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股市终于在4月22日13时49分跌破3000点,从2100多点上涨至6100多点,又从6100多点下跌到目前的3000多点,都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突出,如果处理不当,房地产问题引爆中国的“次贷危机”的可能性值得警觉;热钱在股市、房市和实物市场炒作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这些事实表明200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关键的一年。那么与整体经济形势日益密切的艺术市场,又在以何种面貌示人?
4月艺术市场的传来的消息却是扑朔迷离,更多强劲的藏家开始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海外“航母”级画廊纷纷与中国一线艺术家签约,但同时一些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欧美大藏家却开始整批抛售中国当代艺术;伦敦、纽约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场拍卖平淡的结果,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而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当代艺术却又连创新高,同时古董瓷器书画市场逐渐回升充当新的投资避风港;众多开张良久的艺术区已经面临经营惨淡、门可罗雀的残酷现状,而一批新的艺术区却在市政规划中纷纷上马;艺博会的竞争本已异常激烈,国外很多中小型艺博会面临倒闭,而国内又有数个新的专业艺博会强行介入市场;国际奢侈品牌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影响逐渐加深。
如此庞杂的信息能够告诉我们什么?越来越充满未知,也越来越富于机遇和挑战的中国艺术市场,前景如何?本期专题,我们将信息分类汇总,呈现近期艺术家、画廊、拍卖行、艺博会、艺术区、奢侈艺术品等行业相关的事态变化,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各取所需,捕获他们关心的信息,得出个性化的判断。
另外我们直接对话了经济学家、拍卖行主管、画廊主持、艺博会总监、策展人、艺术区负责人等众多艺术从业者。本想借他们对艺术市场的不同预测结果形成PK之势,如经济学家对股市、楼市般针尖对麦芒的争论。孰料众人观点却出奇的相同:看好中国艺术市场前景!
观察
艺术权力与市场话语
赵力、姜长城(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CAFA/AMRC)
根据数据统计,自2000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而从2008年2月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的伦敦“艺术品拍卖季”来看,整体成交金额继续呈现增长,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的市场领域。譬如说,2008年2月全球拍卖业巨头苏富比、佳士得、菲利普三家拍卖公司在伦敦举办的当代艺术“夜场”拍卖,总成交金额为1.898亿英镑(约合3.78亿美元),创出了历史新高,苏富比、佳士得两家公司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金额更达到了2.457亿英镑(约合4.87亿美元),比2007年2月同期的拍卖成绩再提高了50%。虽然针对于此的观点可谓大相径庭,而“泡沫之说”也不绝于耳,但是艺术品市场似乎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行,而毋庸置疑的是全球艺术品市场目前正立于历史性的巅峰之上。
事实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曾经出现过数次的行情增长,遂在1985至1989年间走出了一波“大升浪”的行情,并于1990年形成了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行情峰值。根据Artprice的统计,艺术指数从1985年年初至1989年为止共上涨了580%。专家们的研究不断揭示出了很多的真相,譬如说一般认为80年代的艺术品行情是日本泡沫经济的直接产物,的确日本在这一时期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大展拳脚,创造出了不少当时的纪录,并推高了艺术品的高端价格,但是更深层的推动力则来自80年代伊始艺术品市场的“全面化”且“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所谓的“全面化”,指的是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领域已经从原先纯艺术的范围逐渐向收藏品市场转变,而新艺术资源的不断入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辖域;所谓的“全球化”,则是全球艺术品市场既出现了全球性的交易中心——纽约,也出现了区域性的中心——像欧洲的伦敦、巴黎,还有像亚洲的香港这样的新兴市场。
