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老一辈批评家 |
|
日期:
2010/12/16 9:10:44 作者:段君
来源:
今日艺术网 |
|
有时候跟一些对批评还有兴趣的艺术家朋友聊天,他们会很直接地问道:你们所谓80后的批评家在主张什么?观点是什么?跟老一辈批评家有什么不同?你们有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什么新的东西? 面对尖锐的发问,我们不能支支吾吾,这是从事批评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新一代批评的建立,同样是告别老一辈批评家的过程。告别老一辈批评家,就是与过去拉开差距,这不仅是年轻人的要求,也是老一辈批评家中开明人士的愿望。在很多场合,我都听到了这些批评家对年轻人寄予期望的表达。 在我的批评观里,差异是一个始终强调的原则。业内通常把我们这一代称为第四代批评家,第四代何以成立?我想我们首先应当非常清楚,自己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筹码,向老一辈批评家说再见。我们这一代人批评观点的建立,必须依靠我们的亲身经历,以及基于现实经历对未来的想象。我们的现实经历是什么?我们对未来的设想在多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批评家? 1980年前后出生的、有志于美术批评的年轻人,现实经历对其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大多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我自己来讲,1990年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新的技术对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们年轻人对新技术的主动参与。新技术在视觉艺术或图像层面对日常生活最大的改变,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早期的电子游戏荧屏、后来的网络图片视频,以及现今正迅速扩张的录像监控画面。 电子媒体(包括电子游戏、电视等)图像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我在这里主要描述一下网络图片视频,以及监控录像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逐步普及,当时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可能是中国最早、最快上手网络的一代人。对网络各个层面的精深体验,是老一辈批评家无法体会的,网络并非单纯获取信息这么简单。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屏幕前,网络上低像素的电子图片和视频,已经构成年轻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视觉景观,我们年轻批评家必须在这一领域确立自己的批评优势。老一辈批评家的长处在于对政治社会历史的深入理解,家国理想也从来都是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我们不能弃之不顾。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对政治社会历史的了解,最终是为了建立我们自己对当下的判断。 最近我一直在观察绘画模拟电子图片或视频的现象。我认为绘画的前景不是题材更新,也不是风格的翻新塑造,而是与未来如何建立联系,绘画图像如何与新技术结合产生当代视觉景观。低像素的网络图片或视频,已经制造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图像,而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如此紧密,对此熟视无睹或重视不足,都意味着保守。在年轻人的生活中,虚拟的网络图像甚至已经构成更大的现实。而网络图像除了因技术和传播存储等特点造成的新视觉景观,更重要的是网络图像能够穿越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稀释长期纠缠不清的文化冲突问题。 理想的网络未来,在于无障碍的图像传递,尽管目前网络图像的传播还受到很严厉的监管,但它的技术天性是反对任何限制的,而且目前以更新技术突破监管限制的能力已经很强,无界浏览很容易。网络是人类迄今为止能最大限度分享的新技术,它可以超越对立思想,典型如中西文化问题,它已经耗费了过去无数学者的精力,我们年轻一代批评家更不能在这一问题上转圈。中西文化冲突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阶段性的课题,它形成时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变化的缓慢,以及信息渠道的狭窄。学者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或图像,构建想象中的中西文化模型。而网络将信息来源无限化,迫使学者重新评估过去建立的文化模型,新模型却开始进入流动状态。更重要的是民众对网络信息,尤其是图像更为直接的观看,已经可以形成更为个人化的直观判断。文化对立问题在海量的观看中被模糊化,问题并没有回避,而是真正被稀释。但效果如何,尚需假以时日。 因为兴趣的关系,我对监控录像的画面有持续的关注。除了很多新媒体艺术对监控录像的直接使用,我也关注用其他传统方式,比如绘画或摄影对监控画面的模拟描绘。监控录像因为储存空间的限制,它的画面同网络图像一样,也呈现出低像素的面貌。电子或数码媒体的特殊视觉,对图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当然更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它们对人类心理和活动行为的干涉。在我们这个时代,监控录像已经逐渐扩大化,在车站、宾馆、政府、电梯、地铁、赌场、医院、学校、银行、工厂、商场、公路、机场、加油站、办公室甚至卫生间里,每个人都在监视下工作和生活,这种感觉有点像年轻人在老一辈批评家的注视下进行批评一样,时常让我们感到焦虑。 技术中性,监控平等,年轻人同样能够通过如同监控录像般的艺术系统,观察和窥探老一辈批评家的工作。告别老一辈批评家,是一句口号,是为了更好地延续批评事业,它应当是建设性的。我从来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在我们年轻人对自己的时代进行判断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具有更强的信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