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一位摄影师与50张瘟疫的面孔
                            
日期: 2008/10/21 10:10:20    作者:陈赛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2003年4月,詹姆斯·纳希微在巴格达

2006年,920万人被诊断为结核病(TB),170万人死亡,平均每18秒钟1人,几乎全部在发展中国家。TB的两种变体——多重耐药性结核病(MDR-TB)与极端耐药性结核病(XDR-TB)的出现与蔓延,使人类再次回到“TB的前抗生素时代”,但世人对这种潜在的全球性流行病威胁却茫然无知。从西伯利亚寒冷的监狱到柬埔寨湿热的乡村诊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希微(James Nachtwey)用5个月的时间游历了7个TB肆虐最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拍摄并记录这场古老瘟疫带给人类的新灾难。

一年前,詹姆斯·纳希微得到TED基金会的10万美元奖金——这个基金会每年为3个人提供10万美元,帮助他们实现一个“改变世界的心愿”——他的心愿是,利用他的摄影机,提高全世界对耐药性结核病的认识(这种病曾被“无国界医生组织”评为2007年最被遗忘的十大人道危机之一),并展示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力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的拍摄是秘密进行的。

10月3日,纳希微的50多张照片,以重磅炸弹的姿态向全球发布。世界各地50多个城市街头的大屏幕,包括纽约林肯中心、伦敦国家剧院,连续播放;同日出版的《时代》周刊用8个页码刊登这组照片;同时,TED网站也以幻灯片视频的形式发布这组故事,以病毒传播的势头传遍整个网络。这种夸张的宣传方式与纳希微一贯低调的处世风格很不相符,但无疑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个摄影师凭借50张照片掀起一个震惊世人的全球性议题,是互联网时代才有的故事。

关于TB的卷土重来,世界卫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有许多骇人的数字,而纳希微做的,是为这些数字加上一张人的面孔。

在一张照片中,一个瘦骨嶙峋的男孩,手臂伸展仿佛在祈求,但目光漠然地盯着天花板,他的母亲温柔地将他抱在怀里。这个男孩叫Chan Thai,12岁,柬埔寨乡村一个农家的孩子。他在家中因高烧和抽搐突然昏倒,被送到医院。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之前,他正遭受脑膜结核引发的剧痛,精神上处于一种混乱状态,所以,他有那种空白的、遥远的眼神。50多张照片中,你会看到许多相似的眼神——像那个白发老人盘腿坐在病床上,靠向床边的氧气筒,茫然凝视着不远的地方。那种眼神让人灵魂无法安静。

很多照片是在极近的距离里拍摄的。这些人愿意让这个扛着相机的陌生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记录下他们如此悲伤、私密、无助的时刻,是因为他们希望外界看到他们的处境。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自己的声音,这些照片给了他们声音。黑白的画面,干净、冰冷,又涌动着灼热的痛苦,在纳希微的照片面前,文字是无力的。

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监狱,一个患有TB的犯人坐在铁制牢房里向护士证明他已吞下当日的口服药物。针对犯人的TB治疗项目由一个名为Partners in Health的NGO组织与当地政府共同监督。托木斯克监狱是TB的高发区,这里寒冷而漫长的冬天,不流通的空气为TB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环境詹姆斯·纳希微出生于纽约,成长于60年代,越南战争和美国民权运动对他影响至深,“我们的政府说的是一回事,照片说的是另外一回事,我相信照片”。他认为,是照片激发了美国人对战争和种族主义的反抗,它不仅记录历史,而且改变历史,“当照片变成集体意识的一部分,意识演化为良心,变化不仅变得可能,而且不可避免”。在这种理想主义的支持下,大学毕业后,他自学摄影,当过船员、卡车司机、新闻助理,直到1980年,才正式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独立工作。他追随的是罗伯特·卡帕的传统——“一个故事不一定要兜售什么,同时也是给予。”他获得过5次罗伯特·卡帕金奖。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战地摄影师之一,纳希微一生走过大半个地球,南爱尔兰、朝鲜、阿富汗、卢旺达、南非、波斯尼亚、车臣、耶路撒冷、科索沃……见过这个世界无数恐怖悲惨的人和事。战争、贫穷、饥饿、毁灭、死亡,他的镜头为这些抽象名词赋予一张张具体的、饱受摧残的面孔,让人窥见苦难中千疮百孔的灵魂。“我是一个见证者,这些照片是我的证词。”他说,“我所记录的,不应遗忘,永不该重复。”