80年代全球艺术市场的“全面化”与“全球化”的趋势,在进入21世纪以后则变得更加得显明。作为“全面化”的某种结论,当代艺术以其丰富多变的面貌全面地进入了市场,并逐渐取代传统艺术、印象派艺术甚至现代艺术,成为引领21世纪以来行情发展的市场品类。“全球化”的趋势,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导致了全球交易中心——纽约与区域性交易中心——伦敦、巴黎、柏林、香港间的激烈竞争,与此同时以中国、俄罗斯、印度、中东地区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市场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格局。
正如投资市场中对新兴市场的津津乐道,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说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中国,2006年春季当张晓刚的《血缘:同志第一百二十号》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以97.92万美元成交之后,亦如投资市场,“中国概念”不仅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生成实现,同时更得到了不断地发酵膨胀,尤其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部分。在2006年1月1日至9月31日法国Artprice“全球当代艺术家拍卖成交前100位”的榜单中,中国已经在入榜数量上以创纪录的24位超过了美国的23位,而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期间,中国的入榜数量更提高到了30位,美国仍是原地踏步的23位。从单个艺术家来看,在2006年1月1日至9月31日的同一榜单上,张晓刚以个人排名第11位居中国当代艺术家之首,而到了2006年年底,他的个人排名已经居于全球的次席。而从2006年至2007年两年的全球综合排名来看,在前十名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分别取得了第3位、第5位、第7位的排名。
“中国概念”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持续升温,引发了更多人士的积极参与,而大量资金的进入更引发了中国当代艺术核心资源的价格暴涨,最终则进一步支持“中国概念”的加速实现。在这种急剧的互动中,作为新兴市场代表之一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当代艺术品的价格飙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规模,而凭借这种规模性的快速增长,至2007年6月30日根据法国Artprice的统计数据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交易额已经仅次于美国、英国排到了全球的第三位,同样根据法国Artprice公布的2007年度统计数据,在这一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拍卖总成交,首度以占全球的7.3%而位列全球第三,而2006年中国则以4.9%,位列美国(45.9%)、英国(26.9%)、法国(6.4%)之后,也就是说在一年内中国艺术品拍卖交易额增加了2.4个百分点。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艺术市场的增长,的确令全球艺术品市场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中国,虽然在2007年中国与美国(占43%)、英国(占30%)依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在一年之间实现对法国超越的成绩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加速增长的面前,法国无疑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更多压力,即便从法国国内艺术品市场来看,其全年价格的增长率也达到了30%,远远超过了全球均值的18%,而呈现出了近年来最良好的艺术市场行情。 正如2007年12月《时代周刊》刊发的“法国文化之死”一文所引发的法国国内各界的激烈讨论,以艺术标榜的法国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升降也立刻引起了法国国内的普遍关注,最终促发了法国政府的“救市”行动。
日前,法国文化部长阿尔•巴内尔公布一项法案,宣称政府将提供一万欧元为上限的无息贷款来鼓励法国民众购买艺术品,同时也鼓励银行游说其客户参与艺术品交易。政府将以艺术品赞助方面的法案为依据减免税收作为回报,并且还将承担涉及艺术品买卖贷款而导致的坏账风险。巴内尔称此举旨在鼓励民众购买艺术品,尤其是法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在为拍卖行的监管松绑同时,又在购买力培养方面给予辅助,期望以此来促进艺术市场的繁荣和鼓励年轻艺术家的创作。
