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或艺术节与观众高调见面,由此推动了当代艺术的繁荣,似乎当代艺术正在成为民众需要关注的话题。在普通百姓眼里,当代艺术是“瞎胡闹”的,画面很难看,画里面的人也都是怪怪的,这些难免会让百姓对当代艺术产生反感或排斥的心理。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中确实存在着滥竽充数的现象,但当代艺术并不都是难看的或怪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当代社会的艺术,它是对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从历史上看,艺术与普通百姓的关系并不总是十分密切,毕竟艺术一直都是少数人从事的活动,但中国古代艺术与普通百姓的关系还是要比中国当代艺术与普通百姓的关系更为紧密。
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经常被普通市民阶层订购,比如挂在房间里面的肖像画。艺术与普通百姓的关系甚为紧密的最佳例证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空前繁荣,艺术家的风景画和静物画大量出现在普通百姓的家中,正是百姓的踊跃订购使得荷兰的文化艺术事业兴旺昌盛。当代中国在经济上的活跃与17世纪的荷兰具有相似性,但荷兰绘画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不是因为普通百姓打算保值才购买艺术品,而是因为他们对艺术、对文化有精神上的需求。目前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客人,除了国内外真正喜欢当代艺术的少量收藏家,多数是出于增值目的的投资客,可见中国当代艺术的群众购买基础极不稳固。
值得提醒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并不仅仅是中国当代绘画,还包括装置艺术、录像艺术、行为艺术、网络艺术等新兴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是过去所没有的、只有在当代社会才产生出来的艺术门类。大体而言,不管是绘画,还是录像、装置,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表达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观点,但是因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装置、录像、行为等艺术门类都非常小众,通常只是在当代艺术界内部交流,加上作品本身也比较难以理解,所以普通百姓对它们的接触十分有限,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显然,中国当代艺术的基础如果不能扎根于广大民众,它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严格地说,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多媒体艺术,是要求群众参与的,比如说与作品互动。记得有一件多媒体作品必须要观众把手掌放在作品的屏幕上,电脑系统才能创作出各种不同的图像,它创作的依据是观众的掌纹以及手掌的热量。但平时观看和体验当代艺术展的普通百姓比较少,观众中接近一半是艺术圈内人,其他人多是业余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等。
在西方则不同,当代艺术十分普及,观众的身份也十分多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职后曾改变白宫的艺术品位,上任总统小布什喜欢西部风景画,奥巴马则喜好当代艺术,他把数件当代艺术品搬进了白宫。蔡国强2008年在美国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举办个人回顾展时,排队买票的西方人绵延数公里,参观者的身份从政客到白领,从艺术发烧友到普通工人,体现了民众的艺术接受程度以及艺术的普及性。
值得关注的《北京买得起艺术节》提出的口号是:“一万元以下的当代艺术”。该艺术节还举办数场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知识普及讲座,以便普通百姓正确理解中国当代艺术,宽容地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工作,并且能够买得起百姓自己喜欢的艺术品。当代艺术不应该是古典式精英、财富、地位的象征,作为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普通百姓,每个人都有观看、购买当代艺术的权利,当代艺术为普通百姓欣赏或投资艺术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