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使用iPad欣赏文物的3D影像
梵·高博物馆展出的梵·高画作复制品
几年前,好莱坞大片《阿凡达》让人们对3D技术不再陌生。如今,3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停留在营造立体的视听享受,3D扫描、3D打印、数字化3D等应用方式已逐渐进入文化领域。在国外,很多博物馆开发并利用3D技术,为游客提供更逼真的参观体验。
足不出户畅游虚拟展馆
近年来,随着网络3D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建立了3D虚拟展馆。法国卢浮宫是第一家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的博物馆。早在2004年,卢浮宫就把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以及13万件库藏绘画放到改造后的网站上,并提供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4种版本的3D虚拟参观项目。用户只需进入卢浮宫的官方网页,便能在家里完成一次3D虚拟参观。建立虚拟展馆的直接效应是卢浮宫网站的访问人数持续上升。推出当年,网上浏览人数已与实际进入卢浮宫参观的游客人数持平,达到600万。2012年,卢浮宫网站的浏览量突破1100万人次,比去年全年实际接待的游客人数还多100万。
交互技术让藏品触手可得
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博物馆中的藏品大多“只能看不能摸”,而交互式3D技术或许能弥补这一遗憾。英国伦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在创建藏品的3D影像和开发交互式3D技术上走在前列。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收藏了约8万件藏品,是世界上陈列埃及和苏丹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为吸引游客、增强游客的体验度,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与伦敦大学学院合作,借助3D激光扫描技术,制作出高品质的3D藏品影像。博物馆还将3D影像带来的立体视觉效果与动作识别技术相结合,力图让游客实现“不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双重体验。
今年7月,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馆又推出了一个名为“尼罗河之旅”的iPad应用程序。参观者只需用iPad上的摄像头扫一下馆内一幅特制的尼罗河遗址地图,各遗址上出土的文物就能以3D影像的形式一一出现在屏幕上。游客可以通过触摸3D影像,体验翻转、放大等效果,全方位地观赏文物。该应用一经推出,立刻受到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博物馆方面日前表示,将进一步拓展该技术,开发在智能手机上运行的类似程序。
如果游客还是觉得不过瘾,一定要切身感受藏品的触感、重量和轮廓,那么正在建设中的英国化石标本3D数据库值得期待。据介绍,英国地质调查局目前正与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剑桥塞奇威克博物馆、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展开合作,开发化石标本在线3D数据库,涵盖了英国所有文博机构的化石标本。
今年8月,该数据库已部分上线。等到完全建成时,约2.1万个标本都将配有高品质的3D图像和可随意旋转的3D模型,参观者可以在交互式界面下对模型进行旋转、放大和下载。只要有一台3D打印机,一个立体的三叶虫标本实物会立刻呈现在游客面前。
3D扫描“活现”馆藏名画
经过7年多的研发,日前,荷兰梵·高博物馆与富士胶片公司联合开发出一项能精确复制画作的3D技术——浮雕体层摄影术。这项技术由3D画作扫描技术与专业的高分辨率印刷术结合而成,被复制的画作被称为“活现”。在梵·高博物馆和富士胶片公司双方专家的密切监测下,复制品的尺寸、色彩、亮度和质地都被尽可能精确地再现,以达到与原作无限接近的品质。
采用这项技术复制出的梵·高作品有5件,分别是《怒放的杏花》、《向日葵》、《麦田》、《乌云笼罩下的麦田》和《克里希大道》。“这是名副其实的新一代复制品,因为它们采用的是3D技术。如果你是一个门外汉,那么几乎看不出与原作的区别;如果你是一位鉴赏家,也许能发现其中的差别。”梵·高博物馆馆长阿克塞尔·鲁格说。由于技术相当复杂,“活现”每天只能制作3幅,且馆方规定每幅真迹最多只能制作260幅仿制品。
目前,梵·高博物馆正计划利用这项技术创造收益。据介绍,复制品均对外出售,每幅售价2.2万英镑。虽然不算便宜,但鲁格表示,这些高精复制品将售给那些真正喜爱梵·高画作的人。除了出售产品赚钱,博物馆开发此项技术还有教育目的。出于保护名画的考虑,博物馆收藏的梵·高系列画作原本只能被有限的观众欣赏。如今,公众与名画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多。参观者现在不仅能够走近梵·高的画作,还能触摸它们,这对视力受损的人来说也是好消息。
关键词:3D技术 博物馆 应用
更多新闻:
杨卫:国家机构接受当代艺术 大势所趋中留弹性空间 艺术家方力钧正式受聘国家画院 澳大利亚白兔画廊将开幕中国当代艺术展 蒋志《不安之安》亮相凯撒旅游五棵松体验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