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永远都无法想象占领文化资源、智力优势和文化权利的偶像们,对粉丝歧视到了什么程度。北岛在香港书展上痛斥“粉丝文化”,他说,“粉丝现象从娱乐界向文学艺术的侵蚀,与整个社会低幼化有关。粉丝现象本质上是一种邪教,充满鼓动和煽动性,教主以此得到安慰,甚至骗钱骗色。”在全民微博,粉丝至上的今天,北岛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
中国拥有着悠远的“民粹主义”传统,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为人民服务”,一系列被刻意强调的制造幻觉的欺骗性口号,在统治者的教科书中被反复的画了红杠。俄国的民粹派运动在19世界展开“到民间去”,争取“土地和自由”运动。在美国则自我标榜为“草根美国”,“百万富翁的民粹主义者”。大部分声称自己“代表人民”的政治家,通常都是“民粹主义”者的化身。
“人民”一边被极度放大,一边又被极度贬抑。民粹主义经常被认为是利用民意挑动族群冲突,以获取政治利益的组织策略,而人民的真正利益则被视为无物,只怕落花流水,空撒闲抛去也。蔡国强在泉州请佛兰克盖里设计的号称花费13亿打造的顶级美术馆,恐怕很难说是为了名垂世界史的伟大计划的实现,是政府部门旅游开发项目的政绩,还是本地乡土民风的文化消费与培育。
在任何正式和私下的场合,无论是消费型的娱乐明星偶像,还是生产型的文化政治精英偶像,面对粉丝都会谦和有礼,嘘寒问暖,冒雨签名,带病合影,在厕所卫生纸上留下潦草的“加油”和加持口红印。这是一枚伊利莎白泰勒戴过的珠宝,这是余秋雨用过的餐巾纸,这是吴冠中先生的手札……都会使蓬荜生辉,价值飞涨。这种现象在宗教领域的人格教主身上也经常发生,圣像、圣物、圣迹、舍利子等等,也都作为朝拜理由和崇拜对象,促进了大量宗教化建筑的生产。对粉丝表演性的礼让有加,换来的是更多的文化资本,消费热情,和政治权力。粉丝是明星的衣食父母,明星所以表现得和粉丝肝胆相照,利益相关,甚至曲意奉迎。
铁杆粉丝是消费者中的所谓“狂热分子”、“过度的消费者”,也是偶像价值的最大享受和体验者。生产型和消费型二者合一的偶像的现实存在,是粉丝的想象中的乌托邦。偶像是粉丝价值观的集合体,是拯救世界的正面能量,偶像的力量在理想主义光环下无以伦比,世界因偶像而美丽。每个人都有现世未达到的理想,而偶像就是粉丝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属性,是内心建造的或公开或秘密的神殿,抵制平庸生活的理想主义祭奠品,用昆多拉的话说,这就是“不死的激情”。偶像对粉丝的魅力可以从多巴胺的爱情迷恋性分泌,到对八卦绯闻茶余饭后的津津乐道。LADY GAGA使用过的眼镜样式也会成为抢手货,粉丝愿意以各种方式与偶像发生联系,哪怕只是单方面、象征性和永无指望的。还有比这更纯粹的爱么?偶像消费是人正常的心理需要,尤其是对德国和中国这样对权威崇拜最有民族型心理基础的国家来说。
但是,偶像们的光环早晚会褪色,摘下面具,露出冰冷的事实真相。偶像毕竟没法永远的保持神一样的形象优势,道德优势,智力优势,或者资源优势。他们通过民众的支持,获取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也是偶像的温情面纱下的斩钉截铁的刻不容缓的动机。粉丝们会个人化或群体型情绪激昂的巅峰呈上自己微薄的一点点聚少成多的奉献,不计成本和入不敷出,必然使已经处于弱势的粉丝进一步走上财产和情感破产的道路。偶像们就不要再不堪骚扰,压力山大,痛苦、压抑、寂寞、冷了。在你闪光的瞬间,请尽量的敞开和耐心吧。没关系,现实总有来敲门的时候;没关系,他们总是被利用,被愚弄,被驱动,被抛弃和被摧残的人;没关系,新的诱惑和刺激总是此起彼伏;没关系,他们对这些都抵制不了太久;粉丝们的热情是会很快消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