学程度与文盲只能从事农业生产。这时,职业伤病风靡社会,主要原因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和营养不良,“老弱病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时的社会,普遍是中学程度,高等教育只培养少数知识“精英”。中学教育要比小学多六年,从学生到能胜任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不算长,不知不觉中而立之年就推迟了十年。所以,工厂里工程师一级的技术骨干都要到四十岁,技术员一级的要到三十岁。四十而立的人,体力肯定不如三十而立的,多的是知识和经验。
信息社会的核心是生产的数字化,也就是信息化。关键的装备是电脑,但从这个词就能看出“脑力”已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力量,除了运动专业,体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电脑在英语里叫computer,过去翻译成“计算机”,计算也是脑子的事情,“掐指一算”已经是最大的体力协助了。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产业基本上都是知识密集型,英文叫knowledge intensive,这时的工业生产也被数字化,专业属于叫做“数控”。这时不但体力不再重要,连健康也不重要了,亚健康就够了,因为这时体能消耗微不足道,饮食共饮与医疗保健又非常充分。倒是精神问题日益突出,也就是说,连病都是牵扯身体。在这样的社会,身体上的“老弱病残”比较被称为“脑残”的人群来说,绝对没有竞争劣势。我有一个朋友右臂因小儿麻痹致残,丝毫没有影响他在美国大学担任电脑专业教授。但对知识和经验的要求就更高了,于是大学成为和中学一样普及的教育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要达到工业时代的大学生的相对能力,学历再加一等,刚开始工作就“奔三”了,再读个博士,五十而立绝对不必惭愧,三十而不立自然也用不着焦虑了。
2010年3月17日于重庆黄桷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