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我的金酸酶+金棕榈提名及发言
                            
日期: 2011/2/16 11:17:34    作者:鲍 栋     来源: 今日艺术网    

鲍栋:我先读一下我的提名,金棕榈有,没顶公司:不要把信仰挂在墙上;杨心广:“底下有块石头”,周斌的《30天计划》,陈晓云的《为什么是生活》,白双全《回家计划》,梁硕《费特》。金酸莓:张洹的《和和谐谐》和《希望隧道》,艾未未的《葵花籽》,牟柏岩的《胖子系列》,是他这个系列中的一件参加了上海双年展的作品,潘公凯“穿越杜尚”展览中的一件作品“宇宙飞行器”,以及罗中立的雕塑作品。

先看金酸莓:张洹去年很活跃,这是他在世博会项目上做的,好像是在世博会国家馆的附近,是两个巨大的不锈钢的熊猫。单纯地看这个雕塑,作为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它只不过是挪用了我们大家都经常使用的中国符号,熊猫形象,但是作品的主题叫做《和和谐谐》,后来我发现在他的网站上有关于这件作品的阐释,作为公共艺术项目,作品阐释是这个作品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去看了他的作品解释,觉得这种解释是非常成问题的,他的网站上有这么两段作品阐释: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儒家的社会责任,道家的以静致远,佛家的因果思想,都是讲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和谐社会,和谐发展,和谐城市,家和万事兴的世界观。《和和—谐谐》作品形象是一对怀有梦想、正义勇敢、坚持不懈、乐观向上、宽容、慷慨的坐姿熊猫。一个叫“和和”,一个叫“谐谐”,均由镜面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为世博会永久放置公共雕塑,矗立于世博轴北侧。靠近中国馆和台北馆。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有了和谐方有和平盛世,和和谐谐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梦想,人们主张正义,追求和平,反对战争,以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环保,人类世界更平等、更自由、更幸福。建立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做到大悲心起,方有和谐世界,和谐自然,和谐盛世。正谓是我们言的“大和大谐”的精神,彻底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大我到小我,再到无我中解放出来,升华到宽容,和谐,慷慨的新境界。

这是张洹对他自己的作品的阐释,不是别人的评论,这是他自己的阐释,在他的网站上。这个阐释和他的作品放在一起让人觉得无比符合官方意识形态,无比空洞,比“春晚”还“春晚”,比新闻联播还新闻联播,主旋律得可怕。

张洹的另外一件作品是他在尤伦斯展览的“希望隧道”,他是把汶川地震的火车残骸直接拖到展厅里边,展览的现场弥漫着一种舞台感和表演感,汶川地震的痛苦被如此消费和观赏,一种空泛的情绪被无端放大。这几年,当代艺术作品越来越大制作,但也常常越来越空洞,这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作品,我这次提名的“金酸莓”,有很多都是因为 “过分的空洞和景观化” 这个理由。

去年一个重要的事件是艾未未在泰特美术馆的《葵花籽》项目,这个展览吸引了全球眼光,在国内,对这个作品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我知道很多人提名他为今年的金棕榈,这个作品被视为一种政治价值表态,作为一种政治反抗。一方面,艾未未确实是在政治实践活动的第一线,他没有坐在书斋里边,他确实是冲在第一线,并且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讲,就他的这件作品而言,“葵花籽”和张洹的作品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大量的资金、超大的空间、超密集的资本。在泰特网站公布的展览资料中,有一段对“葵花籽”作品的解读,不外乎是“文革记忆”、“毛主席”,媒体上介绍的也是这些,这意味着艾未未对这些“葵花籽”的用法,他还是在把葵花籽阐释成了一种政治符号,依然是在打一种不太高明的中国牌和政治牌。

实际上,这种“说事”的方式和他所批评的专制政权所喜欢的方式是一样的,比如阅兵式、开幕式,艾未未的葵花籽和张艺谋的人海战术有多大区别呢?除了政治立场。那么政治立场是不是就能决定一件作品的价值?我质疑的就是这个。这就是我提名艾未未作品的理由。

