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是相对温和的广东文化的土壤中生出的一枝异类或者前卫的花,这种前卫性会保持下去。
○一个成功的现代美术馆绝不仅是陈列艺术品,而是用艺术的手段展示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广东美术馆要在这方面做中国最前沿的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要做公众的美术馆,而不是圈子里的美术馆。
核心提示
谁将执掌中国三大美术馆之一的广东美术馆?经历了半年的悬而未决后,昨天,罗一平以新任馆长的身份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因前任馆长王璜生极具个性和强势的“掌舵”,广东美术馆在前10年内迅速成为南中国最重要的美术馆。去年8月,他的离任也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目前最具独立精神、最具个性的官方美术馆未来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疑问,统统落到了新任馆长身上。
记者了解到,能够出任广东美术馆的第三任馆长,罗一平经历了激烈的竞争,他的竞争对手来自北京、上海乃至海外,最终他从5个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他此前是教授身份,曾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研究领域侧重于中国当代艺术,论著颇丰,曾在当代艺术领域撰写或主编过17本著作。
然而,对于广州艺术界大多数人来说,罗一平这个名字仍显得陌生,他较少参与本地艺术活动,2002年才从北京中央美院调至广州中山大学。可以说,对于本地艺术圈,他是一个“外来者”。在他的执掌下,广东美术馆会何去何从?罗一平畅谈了自己的设想。
方向
“当代艺术中的一些糟粕,我们不做”
记者:前任馆长王璜生说过,对于整个广东艺术圈来说,广东美术馆像一个孤岛,它的当代性和前卫性显得比较孤独,这种立场会不会改变?
罗一平:坦白讲,2002年到广东之前,我对广东的美术状况并不是太了解。当时的广东美术馆还没有后来那么多知名的品牌,比如广州三年展等,到了广州之后,我发现广东美术馆一直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我突然感觉,来到广东以后我并没有“边缘化”,哪怕我从北京这个文化中心过来,那里的当代艺术最为红火,我也没有感觉广东是艺术的边缘地带。我想,这大概就是因为广东美术馆的存在,它从某种意义上消解了艺术的边缘与中心的差别。
可以说,广东美术馆的展览一直是充满个性的,这在广东的文化氛围里显得尤为鲜明。广东的文化比较温和,艺术上偏重传统,广东的艺术家往往不喜欢张扬,这与这片土壤的文化性格有关。这些年来,艺术圈内不同年龄层的人对广东美术馆有正反不一的评价,差别很大。但我认为,在相对温和的广东文化土壤中,生出广东美术馆这样一枝异类或者前卫的花是非常不容易的。
记者:当代艺术在广东不成气候,但广东美术馆一直坚持在这个领域开拓,未来会不会改变?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仍将立足当代艺术的立场。我本身是研究当代艺术的,在中央美院任教时曾主持编纂过一套书《当代艺术1979-1999》,这套书反响比较大。可以说,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我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
开个玩笑,如果广东美术馆办到上海,可能情况好一点。因为我感觉,在上海的艺术圈子里,搞传统艺术的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感觉会被那里当代艺术的发展势头压住。这样的情况在广东艺术圈却没有,广东还是传统艺术占据主流。在这样的环境里,广东美术馆一直坚持做当代艺术,能走到目前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目前,广东这种温和传统的文化土壤,并没有改变。这个时候我接任广东美术馆馆长,我有自己心中的定位。我认为,不管是当代的还是传统的,未来的广东美术馆都将做最好的展览。对于传统艺术,我们要普通公众在广东美术馆欣赏到艺术史中沉淀下来的那些伟大作品,在享受中获得一种认同。对于当代艺术,也要做最好的,当代艺术中的一些糟粕的东西,不容易被民众所认同的东西,我们不做。未来的广东美术馆要做真正有学术品味的艺术展,要具有问题意识,针对当代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用当代艺术的方法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发人们的反思和觉醒。
创新
“美术馆应该展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记者:广东美术馆曾创造过“广州三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等蜚声国内外的品牌,未来会不会有改变或者创新?
罗一平:未来的广东美术馆会形成一些更高级的品牌。广东美术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它的姿态仍将是最前沿的,它不仅仅展览艺术品,更重要的是实现一个现代美术馆的使命———在这里用艺术的方式扣住一定的社会问题。
比如对于展览的绘画、摄影作品,广东美术馆未来的展览可能会采用一种综合学术的力量。首先,把这些艺术品投放到一个历史的或者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去审视。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讨论,展示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成因。
记者:广东美术馆被业内认为是国内最好的美术馆之一,未来广东美术馆将着力打造的特色是什么?
罗一平:一个成功的现代美术馆绝不仅仅是陈列艺术品,而是用艺术的手段展示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思考。广东美术馆要在这方面做中国最前沿和最具学术品位的美术馆。最近我们准备启动一个“视觉文化前沿讲坛”。我想,中山大学每周都有很多高水平的讲座,美术馆也可以长期举办这样的讲座,吸引更多普通市民和公众进来展开讨论。这将是目前中国美术馆中独一无二的。以后,广东美术馆每周末都可以请到北京乃至全国顶尖的文化学者、当代艺术研究的学者来广东美术馆开讲座,直接与市民们对话。
美术馆的论坛探讨的问题将会非常有意思。比如从艺术角度去讨论文化产业、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法律、文化与经济等问题。这也将是一个前沿性的讲坛,直接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坦率的讨论。因为画家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个文本图像,但美术馆要在这些绘画的图像背后展开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市民会关心,整个社会都会关注。
记者:有人认为,广东美术馆多年来的展览显得曲高和寡,未来会有什么改变?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要做公众的美术馆,不是圈子里的美术馆。所以我强调,以后的广东美术馆每一个展览都要力图引起公众兴趣。我们会非常重视美术馆的所有活动。我认为,美术馆的每一次展览、每一个活动未来都要通过媒介传播出去,把艺术与社会公众连接起来。我们也会通过送票等方式与公众加紧联系。
我们会充分与媒体合作,把一流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的观点传递出去,让他们的声音飘过美术馆的墙,进入到公众耳朵之中。
记者:前任馆长王璜生在圈内人脉很广,使广东美术馆在摄影和当代艺术等方面建立起丰厚的收藏,未来如何拓宽馆藏?
罗一平:上任后,我到库房看了一下,之前的收藏的确令人惊喜。我认为,美术馆是一个舞台,要一直让它上演精品剧目,在公众面前,广东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精品的剧院。只要保证这种精品路线,广东美术馆未来的馆藏一定会更加充实,它的国际知名度也会越来越大。
我还想说,未来广东美术馆不仅将被动地展览,还会主动走出去办展。我们可能请一些专家学者扣住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邀请知名的有实力的当代艺术家从各方面进行创作,最后在美术馆里通过作品与公众展开对话。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罗一平简介
1955年出生,祖籍江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系系主任,中山大学工艺美术与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艺术理论家、批评家。1996年调入中央美院任教。1997年考入中央美院美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由中央美院调入中山大学工作,出版个人专著,《破碎的逻格斯———西方现当代美术史中的图像》,《历史与叙事———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语言与图式———中国美术史中的花鸟图像》《造化与心源———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图像》,《中外美术信息》,《美术信息学》,《美术社会学》,《美术概论》,《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画技法全书》多部。主持编辑《中国美术年鉴(2000年)》。主持编辑六卷本大型英文版文献本画册《中国当代美术》。
策展工作以策划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为主,连续担任6届策展人、艺术主持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