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是指中国文化的中国性,是讲中国文化的品质、精气神、性格、味道的东西。
全球角度说中国性
要寻找中国性,眼光要放眼全球,联系其他国家性。美国性是民主自由,因为其天天挂在口边,向全球灌输的也是这四个字,其代表艺术如抽象表现主义也有这方面倾向;日本性是简约、因为日本资源极其有限,高度节约资源从而需要简约,表现在其饮食和设计上特别的明显;德国性是严谨,德国世出哲学家,整个德国哲学史可以体现世界哲学史,并且古典艺术大师丢勒的版画到如今的精工机械,个中严谨细致世所共知;法国性是浪漫,这个世界的艺术之都在二战前是世界艺术的中心;英国性是传统经典,传统到方格子裙还有男人穿并谓之经典;我以为,中国性是——对宏观叙事的高度概括,或者说是“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中的神韵,大白话说中国性是讲事物的灵魂。
中国性为什么说是宏观叙事的高度概括呢?中国历代讲高度概括,从《道德经》的宇宙观、世界观高度概括是一个“道”字,到《易经》是一个“易”字,《黄帝内经》归为一个“内”字,三大古经是对这个世界的宏大叙事,而“道”、“易”、“内”是宏大叙事中的神韵,所以中华文化是特别讲神韵的,是对宏观叙事的高度概括。我们再看中国文化的性格,从中国文化最蓬勃发展的几个时期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魏晋时期文人气质形成并出现禅玄,南北宋时期出现程朱理学,“五四”运动时中西文化激荡形成文化启蒙,改革开放初在文化上出现思想大解放,这些时期文化上都讲究宏观叙事中的高度概括性,这高度概括性就是神韵。
从断代史说中国性
国内艺术批评家的研究说[1]:文化断代性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戏、明清小说,即便后世有更好的宋诗,也被诗史者一笔抹杀,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是讲究断代性,讲究高度概括。这一论断充分论证中国性的体现是高度概括性,而概括性中的经典用一个词来说是——神韵,讲究宏观叙事中的高度概括,所出现的断代艺术作品也就是高度慨括性的作品,表现在艺术界如罗中立的《父亲》、王广义的政治波普、方立钧的泼皮光头、岳敏君的矫饰滑稽等等。
说中国性设计思想
表现在设计领域是中国性的设计思想,我曾经的论述说[2]:中国性的设计思想,一是找灵魂,二是高度概括的纵向思维,三是战略性的认识论;其中纵向思维是高度概括性,找灵魂是指高度概括性中的神韵。这个神韵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日用而不知”天天使用而不觉的“道”。这个神韵符合“大道相通”,“大道至简”的意思,也符合文化的流淌性,渗入到生活中的角角落落。认识论是总体性地认知事物。
从中国性说“意派”
艺术批评家[3]曾论述过中国性的问题,并有一理论叫“意派”。中国性的载体之一中国画是讲究意境,有精于心,简于形,意在笔先的说法,跟喻为中国性的“意派”是有联系。但讲神韵跟“意派”不同,“意派”不能涵盖中国性,因国外特别是现代艺术以来也很讲意,并不是中国专有的特性。而且这个意派中的写意跟工笔的意也不能笼统地归为意,工笔第一特征还是“术”,即工于技法的特征,那意派不能很好地涵盖工笔,这又如何定义意派是中国式的理论体系。“意派”的意能指太小,为什么说能指太小,是因为其范畴又太大,又没有跨学科的高度。我以为,“意”范畴里的神韵也即灵魂才是中国性。并且中国的艺术,中国人的处世,中国的事情,都讲究这个神韵,换句话说,神韵能在高度上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并且我以为思想性的理论“不可能像新自由主义那样简单的把自己放在国家的对面上,而必须要有一种全球的、跨学科的总体性视野[3]。”所以我认为“意派”改名为“神韵派”更好,更能有中国性,更显得是中国式的理论体系。
思考中国性是思考中国的未来
一百年来,中国都有对未来的探讨,现在探讨“中国性”,归根结底是中国欠缺当代的大哲学家及大思想体系的引领。探讨“中国性”,其实质是在探讨能引领中国的哲学,是对未来思想的探讨,这是当下的大问题。
这里缩小范围来说,中国性,就是中国文化诉求什么。再缩小到艺术界,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诉求什么,这不只是价值判断问题,这是未来性的,带引领性的。
引领性的诉求,不只是艺术的社会学转向,还应包含艺术本体性。而当下一味将批判性、个体性作为当代艺术的核心诉求,作为价值判断,这导致单兵突进。不是全面的、系统的、高度的诉求。
引领性的诉求,中国性的引领是神韵,神韵之下是想象力,想象力之下是思维,思维之下是思维方法论,大道至简地说,这个世界是讲人脑的,看《星球大战》,看《阿凡达》,看《西游记》,看蔡国强焰火、看杰夫.昆斯雕塑、看艾末末的装置,都是何等的想象力,都是具有宏观叙事的高度概括,也就是具有神韵。
中国的未来是中西方宏观叙事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讲究“神韵”。
注释:
[1]、彭德《当代与断代》“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大的青铜器是武则天制作的豫州鼎,重量约为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的40倍,但后代无人关注,为什么?因为它不具备断代的价值,唐代具有断代价值的艺术品是三彩陶器,人称唐三彩。宋代三彩陶器也很精彩,但没有人专门研究,人们感兴趣的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各自以其风格特征代表着一个时代。诗经质朴,楚辞华丽,唐诗规整,宋词参差。宋人写唐式律诗,数量超过宋代词曲,其中不乏佳作,然而明人李攀龙著诗史,宋诗被一笔抹杀,为什么?没有断代价值。从长时段去考察艺术史,具有断代作用的作品才会反复受到重视,它们体现着人类求新求变的创造力”。 (网络)
[2]、陈健强《论中国式设计思想》(网络)
[3]、高名潞
[4]、贺桂梅《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总体性视野” 》(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