接下来要提到两位院长的作品,潘公凯和罗中立的。这个是潘公凯去年在央美美术馆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据他说是从93年就开始构思了,当时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看到杜尚的《小便池》有感而发,最后终于把这个变成了一个展览,叫做“穿越杜尚”。我提名的这件作品是“穿越杜尚”展览中的一件作品,是一个“宇宙飞行器”,很多人都去过现场,这是一个装置,在门口有这么一个标语“这不是我的作品”,内部营造了这样一个宇宙太空的环境,里面是一个“宇宙飞船”,老潘把他做院长的办公桌搬进去了,办公桌的背后就是“宇宙飞船”的操控界面。我认为评金酸莓并不是要评出一般意义上的差作品,而是指出那些暴露出了典型问题的,潜藏着典型问题的作品,把它指出来。作为一个院长来说,老潘能够做形态上的当代艺术实践,并且在自己的学校美术馆里展览,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对当代艺术形态的亲和,在学院的语境下,有其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潘公凯这样的作品丧失了很多我认为当代艺术应该有的东西,我说的不是所谓反官方姿态,简单的政治意见姿态,而是指一种思维的质量和对艺术史的把握,以及对材料和现成品使用的水平等等。潘公凯这件作品费了很大力气只是去呈现一种空泛的文人情怀,这说明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过于简单,作品在思维上的精确度还是很不够。

这个也是一位院长的作品,罗中立去年开始把他计划了很多年的雕塑作品做了出来,罗中立作为画家,他的绘画直接转换成雕塑是有问题的,一个是他的绘画是强调涂绘性的,有对笔触和色彩的强调,所以他直接把他的绘画转换成雕塑,我们会发现这些雕塑作品非常平面,因为他的绘画性阻碍了雕塑性,阻碍了雕塑应用的空间、材料本身,显得非常尴尬,不伦不类。这个背后的问题是,艺术家对自己自身语言、方法不清楚的状态,我发现很多艺术家对自己的脉络、语言、方法是属于很模糊的状态,他们对自己的创作缺乏一种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干嘛了,和该干嘛。

最后是关于展览的一件作品,今年上海双年展有一件牟柏岩的一件作品,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巡回排演”,我总是看不出这件作品和展览主题的关系,同时牟柏岩有另一件参展作品起码比这个作品要好得多。我估计,有人只是想让这件作品在一个大型展览上露脸,这是不是有利益关系,是不是因为某个画廊、某个收藏家的关系呢,非要把这个作品塞到展览中去呢?我要强调一下,评价作品的好坏是需要一个语境的,可能这个作品放在一个学院的教学上不算差,放在另一个展览上或许也能成立,但是放在“巡回排演”双年展上会显得非常莫名其妙,这是我提这个作品的原因。

金棕榈:

金棕榈我也有一个线索,这次我提的基本上都是相对年轻的,而且他们在所呈现的是在艺术系统和生活实践内部进行他们的艺术实践,有着一种制度批判和经验反思的倾向,在方法上也逐渐成型、清晰。

从杨心广开始,这件作品是去年他个展上的作品,他是把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机地机缘巧合地组合到一起,在一块大芯板上种满了用钢丝做成的树,又把大芯板刷成白色,板子下面垫了一块石头,搞出了一种歪歪倒倒但又恰到好处的状态。这些“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形象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经过精心把握的经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物与人的关系非常的微妙,机缘相生,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谈他,叫“物性与心性”。

梁硕的《费特》也是在这种物与人的关系中做文章,梁硕一直以来都在做这样的作品,把自己所感兴趣的物品,特别是中国农贸市场上的小商品、城乡接合部的趣味和经验,以及随手获得的材料放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带有一种“新艳俗”气质的作品。他为什么叫费特呢?就是fit(合适),合适其实就是关系到位,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梁硕一直得不断地调整着那些物品组合,直到他觉得合适了。在这过程中,以及在最终的作品结果上,我们能够看到他对中国社会美学趣味和经验的敏锐捕捉及处理能力,说出了那些我们感同身受而没有说出的东西。

