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媒体接连报道,吴冠中主动给上海美术馆捐赠了66幅其“最好的“作品。我也看到了关于此事的一些报道。不过我总认为,吴冠中的这个做法,并不是单纯的“给自己的闺女找个好归宿”这么简单。也不是上海美术馆所称的“弘扬民族艺术”。事实是,自从美术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不久,艺术家垂涎美术馆的客户资源和永久的展示平台。美术馆在失去了门票这笔收入以后,要面对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所以,想法设法引进资本是她生存的根本。这就是吴冠中和上海美术馆之间的“默切”所在。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只是逢场作戏罢了。我给你“三个多亿”的资本,就是包养你,你得给我提供服务。实际上,上海美术馆给吴冠中提供一个常设展厅,还有上海这个知名城市的客户资源,就是对吴冠中莫大的回报。其实,仔细的算一下这笔帐,上海美术馆得到这些画,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给吴冠中解决了“千秋伟业”。这正是吴冠中所要的。所以说,打着“艺术为人民”的口号,只是一个幌子而已。与其说。给自己的闺女找归宿,还不如说,给自己的“闺女”磅“大款”。上海这个城市,只要懂得点艺术史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开放的城市,和国际接轨比较紧密,洋人骆绎不绝。从清末开始,就是艺术家立足和扬名的好去处。这一点,上海美术馆的人是比大家知道的多的,也是馆方的筹码所在。而且吴冠中本人也非常清楚,占据了上海滩,洋人不看也得看。这就是他所说的,“洋人要看我的画,必须来上海”。
并不只是吴冠中有这个为国“贡献”的觉悟。事实上,中国历代的艺术家,都在想法设法攀爬体制下的艺术机构。从大汉经历了盛唐,再到五代过渡到南宋的画院正式形成气候,直到清代的宫廷画工,中国艺术家的劣根性是传统而固有的,尽管对体制不满,但攀爬与投机之势未减。他们非常了解,投靠体制,是扬名立外的绝佳出路。只有将自己的作品挂上大雅之堂,似乎自己就归于名正言顺的“正宗”行列了。古有士大夫给殿堂庙宇泼墨著辉煌,以换取锦衣良田,今有文人墨客不务正业,一心钻研体制,以换取一官半职,富裕终身。前段时间爆出丑闻,有一位归国的华人艺术家,去了趟法国回来以后,大肆宣扬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了。正当自己把这一事情作为荣誉来大肆宣传的时候,法国方面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说该华人艺术家只是将自己的作品强塞给了他们馆内的一个勤务人员。这就说明,中国的艺术家,总是将美术馆的神圣,看为成就自己的唯一出路。八九十年代,画家想成名,必须在中国美术馆搞展览。今天这种势头依旧强势。有人倾一生血本,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在美术馆办个展览,就展那么几天而已。也许,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花钱都愿意去展览,何况是免费?如果说,美术馆敢打一个免费展览的广告,别说是像上海美术馆给吴冠中提供一个常设展位了,估计排队报名的中国的艺术家会比国外的一个小国家的人口还多。对于画家,自己的几幅作品算什么,放在自己的手头,还不是废纸一堆?送给美术馆,展览两代人,按照现在的展位价格,吴冠中的三个亿算什么?这三个亿可以抵消展览费用,和保管费用。但永远达不到上海美术馆给他无偿提供几代人的客户资源和声誉,以及平台。所以,吴冠中的捐画,只能反映中国艺术家的劣根性,与爱国和弘扬艺术没有丝毫瓜葛。吴冠中这次的 “六六大顺”数字,正好是一个中型展览的数量。从这个数字上能够反映这次捐献是经过商家悉心策划的,也是商家惯用的数字。另一方面,吴冠中的这次捐献,只是为了达到他的某种目的,图个吉利和顺畅。所以,他制造的这个数字,完全揭穿了他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不捐献十幅、二十幅、或者三十幅?唯一的正确解释只能是吴冠中和上海美术馆之间是一笔交易:吴冠中用作品抵消永久的专场展览费用,上海美术馆给吴冠中提供永久的个人展位服务。
六六大顺:放在美术馆远比装在仓库合算
吴冠中这次真的是赚了一把。没人人不会佩服吴冠中的策划能力。但我认为,吴冠中的这次活动,完全是别人参与而制造的。鬼都知道,一位九十来岁的老人,哪有这门思路来布置得这么天衣无缝啊?从吴冠中的“两会”打假、到“全集”出版、再到“走进798”的“三无”展览,等等一系列的活动,相信没有人会不明白这其中的玄机。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是高雅的,他决不会选择“六六大顺”这样通俗而充满暴利的数字出来。不要把吴冠中的捐画看成是神圣是事情,这只是上海美术馆给吴冠中承办的一个永久的展览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说穿了,就是交易。所以,善良的人们不要怜悯某些人的“爱国”举动。
有人已经说了,“放在美术馆远比装在仓库合算”。这是问题根本所在。一位艺术家不可能天天都卖画?如果这样,按照吴冠中的作品价格,中国人民就不用生产了,银行家就可以改行画画了。不要动不动就拿自己的价格说事,西班牙的毕加索和美国的波洛克一个顶一百个吴冠中,西班牙和美国照样得抓生产,开银行。所以,画家的画压在家里,好比资本家的牛奶,没人买,压久了只能倒进壕沟。在中国,吴冠中深知自己的作品缺乏民族性、艺术性,没有中国文化的文人气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正统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这是必然的,中国当代的好几位天价书画家,活着的,还是去世的,作品一路贬值。有谁能说刘炳森的字还是以前的几万一平尺啊?所以,这些鲜活的,还是枯萎的例子,都是吴冠中所惶恐的。这正是他在晚年手忙脚乱地急于处理自己作品归宿的原因所在。拉上海美术馆只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她做靠山,天塌了也能顶一会,不怕他深藏家里的那部分“遗产”很快贬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