然而是由于政策和法律的外环境、经济的相对低迷和当代艺术家部分精英的缺失,导致了法国艺术品市场大盘结构畸形状态下的日益紧张。艺术品交易在法国要面临最低5%的进口增值税、5.5%的销售税,还有要支付艺术家或者其继承人再次交易所得最高为1.25万欧元的基于艺术家“追续权”的税费。而自二战后,法国在当代艺术这一块全球艺术行情增长最快的领域一直在艺术资源上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对比中国的相关数据,法国当代艺术家进入当代艺术高端拍卖的可谓凤毛麟角,而就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销售状况来看,战后出生的艺术家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销售额已占到了10%,而法国在这一部分勉强达到2.8%。
虽然过高的税务负担、与英美比较而言的相对经济发展缓慢、当代艺术这一部分优势市场资源缺失,都是导致目前法国市场大盘相对衰落的现实原因,然而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加以分析,在以和平发展为主线的当下世界中,文化以及其各自所衍生的经济产能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核心,并且这两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所延伸的创意经济已经成为跨国资本环境下新的主导经济模式,在战略和实际上成为了国际竞争的前沿。从这个方面来看,法国政府的行为实在是在大势所迫下的“救市策略”,以及针对国家颜面的“刻意挽回”。在这一反衬之下,中国则依据自我的发展,似乎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权力以及市场话语。
1、哪里是海外“航母”画廊下一站
2008年秋季,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将要在香港开设空间,将亚洲纳入其全球连锁体系,馆址尚未确定。
2008年佩斯•威尔登斯泰因画廊(Pace Wildenstein)与张晓刚签约,张晓刚的个展将于九月在纽约开幕。之前,佩斯画廊已与张洹签约,他签约后的第一个大型回顾和新作展.将于5月9日在佩斯的纽约空间开幕。
2008年奥运之前,佩斯画廊的分馆将入驻北京798。
2008年4月17日,玛洛勃画廊新签约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冯硕的个展《寓言》在纽约开幕。
2008年, 3月6日刘小东的个展在玛丽•布恩画廊(Mary Boone)开幕,展出青藏高原系列作品;两天之后,艾未未个展也在玛丽•布恩画廊开幕,展出吊灯作品两件。
2007年底年罗伯特•米勒画廊(Robert Miller)在展出颜磊的个展
海外主流市场如此关注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家,原因何在?
@被谁盯上
高古轩:下一个猎物在中国
把世界级画廊分出个等级,那么有这么几家可以称得上公认的“航空母舰”。高古轩和佩斯画廊就可以被称之为超级画廊。高古轩的创始者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被看作最具有经营画廊天赋的人物,对于被高古轩捧红的艺术家来说,他如明星一样散发魅力,而对于其他画廊,尤其被他夺走艺术家的画廊同行来说,他是不择手段而危险的人物。高古轩本人对于画廊的管理能力和对艺术市场的敏感嗅觉,不但成为高古轩集团管理的传统,也通过代代相传成为画廊集团的资源财富。
积极进取和冒险激进的策略并行,使得高古轩一贯善于在其他画廊却步不前的地方大展身手。在罗马的空间就是例证,高估轩选择了罗马,这完全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许多知名艺术家和团体比如“贫穷艺术”就出自罗马,贫穷艺术一些成员市场的兴起和高古轩有很大关系,将空间靠近他们的工作室有助于进一步的推波助澜。
高古轩经营顶尖在世艺术家作品,同时不放弃发掘年轻艺术家,但是它的做法更类似锦上添花,而不是为年轻艺术家铺路。高古轩曾经以220万美元卖出杰夫•昆斯的一件作品,使这幅作品的价格在半年内上涨50%。而更明显的例子是达敏•赫斯特,2004年底他的鲨鱼被萨奇通过高古轩卖掉之后,赫斯特也放弃挖掘培育他的萨奇而投奔高古轩。而村上隆则是高古轩最新的合作艺术家,作为创作卡通形象的日本艺术家,为LV设计产品的村上隆比奈良美智等等更加具有时尚噱头和商业卖点。 高古轩并不是第一次和中国艺术界发生联系。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高古轩画廊带来了12件安迪•沃霍尔的原作。而艺博会结束后,高古轩没能销售作品,在当时尚不兴盛的艺博会上并不被中国藏家关注,显得曲高和寡。传言说,高古轩高层曾说过之后十年之内不会再来中国。但如今情况不同了,亚洲地区尤其中国在近两年当代艺术的蓬勃景象散发诱人的气息,吸引了众多欧美画廊和经纪人的目光。高古轩的亚洲区常务董事Nick Simunovic向本刊记者透露了08年秋季将在香港开设空间的计划,而且岳敏君的展览也将在高古轩举办。看来善于闻风而动的高古轩不会继续保持矜持了。不过岳敏君是不是高古轩瞄准新的猎物呢?中国艺术家还有谁能成为下一个村上隆?高古轩对此避而不答。我们也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中国,嗅觉灵敏的高古轩一定会先行一步。
佩斯画廊:收编中国顶级艺术家
