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由UCCA展览事对艾的谀辞,“文化围观者”的热情赞扬让我不由得惊讶今日中国的戏剧性:这位艺术界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之一同时扮演着艺术界最知名对抗者的角色,这融洽的场面难免诱使我说点闲话,艾成为“艺术明星”的最大错位是,他不是因为他的艺术创作获得名声,而是唠唠叨叨的借助“中国议题”不停对国内外媒体说话,精明的呼应了中国国内大众媒体兴起、国际上中国话题兴起两大“媒体环境”的变动,可是反过来,光拼艺术创作可以取得如此的成功吗?这值得思考。
去年我曾应台湾设计与收藏杂志之约写过一点这方面的观察,下面是原文,简单总结的话就是:
1、 艾2008年以来做的一次次公民调查值得尊敬,不管是把这理解为一种社会行动还是艺术行为。
2、 但上述“道德光环”的存在并不妨碍艺术批评和社会批评界的人就得艺术创作和社会行为做出批评。就我的观点而言,艾在艺术上不是更倾向开辟新路径的“原创性艺术家”,而是要从前人作品中不断参考、转化或有意作对的“参照性艺术家”,他浸淫最深的还是1980年代在纽约仍根深叶茂的极简艺术,这反映他后来回国的很多创作中。
3、艾成为“艺术明星”其实不是艺术事件而是社会事件——大众媒体在中国兴起和中国议题在国际兴起的大形势下,艾聪明而且勇敢地站在了潮头。我宁愿从个人和媒体的互动来谈论这事,这从他刚回国主要混地下状态的前卫艺术圈,这是地下刊物自印本时代;后来逐渐在文化界扮演粗口批评者,这是都市大众媒体和时尚媒体初期时代;然后参合奥运设计在大众媒体(都市大众媒体此时已成主流媒体)却又反戈一击从而行销海外,这是跨国经营时代。
4、没必要把艾塑造成纯洁的“对抗神话”,他和地产商合作过,也接过政府工程,我并非要由此责难他本人,而是想指出198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多元化,各种社会分子的互动、粘合是复杂的。西方很多媒体现在乐于塑造艾的对抗性,这是因为他们还在坚持那种“压制-反抗”的单一视角来看待中国(在这种眼光看来,艾展览被取消就是艾被压制,而若成功举办则会被解释为艾对权力当局的一次了不起的调戏或者对抗,反正,有话题说就好)。但不可否认,中国的权力系统的很多当事人的确愚蠢,他们在最近两年来已经超过艾本人从而成为了艾成名路上的最佳推手。
艾未未:中国模式下的影响力
如何看待艾未未的影响力?贵刊约我评述这一话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位著名艺术家的行事和发言,而是今天中国的媒体机制——内地的媒体市场和国际性的媒体市场的运作模式,实际上,艾未未的影响力增长史可以串联起中国艺术和当代社会演变的许多深层问题进行解读,并可以由此观察艾未未的行动力、创作力和中国社会演变的结合产生的“社会行动”或“艺术行动”的可能性。 只有在这个大环境中才可以解释艾未未的影响力的有趣之处:在艺术界他是个社会现象,在社会新闻界面又以艺术家身份出现,对前者来说他的某些行为似乎赋予他某种道德优势可以对艺术界发出批评,而后者赋予的艺术家身份又给了他说各种“胡言乱语”的自由,如此互相反馈,让艾未未成为了跨越艺术界以及更广泛的社会阶层的一个独特现象,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当代艺术界人来说是个难以一时半会说得清的话题。
从艺术圈内到艺术圈外
艾未未的艺术资历很老,1979年就参加过星星画展,后来出国在美国求学,到1994年回国以来,他才开始进入到北京已经形成了当代艺术圈中。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界绝没有今天这样风光,还处于半地下状态中,艾回来以后最引人注目的是和冯博一等合作编辑艺术刊物《黑皮书》(1994)、《白皮书》(1995)、《灰皮书》(1999),记录当代艺术界的创作动向。 这一阶段他的主要活动领域是艺术创作、书籍编辑,逐渐也开始自己策划一些展览。不过这时候最大的变化是1999年起他也开始进行建筑设计工作,开始设计的自己的工作室和担任艺术总监的艺术文件仓库空间,后来也参与地产商、政府投资的景观、建筑设计项目,比如著名开发商潘石屹投资的SOHO现代城的景观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景观设计以及2002年应他父亲艾青故乡——金华政府邀请设计艾青文化公园、金东义乌江大坝等项目。2004年我曾到金华采访他策划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项目,看到他邀请了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等参与设计其中的多个小型公共建筑——很不幸这些建筑现在处于半荒废状态,我个人曾写文章批评艾在金华设计的艾青公园广场如同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一样过于重视视觉透视,而忽视市民的舒适性。 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前后正是中国新型的都市报、时尚杂志、家居杂志、地产杂志和新闻杂志开始繁荣的时代,这产生了巨大的“版面空白”和对新信息的巨量吸收和传播,艺术家、建筑师也逐渐成为报纸、杂志报道的对象,原来边缘的当代艺术家开始进入大都市主流媒体的视野——当然,到2003年以后艺术市场的天价更让他们中著名者进入大众媒体的报道范畴。 让艾未未大面积进入中国主流媒体报道视野的是他2003年作为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顾问参与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中标之后一段时间他接受了媒体密集的采访,因此获得了一定的大众知名度。在当时,和奥运会有关的一切都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因此人们喜欢看到各种相关的报道。尽管艾未未并非“天价艺术家”,但是这一时期他的风头应为奥运会的原因并不逊于所谓的F4。 同时,这时候随着金砖四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位置提高,尤其是分量最重的中国开始引起全国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也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体系和画廊体系中,包括艾未未在内的当代艺术家们成为受益者。 有趣是,艾未未最初在北京艺术圈、建筑圈常常以搅局者的姿态出现,他“混不吝”的发言方式和粗口获得了部分围观者的喝彩,但也引起反对者的批评,比如他曾因为出言不逊和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起过言语冲突。不过到2008年因为参与奥运建筑设计而出名的艾未未自己开始变得像个异议知识分子了,他在奥运会开幕前夕对媒体说他不想跟官方的奥运庆祝活动沾边,批评中国政府的奥运宣传,这当然在中国造到多数大众媒体的屏蔽,真正引起反响是在国外——对新闻冲突的追求让当时也关注奥运会和中国话题的外国媒体对曾参与鸟巢设计的艾未未的发言“见猎心喜”,于是德国、美国、英国各路媒体开始报道他的消息。由于高曝光度,艾未未成为海外最为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不过因为他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新闻事件争议性有关,在艺术圈内部对他的评价也主要是“社会性”的,或者推崇他的社会关怀,或者认为他在聪明的沽名钓誉,而大多数圈内人置而不论,而对他的艺术创作的评述较少。 2008年除了奥运会,另一令人关注的事件是四川大地震,人们对这次地震导致如此多市民遇难尤其是学生遇难多有批评,认为和建筑质量有关,但是地方政府却没有公开遇难学生的人数和统计数据,2008年12月15日艾未未个人启动“5·12”遇难学生调查计划,以个人名义在博客上分批公布了遇难学生的名单和基本资料,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但之后却受到官方的打压。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公民调查”计划中的媒体动员方式,艾使用网络动员的方式和个人资金支持展开这项计划,也在网络上公布调查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