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的“第四代”?
如果记得没错的话,“青年批评家”、“第四代批评家”或“新锐批评家”这样的叫法好像是出自贾方舟等上一代老批评家的口中。如果再猜得没错的话,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以年龄为标准来区分批评代际,从而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和培养这个角度,对这一批人寄予一定的期待和希望。
但是,今天的问题在哪儿呢?一旦被归类,就意味着种属之争。且不论这样的代际之争出于什么目的,但毫无疑问,在学理上它是站不住的。更何况,即便是这样一种叫法成立,他们还在成长当中,还没到结论的时候。就像非西方左翼来强调西方中心主义一样,无非是将西方对立起来,实现自己的权力目的而已。
更有意思的是,最近以来我听到的更多声音恰恰是对所谓的“青年批评家”或“第四代批评家”的失望或不满。想想这也很正常,因为不少(包括与青年批评家同一年龄层的艺术与批评实践者)强调“青年批评家”或“第四代批评家”实际上已经背离了贾方舟老师的初衷,而首先意味着与自己是断裂的,甚至是对立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其中不可避免地暗含着一种排拒对方的策略,而唯恐与之划不清界限。(这一点从半年前由“片山吃屎”引发的争论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作为“被青年”、“被第四代”或“被新锐”的年轻批评家在接受或援引这些概念的时候一定要审慎,尤其要警惕集群式的立场或态度,以显现自己的“青年”、“第四代”或“新锐”身份。就像秦晖说的,人家本来醉翁之意不在酒,你又何必把醉翁和酒混为一谈呢?(《传统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页290)
窃以为恰恰是这样,更要强调连续性和传承性,而不是断裂和对立。实际上,在今天这样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说断裂很简单,也很容易,反而强调一种连续和传承很难。因此,至于别人怎么界定,那是别人的事,至少我不承认“第四代”,更不承认他们已经取代了上一代。想想这又如何可能呢?所以,上一代批评家大可不必对“第四代”失望,更不必对今天的“青年”不满,因为“第四代批评家”和“青年批评家”在学理上根本不成立。甚或说,这根本就不可能,除非回到前改革开放时期。何况,仅从在学理上而言,所谓青年批评家中有不少并不一定青年,而有的老年批评家也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和观点就是老的。更重要的是,青年批评家不是一个群体,他是个体的。
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据我所知,年轻批评家还是很尊重大部分上一代(年龄意义上的)批评家,不管是栗宪庭,高名潞,还是王林,吕澎,包括彭德,黄专,杨小彦,王南溟等等,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批评理路和气质,很多都是值得年轻人学习的,有些也是年轻人身上所缺乏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的确功不可没。
当然,在继承他们优点的同时,年轻批评家也不能失却了反思的自觉。实际上,正是因认为上一代的批评实践对于今天依然很重要,才值得我们去研究。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当代艺术批评的研究文章(《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省思与实践检省,1990-》),发出来后引起了个别上一代批评家的不满,以为我要干什么,甚至说年轻人无非是急于想取代他们。其实,历史就在那儿,我们又怎么能轻易地抹煞它呢?我们之所以将你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为了强调与你的断裂和对立,相反,恰恰是为了强调衔续和传承。我曾经对一位上一代批评家说,“我们都是喝你们的奶长大的。而且是狼奶。”他哈哈一笑。想必他了解这个古罗马典故。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时代毕竟变了。如果还按十年前或二、三十年前的标准衡量今天的批评及艺术的话,那肯定是很难进入话语内部的。急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导致的更多是异质性的消解。其实,在这个最有可能异质化的时代里,反而也更容易被同质化。比如今天很多批评家,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尽管口口声声强调差异,强调个体,强调异质性,但思维逻辑还是同质性或本质化的。在这个意义上,传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由此,笔者根据近两年来在界内的活跃程度,选择了15位不同年龄层的批评家,按照既有的代际划分通过三个简易的表格(如表1、2、3),对他们的策划和批评实践作一简要的梳理和罗列。从中可以看出其之间的异同所在
表1 50一代批评家
批评家(姓氏拼音为序) |
出生
年份 |
毕业
院校
(专业) |
近两年策划的主要展览 |
近两年撰写
的主要评论 |
基本学术观点 |
高名潞 |
1949 |
哈佛
大学
(艺术史) |
意派:世纪思维——当代艺术展 |
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 |
整一现代性 |
黄 专 |
1958 |
广州
美院
(美术史) |
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 |
什么是“国家遗产”? |
只有思想是重要的 |
栗宪庭 |
1949 |
中央
美院
(油画) |
群落!群落!——第五届宋庄艺术节 |
从“后文革”到“后八九” |
社群与生存 |
吕 澎 |
1956 |
中国
美院
(美术史) |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 |
1)当代艺术要争取彻底的合法性
2)形而上学的妄想应该终止 |
当代艺术的市场化与合法化 |
王 林 |
1949 |
重庆
师大
(中文) |
中国性: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 |
1)除了既得利益,当代艺术还剩下什么?
2)挑战北京叙事 |
1.启蒙与知识分子精神
2.边缘、底层 |
表2 60一代批评家
批评家(姓氏拼音为序) |
出生
年份 |
毕业
院校
(专业) |
近两年策划的主要展览 |
近两年撰写
的主要评论 |
基本学术观点 |
高 岭 |
1964 |
中央
美院
(美术史) |
当代·红光亮:当代艺术展 |
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 |
核心价值观诉求 |
管郁达 |
1962 |
中央
民大
(中文) |
动物狂欢节:当代艺术展 |
所有的那些花儿都落向何处? |
启蒙,边缘,身体 |
王南溟 |
1962 |
华东
政法
(法律) |
水墨时代:当代水墨大展 |
批评性艺术的兴起 |
公民政治 |
杨 卫 |
1969 |
吉林
艺院
(油画) |
纸碎今迷——杨千个展 |
被埋没的历史 |
边缘,底层 |
朱 其 |
1966 |
艺术
研究院
(美术史) |
流动的社群:798双年展 |
当代艺术三十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
艺术介入社会 |
注:除了上述10位,还有彭德、朱青生、殷双喜、邹跃进、贾方舟、杨小彦、鲁虹、孙振华、冯博一及吴鸿等近年来也比较活跃,但真正介入批评领域相对较少,故不作为讨论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