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英国首次将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颠覆性的文化新政”10年后被引入中国。如同重复西方经济规则的一样,“免费”成了200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世界之窗深圳2007年3月1日即将市属的7家美术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开先河”之举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中赢得了一篇叫好之声。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计划,我国统计在案的2300家博物馆将在今年全部实现“免费”。
事实上,这一“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在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遇之后,情况变得非常复杂:2008年春节,福建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几天内展馆大门被挤坏,馆内设施和展品损坏严重,标本被破坏,昆虫演示器被扯掉,不得不暂时闭馆整修;同期开放的北京军事博物馆,4天接待观众超过6万人,观众席地而坐,导弹艇变成了小孩的滑梯,由于离西客站近,旅客的大包小包都出现在了展厅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馆的工作人员则因乞丐和衣冠不整者流量剧增而叫苦不迭,甚至有人进展厅只是为了上个厕所……
我们的最重要的基本国情,即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免费以后,博物馆没有任何选择观众的权利,只能通过增强管理能力来优化参观环境,要经得起“人多”的考验,要适应“人多”的国情。
目前,英国政府每年拨款4000万英镑以弥补下属12家博物馆因免费开放遭受的损失,另外,博物馆与众多社会机构关系密切,企业可以通过对博物馆的捐助免税。政府是在做了充足的调查之后,采取渐进的免费模式——先是儿童,然后是退休老人,最后才是其他公众人士。
而在当下的中国,企业捐赠免税政策尚未出台,突然大量涌入博物馆的人群则给管理带来了暴风雨般的挑战。对中国公共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免费时代只是追寻现代化的第一步。 中国的免费政策出台后,中央财政承诺所有门票损失,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运转经费,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补助,北京相关机构已为首批免费试行单位注资1亿元人民币。
同时,在西方盛行的博物馆文化,体制成熟之外,民众也长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展厅中沉思意味着一种沉浸于历代兴衰的体验。通过唤起人们对文明历程的原始好奇心,博物馆暂时封锁了日益嘈杂的现实世界。但百年以来,中国博物馆历经社会动荡,民众从未具备对博物馆的消费习惯。而今,极速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这类需求。免费开放后,启蒙民众的博物馆意识才是真正的挑战。
要快速培养中国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正确意识,需作出改变的不只是参观者,首先是博物馆自身。长期以来,接受传统教育是参观中国公立博物馆的唯一目的,这导致大部分公立博物馆的展陈仅仅是主题和材料的简单组合,在西方,博物馆的最新发展方向是集休闲、娱乐于一身的综合性设施,这一趋势的关键所在是将展览行为本身变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而这正是中国的博物馆欠缺的要害所在。
当免费的结果是没有人从中得到好处,类似于一场公有的悲剧。当免费的结果是每一个参观者享受到的是低劣的展品、污染的空气、毫无品味的鉴赏氛围,免费本身就值得商榷了。没有人愿意看到最后一种结果,由免费带来的绝对主义的公平,不是真正意义的公平。 |