超级画廊佩斯画廊(Pace Wildenstein)成立于1961年,起先与传奇画商利奥•卡斯蒂里的画廊合作,时间久了,佩斯画廊独立出来,依靠不断地合并,成为大规模的企业式连锁画廊。佩斯和威尔顿斯坦用集团公司的方式,占据了纽约11层的大楼,他们代理销售的作品既有经典艺术,也有潮流中最有代表性最顶尖的当代艺术。如今的佩斯画廊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高古轩。
佩斯画廊对于中国的实际行动抢在高古轩之前,以与艺术家签约的方式来表明它对中国的关注。两个中国艺术家:张洹和张晓刚被佩斯画廊收编旗下,张洹在海外的第一次个展将成为该画廊的开幕展。佩斯画廊的负责人被问及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时说:“现在有些像战后德国,文化被彻底颠覆,正是刷重启的时候。或者像50年代的美国一样没有所谓的本土风格,是重建的时候。”据说在2008奥运之前,佩斯画廊将在北京798艺术区开设它的分馆。
玛勃洛——稳健培养年轻艺术家
玛勃洛(Marlborough)一直被看作代理大师级艺术家的画廊。也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从在纽约创办开始,玛勃洛画廊从对文艺复兴等等古典艺术的嗜好逐渐转向现当代艺术。不过与高古轩或者佩斯画廊张扬的风格大不相同的是,玛勃洛对待中国艺术的态度相对稳健和低调,没有高调宣扬在中国落户,其代理的中国艺术家除了陈逸飞之外,在国内也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据消息,玛勃洛一直没有停止在中国寻找艺术家,包括现在已经和其他大牌海外画廊签约的当红艺术家都曾和玛勃洛有过接触,但种种原因造成双方没能合作成功。是惧怕早早被定位为大师?还是玛勃洛没有开出和其他画廊相比更诱人的条件?
玛勃洛画廊中国艺术负责人Philippe Koutouzis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更加关心中国艺术家的真诚和创造力,不论是政治性的、“西方”或者“纯中国”的主题和方法下创作,都可以产生出好的艺术作品,重要的是这些是艺术家自己想表达的,而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他说,虽然无法明确的说,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艺术市场的交易中心,但是中国都已经具备所有必须的条件和因素。
阿奎维拉——买画就是为了卖
因为与曾梵志合作而被中国艺术圈关注的阿奎维拉画廊也是一个家族画廊,历史久远,之前只专注于经营如毕加索和马克•罗斯科等20世纪大师的二级市场,总共只代理过三个在世艺术家:英国表现派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波普艺术家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和照相写实艺术家代缅•劳比。而此次使画廊下定决心代理曾梵志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了纽约画商穆格拉比父子的极力推荐,此父子二人之前是全球收藏安迪•沃霍尔作品最多的藏家。“他每年只创作15幅作品”,阿尔贝托•穆格拉比在提到曾梵志的时候说:“从市场方面看,他与安迪•沃霍尔的状况相反,他更像培根(Bacon)的市场,作品数量很少,并且自己有意识地限量创作。”
曾梵志从2004年至今平步青云。2007年10月那张《协和医院三联画》惊人的560万美元,使他的作品价格晋身到国际一流艺术家的价格水平,成为去年价格增长最快的艺术家之一。
不过几乎在与曾梵志签约不久,一个让人不安的消息传出。就在4月9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专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仕丹莱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专拍”的真正的委托人就是威廉姆•阿奎维拉(William Acquavella),也就是签约曾梵志的画廊老板。仕丹莱专场的作品自2007年8月份从画商迈克•高蒂斯(Michael Gouehuis)手中购进之后,在阿奎维拉手中保存不到一年就全部卖出。阿奎维拉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买画就是为了卖,现在价格正合适。”这句话已经为其“快进快出”这批作品的目的作了很好的注解。由此可见阿奎维拉这家老牌画廊介入购买中国当代艺术是看中中国当代艺术品目前在市场上的热度和蕴含在其中的利润。 而从另一方面看,曾梵志无疑是近期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价格窜升最快的一位,国际市场也正着力从各个方面把他打造成新一代的“价格天王”,这一特征看来很符合阿奎维拉的胃口。不管从哪方面说,画廊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意,艺术家签约画廊也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市场作打算。能做到一拍即合,旁人又何必担心。
@谁被看中
面对海外画廊的,中国艺术家准备好了么?纵身一跃入前,艺术家是否作了充分热身?是否能真正的“双赢”,更好地利用这个巨大而开放的平台?