也许是多年的战地摄影经历,使他变成一个十分沉默的人,极少有笑容,显得过分严肃。在罕见的发言场合,他的声音低沉、缓慢而平静,几乎没有起伏,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无论这个事实如何地惨烈辛酸。他的克制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禁欲者,但他的愤怒、挫折、悲哀和怀疑都倾注在照片里,尤其是愤怒。“多年的战地摄影师生涯里,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处理愤怒,把愤怒转化为一种能清晰视野的能量,而不是遮蔽我的视线。”80年代末期,他前往苏丹拍摄当地的大饥荒,《生活》杂志给了他一台录音机,让他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录下自己的感受,作为照片的图说。他拍回了很好的照片,但磁带却是空的。因为他害怕谈论自己的体验,哪怕是对着一台录音机,也会消解他的愤怒,他需要愤怒使他的照片尖锐。他的照片因此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将人拉入现实的深处,恢复对苦难的感知力和同情心,开始关心那些比他们更大、更重要的东西。

拍摄TB,与拍摄战争、饥荒的理由是一样的——记录那些不应被遗忘、被遮蔽的真相,记录人性的挣扎,唤起人们在情感、智力、道德上的回应,并付诸行动。当重大的悲剧发生时,人们是愿意知道的,而且希望能做些什么,帮助改变那些身处不幸与不公正中的人的命运,这是他一直深信不疑的。

詹姆斯·纳希微第一次对TB感兴趣是在2000年,《时代》周刊派他前往南非拍摄艾滋病专题,他发现艾滋病总是与TB并行,因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极易受到TB病菌的感染,而且在感染之后,无法表现出可识别的症状,比如咳嗽、肺部阴影,血液中也难以检测,因此十分棘手。

事实上,极端耐药性结核病最早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正是源于2006年发生在南非祖鲁兰德一所教会医院的一场流行病。医生发现544名TB病人中有221人对一线抗TB药物产生耐药性,转变成多重耐药性结核病,即MDR-TD,不久,这些病人中又有53人发展为极端耐药性结核病,即XDR-TB,能耐受全部7种抗结核药物,包括全部一线药物以及几种二线药物,而且全部HIV阳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53人中的52人死亡。

不像HIV病毒,TB病菌本是可预防、可治疗的。通过第一线抗生素药物,比如利福平和异烟肼,只需6~8个月的时间,普通的TB病例是很容易治愈的。但在此期间,如果疗程中断或者不能有效管理,就可能出现耐药性,变异成MDR-TB,必须改用二线药物治疗,如喹诺酮、卡那霉素、卷曲霉素或者阿米卡星,服药过程更加繁琐,并伴有危险而痛苦的副作用,时间更可长达两年。对病人来说,每天的服药过程都是巨大的折磨。如果中途放弃或者出了差错,病菌继续对二线药物产生耐药性,则变异成XDR-TB,不仅治疗成本极其昂贵,而且基本上无药可救,因为根本就没有三线药物。

作为人类已知的最古老、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关于TB最早的证据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木乃伊。科学家估计,过去400年,TB在全球范围内杀死了20亿人,更多的人因它而残疾、失明。1945年,链霉素的问世使TB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生素药物的相继合成,令全球TB患者的人数大幅减少。一度人们甚至以为TB已被消灭,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年,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的卫生系统太久忽略了TB的威胁,TB在世界各地死灰复燃,非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它是典型的“穷人病”,绝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的城镇和乡村。在南非,TB与艾滋病密切相关;在俄罗斯,TB的高发则与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相连,很多人感染TB,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被药物、酒精和糟糕的营养状态拖垮。更值得警惕的是,TB变异出了更加强大而致命的耐药性结核病菌株——MDR-TB和XDR-TB,尤其是后者,万一失去控制,将是对公共卫生的严峻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有50万MDR-TB病例,其中15%~20%可能是XDR-TB,49个国家报道过这种病例。XDR-TB经过变异之后,不仅异常强大顽固,而且很难诊断——TB可以在一天之内得到诊断,而XDR-TB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并且需要昂贵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

“我们还在否认,问题有多严重,以及还会变得多严重。”哈佛医学院的社会医学部主任吉姆·金说,“我们又回到了TB的前抗生素时代。我们太害怕回到那个起点,但我们已经在那里了。”

30年暴露在危险与冲突、痛苦与绝望、暴力与混乱中,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才能免于变得愤世嫉俗、消极遁世。纳希微受过五六次伤,感染过可怕的疾病,但内心始终坚守着一种怪异的乐观主义。他的照片中,无论处于怎样的苦难,总能看到一种生之亮色,人与人之间善意的安抚、温柔的触摸,绝境中生存的勇气。他始终坚信照片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摄影是一种介入,它能唤醒公众意识,造成公众舆论,最终付诸行动。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照片对TB是一次及时的介入——在他的照片公布不久,美国总统竞选人麦凯恩和奥巴马都宣布了各自对抗TB的计划。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