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灰色地带
                            
日期: 2011/1/17 17:05:49    作者:     来源: 《新视线》    

“虚构”本身并不算一个贬义词,但是当它出现在政治中时,大多数时候就等同于“政治阴谋”或者“政治欺骗”。

每一段虚构的现象后面必定有另一段真实的原因。倘若你有心去探究竟,就会发现表象不过是一根看得见痕迹的线头,顺着它抽丝剥茧,展现出来的庞大的权力内部,利益和纷争,得势与失利才是对应的根源。纳粹党宣传部部长戈培尔曾深得希特勒赏识,他是希特勒竞选时的有力臂膀,柏林焚书运动和屠杀犹太人事件也是他担任执行导演,然而这个“创造希特勒的人”却在1937年时,被发现从一张合影中消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时戈培尔正在和一位叫巴洛娃的演员闹婚外恋,希特勒非常不满甚至愤怒,强行干涉此事。根据戈培尔后来的日记中反映,那段时间是个危险期,种种迹象表明事情的严重性,他甚至差一点自杀。
虚构一个娱乐时代

“16岁加拿大少年歌手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真实身份为51岁的恋童癖患者——迈克·科特(Michael Cote)。他凭借橡胶面具和假发虏获了全美乃至全球万千少女的心。”这则消息让很多中国网民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虚构新闻的轰动性。这轰动甚显离谱。它的出处是洋葱新闻网(The Onion News Network)——全球最著名的虚构、讽刺、不正经媒体。2007年,YouTube捧红了贾斯汀·比伯,2010年,比伯推销了美国“洋葱”。处在一个信息轰炸的娱乐时代,剥开“洋葱”的皮,我们来看看里面这虚构的力量。

《洋葱》其实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幽默讽刺杂志,它以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加工杜撰成为“新闻”。而洋葱新闻网则是“洋葱”组织在2007年推出的虚构新闻网站。它拥有模仿美国电视新闻CNN的24小时新闻视频网络电视台“ONN”,与CNN的节目形式完全一样,有新闻主播、谈话嘉宾、采访对象,包括时事、教育、文化、娱乐和科技各个领域。洋葱新闻网每天都在更新,《洋葱》则在周四上市。当传统印刷媒体发行量减少,被迫裁员时,《洋葱》的销量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洋葱新闻网也正在成为独树一帜的网络品牌。有善意的社会学家认为:《洋葱》用夸张的想象表达对世界的观感,是另类的社会评论。无论如何,从一份周刊到多媒体平台,有一伙人正以虚构为事业,把这颗“洋葱”越种越大。

1988年,两个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的大三学生,Tim Keck和Christopher Johnson创办了寝室讽刺小报《洋葱》。小报得到了比萨店老板的资助,被用来放在店内招揽学生生意。据说《洋葱》报名来自于Tim Keck的叔叔,因为他注意到这帮穷学生最常吃的就是洋葱三明治。第二年,他们以低于20,000元的价格将报纸出售给Scott Dikkers 和Peter Haise。在两人的打理下,通俗小报《洋葱》渐渐地足以在美国10个城市发行。1996年,网站版的上线使《洋葱》得到了全国性的关注;“洋葱”这个名字像病毒一样扩散,与此同时,黑白版的报纸也改成了彩色版。到1997年,《洋葱》已经强壮到能够支付员工薪水,在前10年里,报纸几乎完全靠一群分文不取的爱好者支撑着。1999年,《洋葱》编辑部编写的《我们的愚昧世纪》成为全美畅销书,其中收录了恶搞整个20世纪虚构新闻。编辑部因此获得备受垂涎的瑟伯幽默奖;《洋葱》真正完成了从大学出版物到全国性幽默媒体的转变。直到2007年4月推出洋葱新闻网(The Onion News Network),“洋葱”这个名字足以载入媒体史册。

巴西刺客

在2010年圣保罗艺术双年展上,巴西画家Gil Vicente的画作 “敌人”(Inimigos)系列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巴西律师协会勒令其撤下作品,并表示“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当然不受限制,但是公开展出的作品也需有分寸,Vicente的画作有将犯罪正常化的倾向”。 Vicente和双年展主办方则以捍卫艺术自由而拒绝。

展出的9副作品为黑白炭素画描绘了刺杀首脑的场景,Vicente化身画作主角——刺杀者,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罗马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巴西总统卢拉在内的9位首脑都成为了Vicente的阶下囚。在Vicente看来,社会上处处充满着不公平,而这个系列里描绘的人,从巴西的大小官员到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曾经或现在仍然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社会的权利,但是他们不但没有做任何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还窃取了巨额的公款。”

被诅咒的一家

故事发生在1991年。13岁的女孩Naomi V. Jelish和家人离奇失踪,就在一年之前,她的父亲David Jelish为了救她的弟弟,双双溺水身亡,孩子的母亲Vanessa ,因过分悲痛而患上了精神病。人们都说,这一家人仿佛被诅咒了。不久,关于Jelish一家悲惨的遭遇被报社公之于众,对于这起离奇的失踪案件,连警察似乎也无能为力。

虽然Naomi才13岁,但众所周知的是,她在绘画方面天赋异禀。失踪之后, Naomi的理科老师John Ivesmail保留了她美丽的绘画作品,并试图通过展出Naomi的作品来找到这个家庭离奇失踪的真相。然而,直到2002年去世前也未能如愿。于是,他将Naomi所有的作品、私人笔记、日记、纪念品以及与失踪事件相关的剪报等材料交付到年轻艺术家Jamie Shovlin的手上。2004年,Jamie Shovlin在伦敦的Riflemaker画廊展出了Naomi的一切,最终,被独具慧眼的艺术节大腕及藏家Charles Saatchi以25000法郎的高价将其全部买下。

故事说完了。你被打动了吗?信以为真了吗?如果答案揭晓——除了年轻艺术家Jamie Shovlin举办了一个展览,Charles Saatchi懵懵懂懂地以25000法郎买下全部作品是真实的,其余桥段都是虚构的话,你可以接受吗?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位名叫Jamie Shovlin的英国艺术家,他花了三年时间编造了所有的画作、剪报、学校报道、日记等等。Naomi V. Jelish和John Ivesmail的名字是由Jamie Shovlin的名字重新打乱重组后编造而成的。

知子的七十二变

那时,泽田知子还在念大学,艺术科老师让他们每人回家拍摄自拍照。对于其他同学而言,这不过是一次平常的家庭作业。然而,从那天起,知子便一发不可收地拍摄自拍照,拍了11年。1999年,知子不断变换装扮,去照相亭拍摄了400张证件照;2001年,她将自己描绘成了30个不同类型的剩女,拍照以作相亲之用;2004年,她回到母校重拍毕业照,每位学生和老师均亲自扮演。对于知子的艺术,不理解的人觉得她的强迫症已病入膏肓,且自恋到了疯狂的程度;当然也有人认为,她不过是在照搬辛迪·雪曼和森村泰昌的老套路罢了。“他们在他们的作品里扮演成另一个人,但我不是。如果说我是在模仿别人,这将是非常失败的。 我对人们对于外在的改变的反应感兴趣,装扮并不代表着改变自己,至少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知子如是说。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