相关的是陈晓云,年底在他的展览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作品,我们先看他的装置,他的装置和影像是有关系的,把很多的词语写在石头上,都是去年网络上的一些热点句子,比如“你是哪个单位的?”“谁叫你来的?”。这个展览的主要是一个三屏录像。因为很多人没有去现场,我想很快播放一段他的这个作品。装置的“石头”实际上是影像道具的一部分。之所以提名这个作品,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这是我去年看到的最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一个作品,除了那种对我们生存现实的有力的象征、挪用与拼贴,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他组织得非常具有压迫感,强烈的黑白对比、很快的节奏、咒语式的字幕和宗教仪式感的三屏幕形式,这一切不断搅动着观众的社会现实体验,使它们翻腾出来,无法不去面对,这是去年比较让人记忆深刻的一个作品。

周斌的《30天计划》,去年周斌连续做了30天的作品,每天的作品都不一样,我觉得经过这30天,周斌更加明确了一种他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清晰),这三十天不乏有一般意义上的好作品,也不乏有一般意义上不好的作品,当然作为总体来说,我更关注的是其自觉的自足状态和把握生活世界可能性的开放意识。这件作品是其中的比较好的作品,周斌是在一个煤山上面去行走,他的行走改变了煤山的山脊曲线,他越走煤越来越平缓,他把握了行为艺术中这样一种微妙的东西。当很多行为艺术越来越成为政治姿态的简单表达,越来越空洞的时候,像他这样更关注行为艺术自足性,并有着自觉方法思考的艺术家来说是可贵的,这是我提名周斌这个作品的理由。

与此相关的是白双全,他是香港艺术家,这是去年他在台北双年展上的作品,他在展厅中李了这么一个牌子“让艺术家陪你回家”,等着观众,只要有观众说你跟我回家,就不会拒绝跟这个观众回家,他把每次的经历、拍出照片写成文字,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观众了,这种身份转换在这里表现的非常微妙,而且是身体力行的,这种东西是我觉得是需要推崇的,这是我提白双全的理由,白双全一直是在生活实践中做艺术的一个人,谢谢大家!

对作品的不了解或者是判断上的质疑,或者是其他任何观点都可以说出来讨论。

……………………

鲍栋:……方法上不一样,白双全是参加双年展这样一个具体的展览,这个作品是基于既定的展览制度的,是反思展览制度的,在这个背景下才可以获得恰当的讨论,当艺术家的身份被固定化,成为别人观看对象的时候,他反过来去跟着观众去看他们的家,了解他们的生活,把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倒转过来了,是不是真的倒转过来,不好说,主要是他做了这种尝试,更多的意义在这个地方。

正好我说一下没顶,刚才忘记了。去年我也提名了没顶,去年是“中东当代艺术展”,没顶是一个整体实践,很难说他这一件作品好,另一件作品不好,因为一般的标准本身正是其要质疑的、抛弃的。这次我提名的是他们的一个展览,“不要把信仰挂在墙上”这个展览,先做一个装置,然后拍成照片,原来的装置是销毁掉的,或者是永远不公布,展览的作品就只是照片,而照片只有一个版,跟一般的摄影不一样,这些照片本身就是原作,但是原作又不是真正的实物,只是照片。他们在很多经典哲学、美学的书里边找出很多句子,比如 “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等等,把它们作为照片图像的标题。但语言与图像之间形成的关系变成一个陷阱,让观众去找所谓这个作品的含义,让我们面对很多意义的场,不知不觉会陷进去,于是你不得不反思我们接受这个作品的背景是什么。没顶的实践打开的是观众对自己的观看、理解背景的反思,提醒我们得不断地反观自身。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