最先走向海外的艺术家蔡国强、徐冰、黄永砯、谷文达等等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扮演西方游牧者和东方传教士的身份,他们出走国门,单打独斗参加国际双年展、三年展和专题展等等,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评述,获得的国际声誉来自参加大型展览,以及后来作品被大型机构和重要收藏,在国外杀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的市场发展明显滞后,最近才全面铺开。这种从展览、学术到收藏、市场的道路成为早期中国艺术家的海外市场规则。
张晓刚成立艺术有限公司
如今这一批与海外画廊合作的中国艺术家在国内早已打下一片天下,以中国艺术大腕身份出国参展和作品销售已经不是问题。比如与佩斯签约的张晓刚和张洹,他们的推广和操作方式已经不同于蔡国强们的做法。与大量作品需求量相匹配的,是艺术家作品供应的批量化生产。大工作室和多达几百人的助手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张洹的工作室早已是著名的流水线和商标化操作,他7000平米的大工作室和上百名助手的合影被海外杂志广泛报道过。而最近悉知,张晓刚的艺术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全面撒网,招兵买马,现坐落于一号地艺术区内的几千坪的工作室里,设立了版画、油画、雕塑、摄影制作等等多个部门,公司不仅仅是张晓刚一人掌管的,也实行股份制度,由经纪人和产品制作人共同管理,即将成为最新型的艺术家企业的先例。
这种发展势态推动艺术家工作室从手工作坊向企业化管理经营方向发展,艺术家更像是产品的制作批发商,艺术经纪人成为产品的推广者和买卖的中间人,而画廊成为销售代理商。行业内的各司其职,使得艺术家逐渐从自我推销、自我炒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
刘小东,mary boone个展作品全卖掉了
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走入西方视野的时候,在西方策展人眼中是作为一个代表文化差异的团体而非个人。这种态度造成方力钧等人具有典型图像面貌和强烈态度倾向的艺术家更容易为西方所知,而刘小东更加贴近中国平民生存现实的、具有个人化和现实主义的风格在西方并不容易走红。
2006年的2200万,是刘小东为国人所知的源头,高昂的价格背后带来的不是对艺术家和艺术本身的肯定,更多是企业和拍卖行联手打造的商业谋略。好在刘小东是一个朴实而坚定的艺术家,2007年,他躲开纠缠他的目光,继续他的写生创作,最近的一些创作项目大多选择与一些有眼光有专业知识的收藏家直接合作,控制了作品的流向和被商业炒作的可能性。刘小东有丰富的公共收藏履历,但之前与国际画廊的合作并不紧密,况且“不想过早的被定位为大师”的他也拒绝了一些大牌画廊的签约。而Mary Boone正是年轻有魄力的创造性画廊的代表,Mary Boone本人对选择刘小东:“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哪个国家的艺术家,重要的事我想要给最好的艺术家作展览”。如今正在Mary Boone画廊展出的他入藏写生创作的《青藏铁路》,据策展人凯伦•史密斯透露,这些作品如今已经全部卖掉了,被一个欧洲大型的艺术基金收藏。
一个艺术家作品价格能够走入市场的高端,是艺术家本人、画廊、经纪人,以及周边各种力量积攒和共同促成的。其作品的增值部分来自于对其学术认知的积淀和市场稳步前进的积累。尤其后者则是良好的市场经营计划和策略带来的。不是好的艺术家遇见好的画廊就可以实现双赢。
画廊不是商店,再大的招牌下也需要在一起交流成长。海外顶级画廊介入中国艺术家的签约,带来了标准,也带了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