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意派”转折时期的艺术理论
                            
日期: 2010/9/16 10:12:16    作者:王志亮     来源: 库艺术    
库艺术(以下简称库):我们知道西方抽象艺术发展了一个世纪,而在中国也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高名潞先生针对中国的抽象现状提出了“意派”这个概念,那么它与以前的抽象理论有什么不同?

  王志亮(以下简称王): 2003年开展的“中国极多主义”是高名潞先生最完整地一次提出抽象艺术的理论,它是“意派”理论产生的基础。我个人认为“意派”理论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可以自己把自己说清楚?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阐释从80年代开始主要依靠西方艺术理论。但是从80年代走过来的批评家们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在用西方艺术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艺术时,总觉得别扭,但一直以来都没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90年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其实开始转向一个反思时期,每一位参与过80年代新潮美术的人士都在反思两个时代的差别问题。我觉得高名潞先生的“意派”理论便是在这样的反思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去哈佛大学读书后,高名潞先生可能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西方的现代艺术理论到底是怎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否适合于阐释中国的当代艺术现象?如果不能,那中国当代艺术当如何阐释?高名潞先生在2007年策划了“‘意派’——中国抽象三十年”的展览,当时就提出了“意派”理论。在此之前的2006年“形无形”展览中研讨会中,高名潞先生也作了题为《中国有抽象主义艺术?》的主题发言,结论是中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和西方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国评论界,大家也都承认了中国抽象艺术区别于西方的独特性。但在对此种独特性进行解释时,却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极多主义”是其中的一个理论,也是我认为最为完整和恰当的理论。

  高名潞先生认为在中国,“极多主义”艺术家的艺术表面上类似于西方“极少主义”,但他们的实际创作方式或实际内涵是与西方不同的。西方抽象艺术始终是一个精英编码又解码的过程,通过绘画的二维平面性直接再现理念的问题。而中国极多主义则在强调历时性、过程、劳作、繁复中与西方抽象拉开了距离。从理论发展的过程来看,极多主义应该是“意派”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它与西方“极少主义”的一个典型的区别就是过程性和剧场化的问题,中国艺术家强调创作过程,而极少主义艺术家则强调作品的剧场效果。“极多主义”认为中国的艺术家强调的是时间性,在这种劳作过程中,更强调艺术家的个人修养,这有点倾向中国传统文人画所崇尚的“画如其人,文如其人。”但“极多主义”劳作方式和西方、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不同,他要通过一个月或更多时间完成一件作品。

  库:现在我们所说的“极多主义”或者叫都市禅,是可以理性认知,可以通过作品达到他们所认为的一个精神修炼状况,那么八十年代的抽象创作强调“朦胧美”,它是否可以用理论去解释,他的价值是怎么被建构起来的?

  王:中国抽象艺术领域始终存在一些强调朦胧美的作品,但是,“朦胧美”和“混沌”都是一些无法捉摸的词汇,但我们不排除朦胧美的作品可以给观众提供一个种直观的美感。但是,意派恰恰是要把作品说清楚,而不是让艺术批评停留在朦胧和混沌状态。高名潞先生用“意象”、“意理”、“意场”三个概念分别定义了不同时期的“意派”特征。“意象”更强调“象”。但是,意派中的“意象”并不是“朦胧美”。朦胧美更多的是倾向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而意派却并不是单纯的复古。我觉得像赵无极的作品可以说是朦胧美,也可以说是东方美,他在法国的成功与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古典美学韵味有关。

  库: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

  王:对,是中西交流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说,意派也是中西文化比较的产物。关于“意派”在美学上追求,高名潞先生已经进行过详细的阐述了。但是我们觉得最明显的一点是,意派的美学不强调过多地表现,这和西方的“热抽象”有很大区别;另外,意派美学也不强调混沌,因为混沌是一个无法说清的概念。朦胧美虽然有意派的“意”的成分,但是“象”的成分不足。

  库:“意派”与日本的“物派”有相似之处,你可以就这方面谈一下吗?

  王:前段时间有一个“意派”和‘物派’的讲座”,高名潞先生和一个日本的策展人进行对话。“意派”的建立有两个对比的点,一个点是刚才提到的“极多主义”与西方的经典抽象以及“极少主义”的比较;第二点“意派”与“物派”的比较。物派认为艺术作品要显示自然物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日本人有敬神的观念,大自然是神圣的,是不能碰触的,需要顶礼膜拜。例如关根申夫的作品《大地之母》,将从坑里挖出的土做成一个柱子,坑里的土和柱子的土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物派”更强调物和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将一块石头放在它原来的地方,这是石头与原来场的关系,艺术家认为我们不应去干涉大自然的环境,石头和大地是完整的一体,应让它们呈现自然的状态。而在展场中,他们更强调作品与展场整个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意派”认为“物派”所强调的物和场之间是一个二元的关系,人不存在了。“物派”由于太尊重自然与自然的神性,导致艺术家消失,“意派”中艺术家还存在。例如“极多”,从符号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笔触都是一个索引符号,且是直接指涉到艺术家本人,“极多主义”恰恰强调这个,“物派”没有,“极少主义”也没有。“极少主义”只会让人看到机器的劳作,而非艺术家手工劳作,“物派”只体现作品与当地环境的关系,而“极多主义”、“意派”更强调人的在场,过程就是人、物、场这三者的一个融合。放到创作上讲,艺术家痕迹和索引符号的加入是它与“物派”最大的区别。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